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是不是频繁收到各种贷款推销短信?你是不是在疑惑,这类信息究竟是谁发的?这种贷款靠谱吗?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调查后发现,你收到的贷款推销短信中,大多出自贷款中介公司。从有贷款需求的个人到贷款中介,再到银行,存在着一条“灰色”产业链。
这些贷款中介公司是如何拿到你的手机号的?银行和中介公司之间又有何关联?
好奇问一下利率,就被频繁“骚扰”
3月1日,桃子先是收到了内容开头为某银行的短信,告知她有一笔“备用金”可授信。
不仅如此,桃子在回复“1”后,又收到了两条开头为其他银行的短信,同样也是推销贷款。桃子怀疑先前那位“贷款经理”的身份,他真的是该银行的工作人员吗?
桃子和“贷款经理”的对话截图。
一开始,对方自称是“银行直贷”,后在记者追问下,对方改口说是银行的“中介渠道”。
这名自称姓李的经理这样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推销:“你买房,不一定是房地产公司帮你带看房子啊。你想想,银行的贷款经理就那么几个人,但是贷款需求又这么多,我们会根据你的资金需要,帮你申请贷款。”
“每个银行的政策不同,比如你要贷150万元,我们可能通过三个银行帮你贷出来。不过,贷款的先后顺序也有讲究,比如这家银行利率低,但要求客户名下只能有两笔贷款;而另一家银行可以有六笔贷款,但贷出来的数额可能比较低。我们会帮你出一个利息最低的方案。”李经理说。
李经理邀请记者带着身份证、银行卡和征信报告,去他们公司面谈,对方称公司在萧山区的一座大厦里。李经理表示,他们的收费标准,是客户实际到手贷款的1~3个点。
李经理问:“你之前在银行做过贷款,或者办过信用卡吗?”
“没有的”,记者否定后,他表示,公司和银行有合作,可能是记者之前在银行登记过信息,信息是银行那边给过来的。
谁在群发贷款推销短信?
按照李经理说的地址,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来到萧山区该大厦,这幢写字楼里就开着好几家这样的贷款中介公司。据了解,这些公司通常以“信息咨询服务”的名义进行注册。
陈旭(化名),从事贷款中介工作近5年,他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以贷款短信为例,贷款中介公司会以银行名义编辑好推销短信,并将需要推送的内容和号码,交给专门做短信群发业务的公司。
小时新闻记者和业务员的对话截图。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以“短信群发”为关键词,检索到一家名为“湖南云客”的公司,向其咨询贷款短信群发业务。该业务员表示,贷款类的短信7分5一条,贷款中介公司需要提供与银行的合同,来证明自己有办理贷款的资质,“最近贷款诈骗很多,我们审核严格一些。”该业务员说。
但陈旭表示,很少有银行愿意和中介公司签订正式合同,即便有,也是私下合约。因为会牵扯到很多责任认定上的麻烦。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短信群发公司都需要审核资质,他们很多管理都比较松。”陈旭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手机号码从哪里来的?
那么,这些贷款中介公司提供的号码,都是从哪里得来的呢?
CFP供图
而兜售这些信息的人,有装修公司、物业公司,或者某些信息公司的后台人员。他们能利用职务之便拿到一些姓名和号码名单,私下兜售。
通常报价越高,卖的信息越真。陈旭就遇到过,有人号称自己在银行“有资源”,都是在银行办理抵押贷款的真实客户信息,一条售价50元。
“泄露客户信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严格禁止的。”银行从业者王博(化名)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银监会对泄露数据行为有严格的监管办法。
2020年,建设银行曝出了数据泄露事件。浙江省余姚市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显示,原建设银行余姚城建支行行长沈某某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法院认定,2017年3月至4月,沈某某曾将非法获取的余姚市东城名苑业主财产信息1111条和其所在行贷款客户财产信息127条,非法提供给他人用于招揽业务。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这些贷款推销短信有何风险?
但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此前的调查显示,中介公司的收费标准,是客户实际到手贷款的1~3个点。
“保险起见,这些短信最好不要信,收到了删除就好。如果想要借钱,就去正规的金融机构,现在手机银行申请贷款很方便。”这位银行从业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