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许多年轻人眼中,春节需要“自救”,也令人头疼。每当过节回家,单身男女免不了被长辈催婚,甚至直接去相亲。“中国式相亲”由此成为一个热议话题。或许它本身没有正确答案。
为此,我们采访了三种身份的人,他们分别是相亲节目的导演、研究婚恋问题的学者和相亲者自己。把三种角色放在一起,从更多的视角来探讨这个话题。
【姚小姐31岁浙江人】
读本科的时候,父母没怎么在意我的感情生活,可能是觉得,好好完成学业,将来找一份好工作就行了。后来,我决定读研,从那时候起,爸妈就上心了,开始帮我物色男朋友。
那时候春节回家,父母要是看到我一回来就马上呼朋引伴出去玩,就要板起面孔。他们会严肃地跟我说:先不要急着找朋友玩,朋友一直都在的,先去相个亲吧。
很显然,在我回来之前,他们就已经在“忙活”了。通常是从他们自己的交际圈开始,再延伸到亲戚朋友的圈子,物色他们中意的、或者认为我可能会中意的男生。因为当时我在上海读书,毕业之后也会留在上海工作,所以他们还要专门挑在上海工作的男生,毕竟大家都觉得,最起码要在一座城市才有点希望。他们的想法是,能成功就成功,所以在去之前,也不会给我太大的压力。
虽然有些不情愿,但为了不辜负父母的一片好意,我只能去见个面。好在双方一碰头,原先的抵触感就烟消云散了,因为我们发现,对方原来和自己“同病相怜”,都是过年被父母逼出来相亲的。
回家之后,父母会问东问西,比如“你们有没有一起吃饭”、“他有没有照顾你的情绪”之类的问题,他们也想看看这个男生是个怎样的人。可是,因为对这件事并不太在意,我的回答也是不冷不热的,脸上的表情也没有透露出欣喜。
他不小心说漏嘴,那次相亲爸妈也在
后来,我偶尔也会自己去相亲。有些情况下,大家会提前说好,带一个好朋友在旁边一起聊,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有一次,遇到的人比较“奇葩”,在一声招呼都没有打的情况下,偷偷把爸爸妈妈都带着。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以为就是双方碰个头,所以也没太在意,就非常正常地和他聊了聊天,交换了基本情况。等到第二次见面的时候,他说着说着,突然来了一句:“我爸爸妈妈也很喜欢你,他们说你肯定是我喜欢的类型。”
我一下子就呆住了。当时我的脸色就有些难看,因为我觉得如果父母在场,就应该告知一声,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像这样偷偷摸摸在暗中观察,让我有一种被人“上秤”打量的感觉,说难听些,有点像在菜场买菜。
我觉得,既然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出来相亲,最起码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作为父母,要是真的尊重孩子,也不应该是以这样的方式去关心、参与他的相亲过程。所以,他这句话一出来,我就知道“没戏”了,因为我已经开始怀疑,对面的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妈宝男”?
这件事也促成了我的一个反思,那就是,除了了解对方的基本硬性条件之外,更要细心观察一些细节。在这些细节之中,才能看出来教养,然后判断对方是否能够在未来和自己组成一个平衡而完整的家庭。
2015年,我遇到了现在的丈夫,确定了要和这个人在一起之后,我喘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去相亲了!
【狄先生33岁江苏人】
历时五年,相亲了七十多次
和很多人一样,最初我也是迫于家庭的压力才去相亲。可是到了后来,每天工作累得不行,回到家里却只有我一个人,自己也觉得有些凄凉。作为一个在远郊工业区上班的工科男,学生时代生活单调、朋友圈窄,工作后依旧是这样。
所以,唯有相亲才能增加我遇到“对的人”的可能性。于是,我对相亲这件事情的态度就变了,自己也积极主动了起来。
见的人多了,也难免遇到一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比如有一次和一个父母介绍的女生认识,见面之前,双方家长其实已经有了一些交流,也都对我们两个人的情况挺满意的。我自己和她见面以后,也挺喜欢这个女生。
没想到的是,大家吃完饭聊完天之后,她居然叫我帮她一个忙,我一问才知道,她是要我在父母面前假装我们正在交往,好“麻痹”她的父母,让她不用再去相亲。虽然当时感觉有些奇怪,但因为对她比较有好感,想着可以再接触一下,就答应了她。
我总结的经验是,在相亲时,如果双方对相亲这件事情的态度不一致,那往往很容易就会“谈崩”。但如果各方面认识比较一致,水到渠成,也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