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和真实,是“王婆说媒”这种看似传统的相亲方式迅速被年轻人认可的缘由。
记者|王仲昀
年轻人真的不爱相亲了吗?2024年春天,看过河南开封“王婆说媒”现场的人,也许会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
从3月起,在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景区,每天两场的“王婆说媒”已经成为了现象级节目。3月的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人聚集到舞台下。
“不是《非诚勿扰》去不起,而是开封王婆更有性价比。”网友的玩笑话,某种程度上也说出了“王婆说媒”走红的关键点——真实。
“比起过去一些自带剧本的恋爱相亲类综艺节目,‘王婆说媒’的形式在走红之初显得更加真实。”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汶蓉近日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提到。
王婆说媒,成败在“真实”
自从“王婆说媒”走红网络后,这个节目就成为游客到访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景区最主要的理由。
王婆的扮演者赵梅,已经在景区扮演王婆6年。赵梅今年61岁了,长着一张方阔的脸庞。扮演王婆时,她化浓妆,粗眉红唇,头戴发髻,耳边别着一朵大红花,身穿古代服饰,深绿色的里衣和枣红色的外衫,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
在万岁山景区,有各类武侠主题实景演出。演员们大多穿着古装,有人站在路边和游客玩游戏互动,还有人在小广场表演相声、耍猴。一开始,“王婆说媒”只是景区一个时长10分钟左右的小节目。没有舞台,赵梅通常站在路边,唱首歌,或者说一段绕口令,给另一位扮演自己女儿的演员说媒。
2023年,景区开始给“王婆说媒”设置舞台。为了增加互动,赵梅尝试给游客相亲。一次节目结束以后,赵梅把男游客留在台上问:“有没有谈女朋友?”男游客表示自己单身。赵梅随即对台下说:“刚才相亲是假的,现在是真的,你们有没有喜欢这个男孩子的?”没想到,真有人举手了。慢慢地,节目从给一两个游客相亲,增加到三四个,时长也加到了1小时左右,上午下午各一场。
2024年春节后,舞台又搬了一次新场地。“王婆说媒”开始在网络上收获巨大流量。
在王婆营业的日子里,赵梅会在上午10点半笑容满面地登上舞台。舞台被装饰得很喜庆。顶部铺着红布,布上装饰着红花和同心结,两边还挂着大红灯笼。
“我的平台不分贫富、年龄,就是想让大家高高兴兴地交朋友。”赵梅站在舞台上,介绍着“王婆说媒”的规则:自己随机选人,被选中的上台报出自己的年龄、所在地、职业,再说择偶的要求。台下的人符合条件、有眼缘就可以举手,为爱情争取机会。如果两人都有意,就现场添加联系方式,牵手成功。
节目走红后,赵梅每次看着台下的人积极举手,总是在强调:“是真心来交友的吗?认真交朋友的才能上来。”
面对来相亲的年轻男女,赵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和健谈的性格,在台上金句频出。“不去交往,你永远遇不到对的人。”“恋爱要冲动,交友要谨慎,婚姻要经营。”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视频博主将相亲片段传到网络上,王婆的流量日益上涨的同时,有网友质疑,有些精彩互动,看上去像剧本设计。
起初,赵梅回应表示:“没有托儿,不是演的,没有任何的局,绝对不存在造假,营造现场效果,全都是我不认识的人,都是现场叫的人。”
但是事情很快超出赵梅的控制。3月30日,赵梅为一个四川女孩相亲。男子刘某被选中后激动地跑到台上。赵梅说:“我就喜欢这样的,为爱奔跑。”刘某表示,愿意为了女孩辞职,从郑州到四川发展。很快,刘某被扒出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在海外留学,看短视频才知道丈夫瞒着自己跑去相亲了。
经历过3月底那次意外,之后赵梅只能不断地朝台下问:“你们真的是来交友的吗?真心的才能上来。”又过了几天,景区直接宣布赵梅休假一个月。
接地气和真实,是“王婆说媒”这种看似传统的相亲方式迅速被年轻人认可的缘由。而一旦遭遇信任危机,这种线下陌生人之间的互动,也就失去了它最宝贵的价值。
谈到“王婆说媒”为何能吸引年轻人,刘汶蓉认为除了真实,“平民化”让人更有代入感。“以前的婚恋类综艺,嘉宾都是提前安排好,经过化妆、包装,难免有距离感。虽然‘王婆说媒’是陌生人相亲,但是那种热闹的氛围,有别于现实中大家非常理性的日常状态,反而有助于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线上交友,主打“小而美”
“王婆说媒”走红后,许多网友感慨,这种直接的相亲方式在今天依然能够吸引年轻人。毕竟,年轻人的交友相亲方式近些年已经非常多样化。豆瓣写相亲帖、小红书发布相亲日记,甚至基金讨论区都变成了单身青年的网络相亲角。那些渴望婚恋的年轻人,没有放过互联网的每个角落。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用户已经突破3000万,更有超过半数的单身青年通过交友软件认识新人。
早在2011年,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曾带给很多年轻人全新的交友体验。从2018年开始,“Z世代社交软件”井喷,在2020年迎来大幅扩张。今年30岁的李飞,就是在2020年开始尝试通过交友软件去认识更多异性朋友。
李飞告诉《新民周刊》,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线下交友的机会变少,身边的年轻同事开始频繁提到线上交友软件,他随即进行了尝试。
过去三年多,李飞在不同软件上“配对”过的异性,超过了两百人。一开始,对于使用这些软件的目标他并没有想太多。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些软件会积极引导用户,营造出一种“缘分挡也挡不住”的氛围。“刚注册的时候,平台往往会把最好看的女生推给你,你配对的概率也是最高的,会让人觉得很上头。”
在李飞的观察里,从2020年至今,交友软件在身边同龄人中普及度越来越高。一方面,人们不再为展示自己的真实照片而害羞,对自我描述也没有以往那么尴尬;另一方面,在软件上能刷到更多自己的同学和同事。
至于不断涌现的交友软件,李飞觉得也愈发“小而美”,更加注重精细化。有软件专注互联网单身青年脱单交友,用户多为各互联网大厂程序员、工程师;还有平台主打名校交友,除了身份认证,还必须通过学历认证。在该平台上,学历本科及以上的用户达到了90%。
前不久,李飞在一款主打“女性友好”的软件上遇到了现在的Crush(心动对象)。他告诉记者,在这款软件上,即便互相配对,男性用户也不能主动向女性打招呼,只有女性能主动发起对话,“给人一种女性‘选妃’的感觉”。
除了交友软件,互联网平台组织的一些交友活动,也让许多年轻人拥有了新机会。2021年,“95后”女生陆舟开始报名参加某平台的“48小时CP”活动。和交友软件根据算法提供的众多“配对”不同,平台方每次根据个人信息,只会安排一个匹配对象。
上图:2023年10月3日,河南省郑州市,假期期间一场线下相亲大会在商场内举办,52位单身男青年和35位单身女青年现场报名参加活动。
相亲仍然有市场
纵使线上交友软件花样众多,追求精细,线下传统的相亲交友在今天仍然有着稳定的需求。
2023年国内某知名婚恋平台的数据显示,相亲平均年龄在逐渐降低,“00后”人群第一次相亲平均年龄在20岁左右,而“90后”在24岁左右。
除了过去人们熟悉的婚恋网站,如今线下也出现了各种“相亲工作室”。“90后”徐安阳曾在2023年9月花费7000元,在上海报名了一家“相亲工作室”。当时工作室的“红娘”向他提供了一份合同,合同承诺会提供15名女生的基本信息。如果男方对其中的女生有兴趣,可以选择三位安排线下见面,但首次见面都得在工作室。
“一方面,当代年轻人越来越频繁提出‘断亲’的说法;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在人生大事面前,他们又对自己的父母亲属展现出更多信赖。要理解这种现象,还是得回到年轻人的成长环境。这一代人很多为独生子女,在现代社会中追求独立和自我,在精神层面感受到父母‘捆绑’带来的压力,渴望挣脱束缚;而在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环境下,他们难以真正独立,特别是在物质层面,比如买房结婚和带娃方面,离不开父母亲属的支持,即对父母的工具性依赖非常高。所以出现了我们看到的这种纠结的状态。”刘汶蓉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