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相信这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爱,从见到的第一次就注定羁绊一生,就如同像一棵树一样,生长在心里,生生世世。”这像极了相亲中的桥段,无论成功与否,这段经历都会刻在你的心中,多年后成为浪漫的回忆或者酒后的笑谈。
出了正月,相亲大潮再次来袭。本期《小小人物》,我们采访了数位有相亲经历的人,他们有人相亲遇到真爱,现在已经结婚三十多年,也有人相亲遇到啃老的妈宝男。相亲并非洪水猛兽,一样的开场,却有不同的际遇。
这是我听过的,关于相亲,最短的,但最暖的故事
“一直怀念高中和同桌没被捅破的爱情,28岁还没谈恋爱,父母到处为我安排相亲。跑去看到女孩就是高中同桌。我激动地脑子发热:开口就问:谈吗?女孩:谈!我又问:订婚?女孩:订!双方父母目瞪口呆,沉默了很久。相亲宴就在这四句话六个字之后变成了订婚宴。”
相亲对象每月基本工资2500,理直气壮说让父母帮养孩子
我们第一次见面约好是下班一起看电影,当时看的是《芳华》。本来是六点二十的电影,我却因为堵车晚到了二十分钟。我现在还记得自己在出租车上时紧张的心情,毕竟是要去见一个一米八的帅哥。到了电影院后,我努力寻找那个大高个,然而一个和我个子差不多的男生走了过来,刚开始我还以为他认错人了,我躲了一下,后来他说话我才知道,原来他就是朋友圈里的那个人。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内心一直嘀咕着,本人和照片差距也太大了吧,他的身高也就一米六八,而且又瘦又小,走路还有点娘气。而且第一次见面,他就不停的和我说,我长得像他大学时的女朋友,长得像动作像说话像性格也像,而我全程都在尬听,偶尔来个不失礼貌的微笑。
其实我们最后没有走在一起的原因应该是三观不合。他的心态和想法,对于我这个在外闯荡的女生来说根本无法接受。他是本地人,在税务局工作,听说是托关系进去的。他一个月2500块钱的基本工资,偶尔接点私活,但私活并不是每个月都有,所以工资并不高。聊天时我和他说如果以后结婚了,这些工资养家养孩子可能有点困难,然而他连思考都没思考直接和我说,在天津生孩子都是父母给带的,自己挣得完全够花。而且他还给我仔细算了一下!比如公司管三餐饭钱就省了,上班坐领导的顺风车也没有交通费。他整体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些钱完全OK,我当时听完震惊了,我老家也是父母帮带孩子,但这并不代表不用自己花钱,完全由父母管,我也不能理解他是如何做到理直气壮让父母帮他养孩子的。
经过这次聊天,我对他的印象越发差,直到后来我俩彻底凉凉了。
为讨母亲开心去参加相亲,结婚前突然被相亲对象甩了
我是沈阳人,今年25岁,我没相亲过,算是单身钉子户,但是我身边有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相亲故事,主人公是我的大学室友,一个来自常州的江南妹子。
室友的颜值很高,是那种不化妆的天然美,又白又美,身高167,会唱歌还会弹吉他。记得大一系里第一次开会,好几个男生都想要她联系方式,她后来也名正言顺成为系花,她真是哪里都好,但就是太懦弱太没主见了,而且她对她妈妈好的有点愚孝。这或许和她原生家庭有关系吧,她是单亲家庭,一直和母亲生活,母亲再组家庭后她变得越来越没安全感。
记得是大三那年,家里人开始疯狂催她找男朋友,但是又不放心让她自己找,于是相亲就开始了,这也是她人生中的第一次相亲。当时她亲戚给介绍了一个当兵的,父母是事业单位,家里有房有车。她后来给我看了照片,说实话是真的难看,又黑又瘦,根本配不上她。然而过了一个暑假,她回来和我说他们要在一起了,我问她看上这男生哪方面,她却和我说,她妈一直希望她找一个当兵的,她得听她妈的话。作为局外人我也不能多说什么,只觉得好白菜让猪给拱了。
和爱人结婚32年,是同窗却因相亲走在一起
我是河北唐山人,今年60岁,爱人58岁,一转眼,我们已经结婚32年了。我和爱人是高中的同班同学,而我们却因为相亲走在一起。
说是同班同学,其实在我们那个年代男女同学之间都不怎么交往,平时说话都很少,更谈不上了解,所以整个上学阶段,我和她都只是认识罢了。
毕业之后,我们都在各自村里当了民办教师,恰巧我们两个学校都只有一位老师。当时我和她属于一个学区,平时开会教研都去中心学校,见面多了,慢慢也就熟悉起来。
我家里弟兄多,条件也一般,所以直到二十五六岁我都没成家,亲戚朋友都挺着急帮我找对象。当时碰巧一位邻村同学区的同事说要给我介绍对象,我还挺开心的,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就是平时工作会经常见面的老同学。
我还记得第一次媒人陪我骑自行车到老丈人家去的情景,我们两家相距十几里远,她家住在一个小山村里,全村也就几十户人家。临到她家时,我离远处就看到她正在地里干活,她的样子和平时一样朴素大方。记得当时她家里准备了瓜子和糖。家里人都很客气,充分展示了山村人家的实在淳朴。说实话,当时我心里还真有些紧张,不过看到她家人的热情,我的心情也就慢慢放松下来。通过简单的交谈,这件婚事轻松愉快的定了下来,想想缘分还挺神奇的。后来我们通过工作机会经常见面,感情也逐渐升温,慢慢的心就走到了一起。不过这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就在我们定亲的第二年,我考上了县师范,从此转为正式教师,事业算是顺风顺水发展起来,但我并未因此改变对爱人的初衷,也就在这一年,我们领了结婚证,那年是1986年。
转眼已过多年,现在再回忆当初两人的结合,是那样简单淳朴。我们没有海誓山盟,没有卿卿我我。后来我和爱人谈论这件事才知道,她当初看中我的是对工作认真负责,诚实肯干。而她给我最深的印象则是朴实、善良、工作进取。我们对彼此的欣赏伴随到花甲之年,这些思想观念也影响着我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