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张卫,正值他出差路过济宁。与想象中的“军人范儿”不同,眼前的这个87年大男孩时尚、帅气,热情的微笑里还多少带着点羞涩。谈及目前在网络上的爆红,他说从来没了解到,甚至目前自己到底火成了什么样,他也不清楚——“部队的管理本来就十分严格,再加上这么多年坚持原创,我只是为了借歌曲表达自己的情感,至于成名与否,并不是我创作的目的。”
张卫笑着告诉记者,听过他原创歌曲的人都知道他热衷于“说唱”的形式去演绎歌曲,包括这首《机器铃砍菜刀》同样也包含大量说唱。但是,之所以采用这种方式演绎歌曲,除了喜欢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并不识谱。张卫说,他出生在济宁嘉祥县南关的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自己从未受过一天专业音乐训练,甚至小时候接触的歌曲,除了《上学歌》,就是《我们的祖国是花园》。终于在二年级的时候,长自己几岁的姐姐拿回家一盘王杰的《回家》,听完这盘磁带以后,他惊讶地想“怎么人家的音乐就这么好听,旋律就这么动人呢?”于是,他便大量购买磁带,听港台音乐,接触最新、最流行的音乐表达形式。
2006年,张卫入伍,成为铁军文工团的一名士兵。在部队里,听着蔡国庆等老一辈军旅歌唱家的歌曲,年轻大胆地他萌生出一个想法——经典的军旅歌曲的确很好听,可是总是觉得有点太“正”。跟年轻士兵的生活有点距离。此外,军旅歌曲除了要好听以外,更应该鼓舞士气,让广大战士听到这首歌之后就能激发出好男儿浴血奋战的豪情。因此,把部队的生活用“说唱”的方式表现出来,不是更合适吗?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随即向团里的领导进行汇报。但意想不到的是,领导义正言辞地予以否决,“说唱这种方式太不严肃,与军人形象不符,你的建议不具操作性!”
听了领导的话,张卫颇受打击。从那以后,他只是把音乐,尤其是“说唱”当成自己的个人爱好,不再奢求领导的认可。
一首《世界上最长的歌》,成了命运的转折点
那一晚,张卫彻夜未眠……
有了部队领导的认可和战友们的支持,张卫的创作之路支持一路坦荡,并且他还为自己这种源自军营、充满男儿豪情的独特说唱模式命名为“铁军说唱”。随后,张卫参演了各大卫视的电视节目,甚至登上了央视的舞台,并且以直接晋级的优异成绩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尽管最后,由于部队严禁现役军人参加娱乐节目而无奈放弃,可是张卫在部队中也算小有名气。
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创作军营题材的歌曲外,张卫还以自己的家乡为创作对象,用大量济宁方言、幽默风趣的对话,创作了《嘉祥人》、《济宁坏孩子》、《征婚启事》等歌曲。每一首歌,都获得了家乡80、90后青年的一致好评。
朋友误解,他流泪写下了《机器铃砍菜刀》
铁军说唱、方言歌曲,的确让这位80后的济宁小伙受到了士兵兄弟和家乡父老的喜爱。但是,这些歌曲流行的范围都很有限。不少人提及张卫的时候,还是感到陌生。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今年4月初,与好朋友的一次误解,却促使了一个网络总点击量超过1900多万、韩国及日本等众多海外华人也纷纷围观的网络爆红歌曲——《机器铃砍菜刀》的产生。
反复思虑了一夜,张卫决定给好朋友写一封回信。可是,写着写着,信变得越来越长,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沉重,泪水不由得夺眶而出。“后来,我就想着,干脆我把这封信改编成一首歌词吧,然后配上曲子,用我最喜欢的方式演唱出来。如果我的朋友听了,我希望他能明白我的心意,如果其他的歌迷听了,我希望他们也能从这首歌里一起回忆自己的童年,一起找回童年的那份纯真与感动。”采访中,张卫说道。
青春流逝,他只想找回失去的人情味
很快,张卫便将这封回信改成了完整的歌词,并且穿插了“玩泥巴、弹玻璃球、跳房子、荡秋千、听鞠萍姐姐讲故事”等大量带有80后、90后集体童年回忆的场景,此外,又结合自己的生活,增加了“骑着自行车穿过麦秸垛、草地里找马泡”等带有济宁本土特色的语言,完成了“给亲情留个纪念,还爱情一次祭奠,对兄弟说声抱歉,挥手向青春告别”的创作。道出了“有多少的通讯设备安装了无数功能,但总是和最亲最近的人无法沟通,有多少人多少事其实我们都懂,但懂的太多最后智商却变成了狗熊”的无奈,和“有多少的故事我们永远回不去了,有多少思念的人在天堂听着”的辛酸。在这首歌里,张卫回忆了自己的童年,也回忆了无数人的童年;说出了自己的遗憾,也说出了无数人的遗憾;流下了自己的眼泪,也流下了无数人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