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留学生真的是太惨了!卷过了标化,熬过了花里胡哨,酷炫狂拽(划掉)的活动,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家庭厨房。在外人模人样自信输出,在家技能狂叠一人担当。没想到,没想到,回了国居然还要靠小红书相亲?啊?说好的留学生玩的花呢?不带这么玩的啊!那么,废话不多说,咱们就一起进入战报前线,盘点一下以各种姿势相亲的留子吧!
FromTD北美留学进化论
留学生回国无社交
不知名的嘻嘻,暑假回国后,整天百无聊赖,直接变成了不嘻嘻。
在度过了刚回国跟妈妈贴贴,跟爸爸要钱到处旅游的新鲜劲儿后,嘻嘻开始无聊了......高中玩得好的闺蜜有的没回国,有的在外地大学过暑假没回家,剩一个自己天天除了在家刷手机、看剧看综艺、吃吃睡睡之外,就是跟自家猫两双眼睛大眼瞪小眼,无趣极了。
一天,嘻嘻在床上无聊刷着手机,被大数据推了一个tag:#留学生回国无社交。
啊?小红书是会读心术??嘻嘻心想,于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嘻嘻直接一个就是点,万万没想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图源:小红书)
离谱的是,居然连QS、USNEWS排名都打上了?大学排名也许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被拿来当相亲标配吧......
接连又约了几次剧本杀、图书馆、密室。或许是因为密室的吊桥效应下,对方是个极为可靠的坦,或许是剧本杀,对方逻辑条理清晰,或许是去咖啡店学校对方的温柔体贴,让嘻嘻逐渐有些上头。
不嘻嘻撇了撇嘴,得,都是成年人了,懂的都懂。
迷之“鄙视链”?
你以为的留学生相亲,应该是什么不得了的惨状?实际上的留学生小红书相亲,不仅有标准一套流程,甚至还有隐形的ranking捏。
还有贴子里就标明各种“门槛”的,卡颜,卡身高,卡A8/A9,卡美本,卡Top30,卡年龄,卡MBTI,卡性别的,总之就是各卡各的,谁也看不上谁呗。
后来,小A悟了。这哪里是来找搭子的,找对象的,这分明就是一场巨大的self-representation......这边建议下次把标题改成,“我那引以为傲的十大优点”更合适呢??
当然,人小A也说了,千奇百怪的鄙视链固然有,认真交朋友的实诚孩子也不少,只是能碰到什么情况,全靠命。
功能型对象,真好使
不过,关于当代留子在小红书相亲现状,也不全是差评。
小D就表示,留学生活远比想象中的自闭。平时也不是没有什么社交,但是群里跟同学组了各种局,今天上这家蹭顿饭,明天跟那家一起开车去亚超囤货,大家都是相聚时欢乐,分散后却又是各过各的生活,回到一个人的轨道。
机缘巧合下,小D也试着在小红书上发帖,找搭子找朋友。小D说,留子本来赶各种due就很忙了,能通过精准词条、性格爱好、理想型匹配,直接快速又不失质量地匹配一个固定陪伴,其实是件挺好的事儿的。
而且这种跟datingapp又不太一样,比如你只想找个人一起努力一起学习,只想找人慢节奏互相了解,没事周日约着一起逛逛博物馆,放学后天气好时citywalk,chill一下,也都是可以的,市场那么大,总能精准对应到需求。
同样,在小红书摇到对象的小E也深感同意。小红书最终呈现什么样的效果,还是取决于不同的使用方式。
见面后,小E在脑子里内耗、担心的状况都没有发生,两人一见如故,并肩走在校园中自然地互相吐槽刚刚课堂上从第一个step直接跳到第100个step的化学教授和意外发现的lectureguest竟然是自己周末part-timejob部门的顶头上司,相处意外自然,仿佛认识很久的好朋友。
到后来自然而然地在一起,小E总会忍不住地想“可恶,居然让我谈到真的了!”
花花世界迷人眼
小K现在,已经被熟知的朋友们定义为“随地大小cru”了!
周一去见总吃漂亮饭,身材好的漂亮学妹一起看电影,周五去跟兴趣爱好非常match的学姐一起参加社团飞盘活动。周二到周四的课后,则可以留出来跟各种学习搭子一起泡图书馆、约饭。
遇到的大部分女生,都各有各让小K心动的点,而游离在不同人之间,虚幻的泡影将小K心中的虚荣不断膨胀。
可最后,当小K夜深人静之时,看着手机里一条又一条的消息,一个又一个的局,一场接着一场的约,小K忽然感觉很累。看着chase中这个月所剩无几的余额,想了想新鲜感带来的短暂而互不走心的关系,小K忽然觉得挺没意思的,揉了揉眼睛后,小K删掉了所有扩列贴,注销了账号。
都怪这花花世界迷了眼,小K想。
留子的赛博相亲?
所以,留子们“沦落”到赛博相亲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呢?答案是多样的。
或者遇到了什么超级变态的assignment,居然要求每个人去走遍城市踩点对比70、80年前与现在的变化;或者是又遇到了什么让人无语的freerider组员,或者抱上了谁谁组里的大腿。
可就算一个专业,选课还七零八散的,上完课只想回家瘫着,能遇到一个schedule非常契合,能够不断相遇,再发展感情建立较深的链接,去达到小小愿望的留学生来说,太难了。
小红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市场”,能够让人们同时满足self-representation,通过平台得到不同人的反馈来完成evaluate自己情况的一个反馈,又满足“明码标价”的精准条件,以及数据推送的广范围。
作为一个中立的媒体人,我无法直接评价这样的情况是好还是不好。也许我们会下意识认为,将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成长、家庭、情感经历,最后简化成一个个“180/160+”“E/I人”、“喜欢逛博物馆、看电影”、“绿卡/F1签证”、“性格温柔随和”等标签堆叠起来,不是什么好事。
可我们仍不能否认,它能快速扩充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社交圈、阶层、地域,也能在剥去现实条件层层堆叠下,遇到最可能同频的人。
同时,在时代已经逐渐被短视频、快节奏、高效率的趋势吞噬后,在留学生本科、Master、Phd、工作、实习都可能会relocate去到不同城市不同地方的不确定性下,也许就像小红书用的那些“跟风”、“当代”、“勇闯”一样,这种碎片式的感情方式已然成为无人可挡的时代方式了。
但这种时代方式下,也总有那些懒得经营自己赛博分身,也安于自我提升,习惯独处的留子,再时不时口嗨几句“能不能莫名其妙有个对象自己进到我家给我谈”的漏网之鱼们。
emmm不过就算在这样的快节奏时代,在大家打着tag,写着标签赛博相亲之时,我们仍然会发觉,真诚地经营和帖子更受欢迎,也更得人心,于是就有了许多披着真诚外表的杀猪盘(b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