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分明的职称编号,人和数据绑定着依次排开,恨不得给进去的人都按个戳,这边是“字节T1”,这边是“阿里高P”。
没想到的是,现在的大厂人,已经开始卷相亲了。
由国内一线大公司在职的单身男女自发填写,囊括了年龄收入、工资学历、兴趣爱好等信息,堪称新时代的世纪佳缘和公园相亲角。
苦单身久矣的大厂打工人们,这次把填年终考核表的劲头,用在了相亲上。
“上海本地人,起薪40w,字节吴彦祖。”
“普华永道,年薪50+,ps。我是富婆。”
“身高180,海归硕士,年薪40w,北京上海都有房。”
如果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爱情的尽头是婚姻,那“找对象”的尽头,估计就是拉表式相亲。
不说多了,都在表里。
01
拉表式相亲,
大型凡尔赛现场
很难想象,那些梗着脖子对相亲说“不”的年轻人,如今居然开始兴致勃勃地往相亲表格里填起了个人信息。
他们对着屏幕抠表格的样子,和公园里蹲在地上替儿女挑资料的大爷大妈,好像也没什么差别。
网友镜头下的杭州西湖相亲角
唯一的不同可能在于,里面的这群“潜在相亲对象”,真的卷得有点过分了。
第一拨卷起来的,就是学历、公司、收入这三重“硬”指标。
211、985本硕几乎是人均标配,间杂着海外本硕和博士在读;
如果是出自清北复旦、上海交大这些公认名校,基本都会直接留下学校大名。
再到收入,年薪大多在20w至上百万不等,哪怕是在读学生,也能在表格里潇洒写下“明年毕业50w”;
还有“被动收入500w”(?)的小哥,看了就让人狠狠心动,又充满好奇。
其中的最高级,或许要属下面这位。
就职于“类中科院”的国外知名研究所,目前正在全奖读研的海外知名院校准博士生。
一口气念完这串title,差点没给我整断气。
人家甚至不需要填收入,只消留下一句轻飘飘的“以后比较可观”,就能不动声色地“凡”倒一群人。
而更高阶的卷,被隐藏在了表格的细节里。
摆在面上的年薪固然是重要指标,恨只恨没有一栏让人专门秀秀股权和房产。
于是,小小单元格里塞满了黑压压的自我介绍,但掠过那些“爱滑雪”“可约饭”“喜欢精酿和手冲咖啡”,真正展现优越的信息,是“家在海淀”和“崇文门附近无贷房一套”。
为什么说是高阶凡尔赛?搜搜这俩地方的房价就知道。
占据教育区位优势的海淀区,每平米房价在8w以上;
至于“崇文门无贷房”是什么概念……咱就是说,看看就好。
看看就看看
比起这些,相貌上的自我调侃,都是小儿科了。
一溜看下来,洛丽塔型、御萝双修,“性格虞书欣,长相朴信惠”的描述,都显得不足为奇了。
但毫无疑问,让这条自我介绍突出重围的,还是那明晃晃的四个字——
“我是富婆”
姐姐,性别可以不要卡太死吗?
轻描淡写凡尔赛,妙趣横生抖机灵,在这场不知结果如何的云相亲里,几乎所有人都在铆足了劲妆点自己。
从校招卷进大厂,再从大厂卷入相亲大军。
一度被日报周报薅秃了头的大厂er们,这次属实是反客为主,把“做表”给玩明白了。
02
鄙视链底端的求偶方式,
又卷回来了
轰轰烈烈填表,浩浩荡荡相亲。
这事儿发生在大厂年轻人身上,尤为吊诡。
早些年,互联网上对于相亲的看法,还是鄙夷和厌烦居多。
相亲,意味着明码标价和斤斤计较,意味着你的浪漫爱情宣告结束,从此走进“搭伙过日子“的世俗需求里。
“我跟我老公是相亲认识的”,乍一听,好像跟“包办婚姻”都没什么区别。
表格这东西更不用说,就算走出大厂,也是所有打工人的公敌。
当代大厂人画像
但“拉表相亲“凑在一起,就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可量化、易分析,一目了然,一一对应……想要高效解决婚姻大事的人,很难拒绝这些好处。
事实上,“大厂er相亲文档”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表,早在几年前,网上就曾出现过一张流传于各大公园相亲角的价目表。
根据户口、房产、薪资、学历等条件,把相亲男女划分成从顶配到低配的几个等级。
没房女博士=大专高中毕业男子,就离谱
不仅如此,每个条件下面,还细分出了属于不同城市的版本。
比如在深圳,房子最好坐落在南山或福田两区,罗湖区的房产就得掉到标配档了;
如果是北京,就算坐拥顺义大别墅,也比不上占据了教育优势的海淀小两居。
而当表格和相亲一起卷到极致,就诞生了最近在小红书上流行的“门当户对表”。
在这里,你会惊讶地发现,本以为在当代自由恋爱中已经无人care的“门当户对”四个字,又被重新捡了回来。
“朋友们帮看看,我和男朋友算是门当户对吗?”
网友们则在底下严谨地进行逐条点评:
“1、3、5还算般配吧,但第二条就是你配不上人家了。”
“配不上”的标准,有时也让人迷惑。
双一流Vs985、小公司Vs一线大厂、小镇有房Vs一线城市有房,这些都还算是摆在明面上的。
但为什么大厂高薪程序员配硕士女律师是刚好,如果男方父母都是国企职工,两人在相亲市场上就会被一把拉开差距?
还有些时候,即便是年龄相当、学历匹配,自认为“门当户对”的两人,也会被网友挑出毛病来。
在一条帖子下面,发帖的女生不好意思地自嘲,“本来是挺配的,双减后工资缩水,有点拖后腿。”
说真的,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比男方多了三线城市两套房,只是年薪低了些的楼主,为什么就被甩开了“一大截”。
“我已经开始抓紧他了”,为啥啊为啥啊?
真正挑不出毛病的门当户对,究竟什么样?
话题页下的最高赞帖子里,po主就把自己和丈夫称为“教科书级别的门当户对”。
在这张表格里,双方的学历、家庭、房产,处处都卡得像榫卯一样严丝合缝。
我觉得这甚至已经不能叫做“当”和“对”,而是一比一直接复制粘贴。
惊讶之余,其实也好奇:
跟一个和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人结婚,真的就能幸福吗?
03
“并不可耻,而且有用”
复旦梁永安教授曾说,在这个时代,爱情成了对自己身份的证明,而不是互相创造幸福的途径。
能否找到与自身条件匹配的另一半,在婚恋市场中把自我价值最大化利用,或许就是在相亲中列条件、提要求的意义。
教科书级别的门当户对,其实就像教科书式的填志愿,一分也不多浪费。
比起爱情里捉摸不定的激情和火花,人们更在意的,是“我要什么”“我能从中获得什么”。
从公园相亲角、上海精英相亲局,再到大厂相亲文档,或许有形式上的差别,核心诉求却始终存在。
有些人会觉得,哪有那么麻烦,不谈恋爱不结婚就完事了。
互联网上铺天盖地“只想搞钱”的呐喊声中,也的确有人真正做到了精神和物质上双重的自给自足。
但与之相对的,是另一部分人,出于各种原因想要建立婚恋关系,却又囿于圈子或是性格,始终迈不出那一步。
量化的数据和标准,看起来是有点不近人情。
但对于那些真正在乎这套标准的人来说,它并不可耻,而且有用。
兜兜转转到最后,很多人才勉强承认,“门当户对”这个看似落伍的筛选标准,在通常情况下,还挺有效。
当然,属于爱情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也是这样被筛掉的。
在更务实的需求面前,我们对爱情的向往,正在逐步被消解。
问的是自己,也是观众。
但同样也是她,在误会男友要向自己求婚时候,前思后想,还是下定了决心,只要有一丝一毫的犹豫或者怀疑,都不会点头答应。
我一直记得美剧《老友记》里,也出现过一张“门当户对表”。
那是罗斯在面临女友和自己一直暗恋的好友瑞秋之间的抉择时,损友钱德勒出的馊主意:列一个单子,分别写上她们的优缺点。
单子列出来了,一个是同专业、高学历的体贴女友;一个是大小姐脾气,有点“傻”,只在咖啡店当女招待的瑞秋。
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放在今天的相亲局里,不知道多少人会说出那句“我会和她谈恋爱,但是会娶你。”
但罗斯在列女友缺点时,只说了一句话:她不是瑞秋。
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前,权衡利弊固然无可厚非,可我总还是忍不住期待一些别的东西。
表格上的条款,或许能开启一段关系、一段婚姻,但它的效用有多久?能不能帮我们打消面对未来漫长人生的疑虑?
那些填写大厂相亲文档的人,又有多少是真的指望能“遇到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