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遭“花式”泄露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免费公共wifi收集个人信息或侵权
如今,很多商场、餐厅和酒店等公共场所会安装免费公共wifi,消费者使用的同时也会有一些应用程序自动安装到手机中。这类免费wifi的应用程序会在后台大量收集用户信息,即使用户从后台关掉应用程序,也可以通过自启动功能运行,甚至可能会进入网银等涉密系统中,造成网银、支付宝被盗刷,产生资金损失。殊不知,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行为人利用免费公共wifi收集个人信息可能构成侵权。
个人信息被过度搜集或故意泄露的情况也可能成为通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源头,因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该款的规定处罚。
2019年,李某与杨某在某市通过操作仪器收集他人手机号码,二人被抓获后,侦查机关发现,作案仪器与配套的APP使用,当仪器连接手机wifi热点后可以获取周围的手机号码,并能将他人号码保存于自己的手机通讯录中,同时通过APP还可以向对应手机发送短信或霸屏短信功能,二人非法获取他人手机号码共5万余条。法院经审理认为,李某、杨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已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结合二人的犯罪性质、情节、社会危害性及认罪悔罪态度,分别判处李某、杨某有期徒刑一年和八个月,并处罚金。
法官提醒:
利用儿童智能手表“偷窥”侵犯隐私权
通过儿童智能手表偷窥和窃听,属于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行为。对于儿童智能手表被偷窥和窃听问题,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的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侵害自然人隐私权行为方式包括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及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等。利用儿童智能手表偷窥和窃听他人隐私,就属于上述侵犯隐私权的行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由于隐私权的特点,侵权行为一般表现为侵害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可能造成精神损害。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侵害自然人隐私权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