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媒体由于受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冲击,报刊发行量大幅下滑,然而,在倪用兴同志的带领下,10年来,《老人春秋》杂志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2005年的月发行38万份,一路逆势攀升,到2016年实现翻番,月发行量达80万份,一跃成为“全国百强报刊”,河南第一发行大刊,全国女性、老年、故事类期刊平均期印数前10名。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省社科期刊“二十佳”,2013年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2年,倪用兴在中国期刊协会年度行业评先中荣获“全国老年期刊突出贡献”奖,2014年又荣获“河南省期刊突出贡献”奖。
坚守“党媒姓党”传播凝聚正能量
1995年,倪用兴同志从部队转业,进入河南省委老干部局工作。他从普通科员做起,以“新兵”姿态和极大的工作热情投入老干部工作。他一步一个台阶,由局办公室主任科员、副主任,最后成为局办公室主任,以优质、高效、出色的服务,赢得了局机关干群的一致好评。2005年,倪用兴主动请缨,从办公室主任转任老人春秋杂志社总编辑,2011年担任杂志社社长。倪用兴同志牢记“党媒姓党”使命,坚持弘扬主旋律,增设了“时政学习”和“正能量”栏目,注重对党的老干部工作和老龄工作方针政策的诠释、解读,强化思想引领,使广大老同志不忘初心、思想常新、离岗不离党。先后开展了“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诗书画影抒情怀,喜迎党的十八大”、“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河南现代化建设点赞”、“重走长征路,寻找长征精神”等征文活动,引导广大老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坚定三个自信,把《老人春秋》打造成为全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为广大老干部和老年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为促进老年群体思想稳定、积极向上、发挥正能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质量发行两手抓与时俱进谋发展
倪用兴出任老人春秋杂志社总编辑时,传统媒体的发展环境已不容乐观,新兴媒体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杂志原有的内容与形式也亟待调整与提升。虽然月发行量有38万份,但已处于爬坡的疲惫状态,稍有不慎,还有可能下滑。作为杂志产品内容的把关人,经过深度调研和论证,倪用兴把“改革生产环节”作为工作的重点,引领编辑部进行探索与实践,并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利用社会资源,在全省市、县涉老工作部门建立采通站,为杂志提供稿件和资讯线索。二是在社会宣传、文化、文艺团体和大专院校中聘请专家学者作为特约通讯员,用他们的作品、稿件提升杂志品位。三是在老年读者中经常开展主题征文活动,读者变成作者,认同感更强,刊物基础更稳固。四是定期组织笔会或以会代训的形式,培养相对固定的骨干作者,以满足期刊重头稿件、突击组稿任务的需要。他们无形中成为杂志的读者和宣传员。五是引入市场激励机制、奖励机制,实行优稿高酬和年度评比重奖制度,刺激作者写稿、投稿的积极性。
解决稿源问题后,他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严谨有效的科学化管理和编辑队伍的建设上来,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强化编辑人员思想素质的培养,强化对编辑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同时聘请老编辑老专家为“编外编辑”,用他们的业务优势培养带动年轻编辑。第二,科学分工,合理设岗,环环相扣,严格程序,强化质检和效率提高。严格的编稿、采写、审稿程序,文字的自校、他校、外校程序,总编、专家质检把关等,为提高编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通过改革、调整与规范,老人春秋杂志的编辑队伍得到了加强,人作为生产力第一要素的特性得到凸显,编辑劳动的创造性价值得到体现,多方位、深层次的编读互动增强了读者对杂志的感情和认可,并以优质的产品内容留住了老读者、吸引来了新读者。
开拓创新融合为杂志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如何打造百万大刊、使《老人春秋》成为全国社科期刊中的名刊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相信,只要以永不满足、变中求胜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完善、不断提升,进而满足读者、适应环境、占领市场,保持杂志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态势,就能让传统纸质期刊焕发青春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