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军官队伍,对于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具有重大和长远的意义。
自政策制度改革以来,特别是军士、义务兵政策颁发后,适龄青年参军热情和士兵留队热情空前高涨,但是军官,特别是初级军官的服役热情并没有像士兵一样空前高涨。
长期以来,广大军官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在基层部队默默奉献,建功立业。曾经都是满腔热血、立志参军的青年,为何出现热情降低、工作动力下降的现象呢?
事有因果,物有轮回。
服役热情降低、工作动力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不可否认,主观方面有价值观偏移、责任感降低的原因,但工作任务繁重、婚恋家庭困难困扰、政策调整心理落差、安置政策不完善等也是重要原因。
繁重工作、单调生活的压抑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不少上级领导和机关往往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安排部署的工作,不管下属工作实际情况如何,永远都是命令式的提要求、压担子,缺乏关怀鼓励,缺少理解支持。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基层营连工作难点多、矛盾多、任务杂,基层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作息不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星期六保证不休息,星期天休息不保证。在营连基本都是007的工作制度,24小时保持在位。繁重的工作任务、单调的生活,在重压之下、仓促之间,基层军官疲于应付,导致身心疲惫,工作热情可想而知。
个人婚恋与家庭困难的困扰
“没有老婆安不了心,没有儿子扎不了根。”王震将军在开发新疆时说了这句话。即使现在,“后院”还是影响军官服役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部分部队比较封闭,且大部分军官不在家门口服役,接触异性机会少,照顾家庭难,尤其是艰苦边远的作战部队,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
另外,调整改革时,不少部队千里移防换防,很多家门口干部变成了异地干部,家庭矛盾骤然增多。在驻地找对象的军官,家属难以接受两地分居的现实,导致家庭的后拉力比较大。年轻的军官看到这样的景况,不愿意在部队驻地找对象,而回原籍找对象,对方往往又不愿意接受两地分居。
除了工作环境与个人困难之外,政策制度是最重要方面,直接影响着军官的前途和后路。
军官政策调整改革的落差
同时,新制度对最高服役年限年龄也进行了调整:少尉为7年,中尉8年……最高年龄:少尉、中尉35岁……在此背景下,个别年轻军官开始考虑达龄退役,选择躺下。
退役安置政策调整的冲击
新政实施以后,军官服役年限拉长,指挥军官服役最高年龄,上尉40岁,少校45岁……地方公务员实行职级并行,由于没有明确规定,不少地方的组织部门随意将正营(含)以下转业军官定为一级科员,与刚刚考上的公务员一个等级,相当于从零开始。而在地方党政机关很多正科级干部30岁多一点。40多岁军官转业定为的一级科员,心理落差大。
没有带不好的兵,只有不会带兵的骨干。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军官队伍的管理使用。
加强军官队伍建设,需要要给年轻军官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主动排忧解难,在政策、待遇上给予支持,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更好地履职尽责。
进一步为军官减压力增动力
要分清工作主次,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考核等,为基层军官思想上减压、工作上减负,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给基层增加无谓的负担。要善于倾听基层干部的心声,解决他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广泛开展下连当兵和代职活动,听兵声,知兵情,尤其是大机关的局长处长在提升前,建议到艰苦边远作战部队代职锻炼。
建设巩固坚强的后院后方
提高军人军属福利待遇
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解决大部分问题。
提升军官的工资待遇,提升少尉军官的工资起点,保证军官的收入能够让四口之家生活无忧。调整工资结构,设置学历工资,区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根据学历层次设置不同的学历工资。提高营连主官的岗位津贴,让营连主官能够进一步增加获得感和岗位荣誉感。
发挥好政策制度的指挥棒作用,培养德才兼并的优秀军官,促进军官心无旁骛、扎根军营、建功立业。
科学统筹军官招收、调配等工作
从军官的源头入手,科学统筹军官招收工作。专业技术军官主要由军校招收高考考生和直招军官来补充,减少或取消指挥专业,适当减少高考军校招生的数量,尤其是报考热度不高的省份,压缩数量。
指挥管理军官,主要从部队选拔苗子,增加指挥能力考试,尤其是陆军集团军以下部队、海军陆战旅、空降兵旅、武警支队,适当增加士兵学员报考军校、大学毕业生士兵提干、优秀士兵保送入学的数量,给真正想长期服役的士兵更多的机会。军校青年学员的毕业分配尽量在生活基础所在地,同时要加大军官的交流力度,实行内地部队与艰苦边远部队双向交流,打破毕业分配定终生的模式。
慎重稳妥地出台退役安置政策
宇宙中的一粒灰尘,掉在个人身上可能就是千斤巨石。
对个人影响较大的政策,尤其是取消或收紧的政策,不宜一刀切、切一刀。2011年《兵役法》修订后,规定城镇户口士兵不能安置工作,为了最大限度维护退役士兵的利益,没有实行一刀切,而是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受到了极大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