但是,你说心寒不心寒,自从我儿子上了高三,都没人让我买房了,都让我报班。
“孩子这次月考怎么样。”
其次,对方讲话的语气不客套,没有那种传统销售人员的卑微,反倒像你的领导来询问业绩,不代表关心你,更不包含任何可选项,就一个字:给我说!
这很容易激发一个人的斯德哥尔摩情结,对方越是冷冰冰,你越是不敢触怒他,甚至有一种想配合他、呵护他的冲动。
更重要的是内容,尤其是这个关键词:“月考”。
众所周知,孩子到了高三,月考就像月经一样,每个月都有,如果没有的话,大概率是出啥事了。
但是每个学校几号月考,几号出分,谁也不知道,除非你一个个学校去蹲点,见一个问一个。
所以,当一个不明来路的人知道你家孩子名字,还知道月考结束了,那就说明......他可能真的为了你蹲过点。你可真行啊,比我老公还关心我儿子?
好家伙,为了让我报你的课,你还是真下血本,把自己搞得这么学术,你也别卖课了,要不要来和我做同学一起读研?
一般家长听到这种开场白大概率会愣一下,心里会开始揣度:难道是学校老师?难道是什么亲朋好友?难道是我自己忘了什么重要信息?
但我不会,我选择快速冷静,以暴制暴。我告诉他:“我家孩子两岁半。”然后挂了。
但是这一招用完我很不甘心,胜之不武,因为感觉并没有气到他,反而扩充了他的资源库,他也许给我做了备注:“孩子两岁,再过两年向她推荐幼升小衔接班”。
就差报出我儿子生辰八字了,她也让我向她汇报孩子的月考成绩。这次我可不能骗她了,女孩不骗女孩嘛。
我说:“哦,出来了出来了!”
对方一听,是时候发挥情绪价值了:“咱们孩子考得怎么样呢,我们这边专门提供名师查缺补漏,金牌老师,名额不多了......”
“你怎么不问我考得好不好?”
对方听完,大概在猜测“不会碰上学霸了吧”,她停顿数秒,说:“孩子考得怎么样?我们这里有非常优秀的顶级老师,帮助孩子稳稳冲刺名校!”
你看,这叫“登门槛效应”,心理学应用领域又一杰作。就是先给你推销一个东西,你觉得用不到,拐着弯拒绝了对方,对方就会再推销一个更小众但更适合你并且显得你段位提升的东西,你就会觉得:嗯,这个才是我需要的。
但很显然,抛开逻辑不谈,他们还是很有逻辑的——无论你成绩好坏,无论你需不需要,他们都会给你安排金牌名师,助你冲刺名校。
好,她的胃口已经被我吊了起来,我挂了。
“报过名?报过什么?”
“哦,具体我不清楚,我同事给了我联系方式,孩子应该高三了吧,这次月考感觉难吗?”
“太难了,不会做。”
“哪一门觉得太难了?”
“物理化学生物,还有语文,哦,英语也不行,数学也不会。”
“哦,家长您先别急,我们这里这些科目都有金牌老师,专门解决疑难杂症,对症下药的,经过老师辅导,很多孩子都能进入理想的名校。”
不愧是见过世面的销售,一共六门课,六门都不会,他们也能提供名师让你进名校。
我问:“真的吗?”
他很果断地回答“真的”,语气中饱含坚定,甚至还使用了气泡音这一沟通技巧。我一看他开始渐入佳境,我挂了。
到了第四次,对方跟我说他们那边都是名校老师,听一节课胜似平时听十次课,说得好像我如果不听就废了。我安静地听完他的介绍,然后挂了。
第五次,对方嗓子好像都哑了,还在孜孜不倦地跟我介绍他们如何牛逼,说得好像懂事的家长都去了,就剩我了,晚一天报名就耽误孩子一天。我推荐她喝点化橘红加罗汉果烧水专治嗓子发炎,然后挂了。
第六次,对方说着说着竟然讲起了某学校一个学生从年级排名275冲到年级20的案例。我说哪个学校?她不回答。我问你是哪个机构,她还不回答。我又问你知道我在哪个单位工作吗,她挂了。
这一招很管用,一般你让她猜你的“单位”,她第一反应可能是教育局,坏了,钓鱼钓到了鲨鱼。
我相信,刚经历过第一次月考的新高三家长们,一定会有不少被这种“雪中送炭”给迷住。
除了这些疑问,我还想说说为什么补习机构都要用这种“地下”模式来圈人了呢?是不是因为“地上”干不了。
过去“地上”有正规机构的时候,大家各取所需,需要的家长自己去找,不需要的家长也没人来骚扰。现在好了,“地上”所剩无几,只能“地下”广撒网,总能捞到一些。
网友们也说:“你不学可以,但不要耽误人家想学的。”
我觉得这句话正应该是教育模式的正解。想学的人,应该有一定的正当空间,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大鸣大放地学;不想学的人,呆在家里躺平静待花开,大家互不干涉。
而不是现在非得倒过来,搞补习的人要到处撒网去“捞”想学的,而那些不需要这些服务的人,却每天要被CPU一次,乳腺被他们一天一堵。
就好比一个地方不允许百姓看病,赤脚大夫和江湖半仙就天天去挨个敲门,见人就问:“我有神医,你有病吗?”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带夫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