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地方志馆
在大革命时期的广州,黄埔军校先后存在过“火星社”,“青年军人社”、“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孙文主义学会”、“黄埔同学会”5个军人团体。这些军人团体极其活跃,不仅在军校政治、军事生活中颇有建树,并且影响到国民革命军各军中。
一、火星社
火星社是中国共产党在军校建立的一个秘密革命团体。据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共产党员黄雍回忆:“黄埔军校成立时,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派了一部分党员参加校务领导工作和一部分党员参加受训,但人数不多,难以适应当时工作发展的需要。这时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下,党在军队和军校中组织的发展受到严格限制,而群众革命情绪高涨,又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加以团结教育。因此,由一部分共产党同学和一些同情党的同学效法列宁在1900年创办《火星报》的意义,组织火星社作为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来推行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并为吸收党员作些准备工作,”①
二、青年军人社
1925年初,中共黄埔特支分析了广东的形势,认为广东革命政府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局面,陈炯明叛军在东江一带蠢蠢欲动,帝国主义企图用武力干涉中国革命,驻扎在广州的滇、桂军争夺地盘,军纪废驰。因此,在粤的革命军人必须团结起来,成为革命政府的忠诚卫士,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于是,共产党员蒋先云、王一飞等提议成立一个革命军人的联合组织。1925年1月,黄埔军校成立了以党、团员为核心的青年军人社,聘请军校党代表廖仲恺担任社长,下设编辑部及编辑股、校对股、发行股。校长蒋介石担任名义上的编辑部部长,共产党员吴明担任编辑股股长,王一飞担任编辑股员,共产党员吴振民任校对股股长,共产党员麻植任发行股股长②。该社出版刊物《青年军人》,社员有数十人。青年军人社成立后的主要工作是在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领导下,筹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1925年2月,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后,该社的全体成员参加“青军会”的活动,因此,青年军人社在无形中结束。
三、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
中国青年军会联合会是在中共广东区委军委书记周恩来领导下的,以黄埔军校共产党人为核心的进步军人组织。它的前身是“青年军人代表会”,1924年8月,广州商团叛乱之际,廖仲恺、周恩来指示蒋先云、王一飞等以黄埔军校学生为中心,联络粤军讲武堂、桂军军官学校、滇军干部学校、铁甲车队、军用飞机学校及福安、飞风、飞鹰3艘军舰的青年军人成立了一个青年军人代表会。参加这个组织的每个单位派出代表数人,每个星期在黄埔军校等处开会一次,讨论挽救时局等问题。会议主席由各单位代表轮流担任。会址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代表会提出的口号是:“革命军人联合起来”,“拥护革命政府”,“拥护中国国民党”,“解散商团”,“打倒帝国主义”等。
“青军会”发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立宣言》、《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总章》、《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告亲爱的兵友们》、《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为东江事告国民》等重要文告,阐明了其宗旨和奋斗方向。《总章》明确指出:“本会以下列各项为宗旨:(甲)团结军人保障自身的利益;(乙)联合军队中革命份子,不分等级,以拥护革命政府,实现三民主义;(丙)帮助国民党建设一个统一的坚固的国民革命政府和有革命纪律的国民革命军;(丁)、在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作政治的文化的教育的工作;(戊)建立军队与民众间的密切关系;(己)建立各军队间相互的密切关系”③。
蒋先云、李久龙、王一飞等全力投入到“青军会”的组织建设工作,在有“青军会”成员的军校和部队建立了小组(一小组5人),在小组基础上又设立干部执行委员会(由二个以上小组组成),干部执行委员会之上设地方执行委员会。直辖于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各级组织分别设书记、候补书记、执行委员、候补委员,负责公务工作和发展会员等工作。
“青军会”的组织发展很快。不久,除黄埔军校,粤军讲武堂、桂军军官学校、滇军干部学校、铁甲车队、福安兵舰、舞凤兵舰、飞鹰兵舰、军用飞机学校等九个发起单位外,鄂军讲武堂、湘军讲武堂、大本营卫士队、滇军干教导团、飞机掩护队、粤军宪兵营、黄埔的广北、永丰、江国等兵舰等亦建立了“青军会”小组和干部执行委员会。到1925年4月,即“青军会”成立二个月后,会员就发展到2千多人。“青军会”经常举行集会,积极开展政治宣传活动。1925年3月13日,在滇军干部学校大礼堂举行哀悼孙中山大会,到会2000余人,请代行大元帅职务的胡汉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谭平山到会讲演。3月15日向国民党中央党部提议获准,由该会干部推选20人组成宣传队,赴广州市重要聚会场所、公园、戏院等进行演讲,宣传中山主义与历史,解除群众之错觉和安定民心。
因为黄埔军校第2期学员即将毕业,周恩来指示王一飞辞去“青军会”常务委员职务,回军校准备毕业。王一飞在这次会议上传达了周恩来的意见,表示了辞职的意思。他还说,“现本会已有基础,将来发展,定有可期,但以后常务委员及办事员,务须驻会办事,才能有进步,望各代表注意”。经王一飞推荐和与会者选举,黄埔军校第1期学员、共产党员李之龙接替王一飞担任“青军会”常务委员,军校第一期学员、共产党员黄锦辉担任编辑委员。1925年8月,该会为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枪杀发出告工农兵学商传单。1926年2月8日,该会发表援助省港罢工宣言,22日通电声讨吴佩孚、张作霖。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从成立起,即受到国共两党革命领导人的大力支持,得到广大革命军人的拥护,不久便成为南方革命的坚强力量,以其声势浩大的政治宣传,将其政治影响扩大到广州所有的军校及附近驻军。
“青军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创办了会刊《中国军人》。当“青军会”一成立就认为:要扩大“青军会”的声势和影响,首先要办好会刊,将会刊作为“青军会”的喉舌。1925年1月30日,王一飞被推选为“青军会”的执行委员兼编辑委员。他担任常务委员后,仍兼任编辑委员。1925年2月20日,《中国军人》在广州创刊。在《创刊启事》和《本刊露布》中指出:“本刊以团结革命军人,拥护革命政府,宣传革命精神为主旨。”“无论会员非会员,来稿一律欢迎。”《中国军人》初为半月刊,从第6期起改为不定期出版。经常撰稿的有蒋先云、王一飞、周逸群、李汉藩、曾干庭,杨石魂、唐澍等共产党人。
《中国军人》大量报道了“青军会”的组织状况和各项活动,刊登“青军会”的大量宣言、文告、通知。这个刊物公开宣传共产主义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猛烈抨击北洋军阀政府,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的军事行动。它还用大量的篇幅探讨和阐明革命军人的职责和使命,深受广东及全国进步军人的爱戴和欢迎。据王一飞说:第一、二期发行量为5000册,第三期起增至1万册。
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发生后,蒋介石进一步打击军校内的革命势力,排挤共产党,公然下令解散青年军人联合会,另组织黄埔同学会。蒋介石自任会长。4月16日,“青军会”通电解散,通电中表示“本会拥护革命而始。亦以拥护革命而终”,“为巩固革命势力,统一军人观念,取消骈枝国弊不可滥费起见,特决定且行解散”。
四、孙文主义学会
孙文主义学会是黄埔军校内外一批国民党右派分子为对抗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而建立的反动团体。
1925年底,孙文主义学会的反共活动更加倡狂,在上海、北京等地成立了分会。1925年12月6日上海孙文主义学会成立,在宣言中公开攻击中国共产党,反对马克思主义。在其会刊《革命导报》中,鼓吹分裂国共合作的联合战线,在发刊词中指名攻击瞿秋白、陈独秀,谭平山、周恩来等人,公开宣杨“合则两损,分则两便”的反动谬沦。在12月27日的一次会上,孙文主义学会分子针对即将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了决议:①凡是国民党员不准加入其他政党;②跨党党员应该没有被选举权;③凡是国民党不能宣传其他的主义和政纲。随后,他们把这三条决议递交给了国民党中央秘书处,他们声称要用手枪来对待反对的人。29日,还举行了游行示威,公开反对国民党二大。
还有一次“孙文主义学会”分子在军校集会,宣传戴季陶的《孙文主义哲学基础》,硬把孙中山先生说成是周公孔孟的继承人,妄图扭转历史潮流,破坏国共合作。为了戳穿这种谬论的反动实质,“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在周恩来同志的指导下,设计了一幅漫画:戴季陶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疙瘩小帽,十分吃力地背着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塑像,朝着阴森破败的孔庙里走,旁边站着的洋人,军阀,党棍、财东,拍手称快。这幅漫画对国民党右派作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很快贴遍了军校内外,反响强烈。”④
黄埔军校内部出现左、右两派组织时,蒋介石那时表面上似乎超然于“青军会”和孙文主义学会之上,因为这两个组织都是在他的同意下成立的,并且他对“青军会”还每个月拨给200元经费,但在实际上他是偏袒孙文主义学会的。
四、黄埔同学会
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两个组织宣布解散之后,蒋介石估计到共产党学生决不会因“青军会”的解散而中止其暗中的组织活动。蒋介石认为只有建立一个自己直接控制下的统一组织,才能防止共产党的活动。因此,乃决定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黄埔同学会)。
黄埔同学会的权力极大,凡属黄埔军校学生,均为当然会员,由同学会负登记考核之责。凡毕业同学的任免升迁调补等等,均须根据同学会的登记考核来决定。无论毕业与未毕业的同学,均须在同学会的监督指挥之下。黄埔同学会规定,凡是会员必须效忠于国民党,奉行三民主义,绝对服从校长领导,不得有任何其他的组织活动,尤其不准从事共产主义的宣传;如有违反,应受严厉的处分,或以叛逆论处。这表明同学会不仅对所用同学有任用罢免之权,而且操有生杀予夺之权。
据黄埔同学会的核心人物曾扩情日后回忆:“此时虽没有明白提出‘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敌人’的法西斯独裁的政治纲领,而同学会在实质上却为蒋介石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建立了初步的基础。”②
黄埔同学会是一个跨校组织,既包括黄埔军校在校生,也包括毕业学员,甚至还包括非黄埔军校毕业生。这样,不仅蒋介石的嫡系军队中有黄埔同学会的组织,即所谓的杂牌军队中,只要有黄埔同学渗入,亦无不有同样的组织活动,并进而掌握军队中的党权。蒋介石自成立黄埔同学会后,即在中央党部成立一个“军人部”,自任部长,以同学会秘书兼军人部秘书,其主要职员如组织、宣传、总务各科科长,亦无不由黄埔同学充任。凡军队中的党部组织和党代表的委派,都要通过军人部的提请,才能作出决定。如国民革命军第6军的党代表林祖涵、第8军党代表刘文岛、第9军党代表吕超,第14军的党代表熊式辉等,都是军人部所提请委派的。
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以反共更加坚决的第一期学生酆悌接任黄埔同学会秘书。“为清除黄埔同学中的共产党员和与共产党有关的同学,特在同学会内设一“纪律股”,以嗜杀成性的第3期同学有关联的刘伯龙任股长,以流氓成性的第1期同学王慧生、第5期同学柏良等任股员。他们有对共产党同学与共产党有关的同学等执行逮捕、审讯、监禁和处以死刑之权。③有许多革命的黄埔师生被该组织诬告和迫害。蒋介石在1927年8月被迫下野时,把所有军队和军事机构的指挥权都交给了何应钦,唯独把同学会交给了住在上海的朱绍良,派曾扩情任秘书,令他迁往杭州办公,以便就近控制。蒋介石要同学会团结在职同学,保持和发展力量,以便他复职时驱使。同时,收容了失业的军校学生1000余人,编成一个总队,派贺衷寒为总队长,在杭州集中起来训练,俟日后为其效劳。该会于1930年11月撤销,改为黄埔军校毕业生调查科。
蒋介石通过黄埔同学会加强了对黄埔军校的控制,并将手伸进国民革命各个军队中。成立黄埔同学会是蒋介石为篡夺军权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步骤。孙文主义学会虽在名义上被取消了,但黄埔同学会却是孙文主义同学会的翻版。黄埔同学会在实质上为蒋介石的军事独裁统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