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与文化论文(精选5篇)

SciSeek专注于科学搜索引擎与目录,还包括一些科学杂志以及其他的工具等。

4、FindArticles(论文搜索网)

论文搜索网提供多种顶极刊物的上百万篇论文,涵盖艺术与娱乐、汽车、商业与经融、计算机与技术、健康与健身、新闻与社会、科学教育、体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大部分为免费全文资料,检索操作简单。

5.Intute

由英国高等教育资助理事会下的信息系统联合委员会JISC和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开发建立,专注于教学、研究方面的网络资源。所收录的信息资源都是经过行业专家选择和评审的,从而保证了其质量。目前数据库信息已达120060条。Intute共设四大领域:科学与技术、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健康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下又包含诸多学科,以科学与技术类为例,覆盖了天文、化学、物理、工程、计算、地理、数学、地球科学、环境以及交叉学科,信息达33806条。

6、InformationBridge

7、OAIster

8、Base-Search

BASE是德国比勒费尔德(Bielefeld)大学图书馆开发的一个多学科的学术搜索引擎,提供对全球异构学术资源的集成检索服务。它整合了Bielefeld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目录和大约160个开放资源(超过200万个文档)的数据。

9、Vascoda

Vascoda是一个交叉学科门户网站的原型,它注重特定主题的聚合,集成了图书馆的收藏、文献数据库和附加的学术内容。

10、百度文档搜索

Information百度文档搜索可以查找以Word、PowerPoint、PDF等格式存在的研究报告、论文、课件等各类文件。它支持对Office文档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AdobePDF文档、RTF文档进行了全文搜索。搜索时,在检索词后面加一个“filetype:”来限定文档类型。“filetype:”后面可以跟以下文件格式:DOC、XLS、PPT、PDF、RTF、ALL。其中,ALL表示搜索所有这些文件类型。在搜索结果页面,点击结果标题,可以直接下载该文档,也可以点击标题后的“html版”快速查看该文档的网页格式内容。

11、百度国学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拓展课程;内容依托教学理念

一、引言

2007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要求》同时指出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各高等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条件,使那些英语起点水平较高、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到较高要求或更高要求。

在这一要求指引下,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更高要求和不同层次学生的自身需求,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应课程改革措施。其中之一就为更高层次的大学英语学生开设内容丰富的拓展课程。如南京林业大学就开设了《跨文化交际概论》、《英美文化概况》、《商务英语》等大学英语教改拓展课程。中国矿业大学也开设了实用科技英语翻译《高级英语口语》、《高级英语应用文写作》、《中国文化概况(英文)》等大学英语拓展课程。温州大学也于2010年开设了《美国社会与文化》、《电影口语》、《口译》等拓展课程。

二、开设拓展课程的必要性

三、理论依据

CBI(Content-BasedInstruction,简称CBI)内容依托教学理念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CBI教学理念抛弃了人为地将外语教学孤立起来的传统教学方式,提倡一种语言与内容有机融合的外语教学模式,它把教学的重点从语言学习本身转移到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学习语言,从而达到内容和语言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提高的目的。转贴于

四、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热词:开放获取期刊现状层次

1.国外OAJ发展概况与发展趋势

2.我国OAJ发展现状分析

3.我国OAJ发展策略

(1)要借助信息技术,更新办刊理念

OAJ以互联网作为出版终端,数据保存以电子形式;编辑出版模式与传统期刊有很大区别。互联网不再是传统编辑出版的辅助工具,而是成为编辑出版的基本平台。OAJ出版模式已经显示了强大生命力:高效率、低能耗、大容量。以《PLOSONE》为例,它是先出版后评价,即科研成果由同行评议。另外,OA办刊模式借助数字与网络技术,把论文借助网站快速推送。我国期刊要借助信息技术,更新办刊理念,实现跨越发展。只有超常规发展才能实现追赶与超越。

(2)要有统一平台

目前较有影响的OAJ都由大型出版社创办,“散、小、弱”的出版主体显然不具有OAJ发展的人力与技术储备,更缺乏影响力,即使勉强办OAJ也可能无人问津。我国应借助文化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出版主体,争取出现一批大型出版集团。行业协会应该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与较大的出版集团整合成统一平台。这一平台要发挥以下作用:一是推动OAJ创办;二是推动传统期刊转型并与OAJ实现良性互动;三是发挥评价作用,使OAJ发表的论文具有较高的行业与社会认可度,保证OAJ质量;四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有待改进的环境下充分保护作者著作权。行业协会与较大的出版集团整合实现难度不大且可操作性强,容易打造形成统一平台。

(3)要有政策强力支持

OAJ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美国2007年推出一项议案,要求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资助的科研项目必须开放获取。这一政策无疑大大推动OAJ的创办与发展。我国全国所有制性质的大学、科研机构众多,由国家和公立基金支持的项目也应该开放获取。一个好的OAJ对国家科技文化进步的作用巨大,鉴于国外完全免费OAJ在加速发展,我国要推动免费型OAJ的发展。此外,我国要有评价政策,以政策的形式对OAJ发表的科研论文以定性或定量方式与传统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折算,以提高作者在OAJ的积极性。从国外情况来看,OAJ总体质量偏低,与传统期刊相比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有监督,从政策层面确保OAJ论文质量。

(4)区分对内对外两个层次

论文关键词:中国学;教育国际化;学科整合;人文学科

在教育国际化的潮流中,浙江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人文学科实力较强的特点与优势,整合学科资源,创新国际化的载体与方式,在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有益的实践,设立了中国学(ChinaStudies)专业。

中国学专业是全国第一个由浙江大学自主设置的、以外国留学生为招生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的硕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浙江大学中国学硕士点获得教育部批准。目前该专业有在校外国留学生85位,已毕业25位。

一、设立中国学专业的背景与现实需求

中国学主要是为适应人文学科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海外学生的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势而拟新设立的一门综合学科。

1.人文学科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在全球化时代,现代教育已明显呈现国际化趋势,招收外国学生从事中国学研究与学习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回顾一百余年来,无数英才跨出国门,远涉重洋,求取新知识、吸纳新观念、掌握新技术,他们回国后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吸收引进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在国际交流层面提供精神与思想资源,在世界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沿和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中不应缺乏来自中国的声音。通过招收外国学生攻读中国学学位,可以扩大学科影响力、提升学术声望和提高办学水平,有利于促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利于推动人文学科国际化办学进程,有利于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而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这也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与“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2.海外学生的需求

中国数千年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对海外人士历来有强烈的吸引力。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中外文化与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大量的外国人渴望走进中国、理解中国,想到中国来深造。他们既希望较好地掌握中国的语言、历史和文化,又希望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情况。目前,在华学习的外国学生总数已近23万人。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国际学生流动最重要的目的地国之一。而我国目前的专业方向和学位体制主要是针对国内学生设置的,不完全符合海外求学者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专业划分过窄过细,不能满足海外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的需要;学科分类复杂,海外学生无所适从,难以选择;有些领域太偏太深,大多数海外学生学习有难度等等。而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的某些大学都根据求学者的需要相继建立了“美国学”、“德国学”、“韩国学”等研究本国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了解研究中国,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到中国来学习,而国内高校恰恰都没有设置中国学这一学科,因此海外求学者都期待我国大学的学科体系能作出适当调整,开设出适应其特点、满足其需要的中国学专业。

3.学科发展的要求

二、浙江大学建立中国学专业的探索

1.招生培养

(1)招生模式。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的招收对象是具有本科学历,有较好的汉语基础,有志于学习、研究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学术的海内外人士,以外籍学生为主要对象。中国学硕士专业的招生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个人申请、招考入学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哈萨克斯坦、乌克兰、泰国、韩国等亚欧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二是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进行联合培养的方式,主要招收来自柏林工业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都灵大学、基尔大学等学校留学生。

(2)培养目标。通过专业的课程学习和研究训练,使国际学生熟悉中国国情、理解中国问题,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好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成为能够适应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领域合作与交流、知华友华的复合型、职业型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接受过系统的中国学专业知识训练,兼具传统底蕴和现代意识,既可以在海外从事中国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参与中外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工作。

(4)研究方向。根据中国学专业不同的培养模式,学校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和中国现当代问题研究两大研究方向,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各模块之间的课程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交叉。

中国学以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设置汉字文化圈语言文学研究、中国思想资源与和谐文化、中华文明发展源流、中国艺术与东方审美意识4个专业方向;在当代中国问题研究方面,设置中国社会与政策、经济与管理、历史与文化、特色课程四个模块。

(5)奖学金。中外合作办学的留学生可根据对等原则收费或者减免学费。其他国际高水平大学的优秀学生可以申请孔子学院奖学金、国家政府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和浙江大学奖学金。奖学金涵盖国际学生在华期间的住宿、学费、医疗保险和基本生活费。

(6)学位授予。学生在修满学分后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有理论和实践意义,能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后进入答辩程序(论文可以用所在国文字撰写,但须提供中文文本)。论文完成后,经导师认可进入答辩程序,通过者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同意即可被授予浙江大学中国学专业硕士学位。

2.课程教学

中国学专业构建了综合性、交叉性、灵活性的课程体系,其中既有按宽口径设置的平台课,又有按方向设置的专业课程模块。

(1)双语教学和英语授课并存。为适应国际留学生不同的语言基础,除开设双语教学课程以外,还提供了系列的英文课程,部分课程还可以使用日语、韩语、法语、德语等进行教学。总体上,根据不同的培养模式,中国学专业课程分为两大模块:一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在PPT、课件和课后交流时可以采用英语的双语教学。二是以英语教学为主,辅以一年汉语课程的学习。

(2)探索数字化教学。针对外国留学生思想活跃而语言能力一般的特点,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准备PPT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国留学生听力相对一般与课程内容较深之间的矛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准备制作教学录像,通过互联网,供学生自我学习之用。

(3)不同课程分别要求。对新增的学位课程,要求初步形成专业教材大纲,为任课教师配备助手,协助一些录像、搜集同学意见、组织讨论等具体工作。对原有的学位课程,针对授课对象的改变,要求课程教材以文本为主、以原著为主,减少通论式内容,增加可以具体感知的篇章内容。

(4)加强教学实习。针对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缺乏直观深入的体察与了解的情况,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必要。如在讲授佛教文化时,学校组织他们参观新昌大佛寺等寺庙,体验寺院的一日生活,参加早课、过堂、坐禅等活动;再如在讲授中国音乐时,组织他们参加中国传统音乐赏读会,从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5)强化师资队伍。目前中国学专业教师均为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具有国外学习(访学)一年以上经历、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其中教授的比例占60%以上。同时,还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调研和讨论活动,每学期举行“中国学教师沙龙”,开展研讨。

3.学生管理

为使留学生尽快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学,更好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除加强与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联系与沟通外,在完善学生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专门为中国学硕士点留学生配备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由留学日本且有丰富留学经验的专业任课教师担任,并不定期与留学生谈心;组建班委,设立班长和副班长,不定期召开班会。二是通过开学典礼、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中国学硕士研究生专业留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听取留学生对课程教学、管理、学位论文等的意见与建议。三是给每个留学生结对中国学生,在生活、学习、语言交流上进行指导与帮助等。四是通过组织大量的活动,尽量营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流及了解中国社会的机会。

三、结语

【关键词】新的文艺复兴;媒体大革命;细化与整合;极端相对主义;创造性

人本时代的到来

从60年代信息社会的到来到9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折的时期,社会大转型带来了道德的大混乱。信息社会的到来把发展转移到了主要依靠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人的基础之上了,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人才在发展中的意义更是爆发式地提高。这种现象的出现首先是由于技术的巨大进步。技术的巨大进步,以类似于加速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使得发展环境瞬息万变,极不稳定⑵。这种新的环境必然要求极高的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和决策能力。这是比技术能力更为关键的能力。据报道,“信息时代公司的市场价值约有90%是由专利、软件和雇员的聪明才智组成的”,于是“以人为经营的基幢的企业管理理念进一步被确认,善待人的道德也就成为企业内外的发展和竞争之源。与此同时,在教育、物质、医疗以及军事等等领域个人化发展趋势十分明显。这一切都说明人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人的精神、人的本质的空前挺立。有的论者认为,这种发展趋势将动摇资本主义的基础,并使企业这一固定的“容器”失去必要性。⑶

新经济具有3个特征:一是在网络整合之下高新技术是新经济的依托;二是人的思想观念、应变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决策能力是新经济的灵魂;三是充分自由的社会环境和充分的个性解放是新经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这只是具有历史发展总体的意义,而在具体的发展和管理中,劳动力总是受制于掌握了生产资料的人,这说明人是受制于物的。但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目前不仅在历史总体上而且已经在具体的发展和管理中把人的因素提到了决定性的地位。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主体得到充分的张扬。现在历史正在提供一种这样的可能性:人受制于物的历史将要结束,人本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一个从来没有的人类历史的伟大革命,它将解构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基矗伴随这场革命的是观念以及道德的巨大革命,“道德已经成为竞争的源泉”。这种革命使社会正在向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文化社会发展。⑷

新的媒体大革命与新的文艺复兴

这样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我们传播学学术建设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考虑,传播学将成为与社会各个领域、与社会各种学科广泛整合的显学。

未来的传播学发展

方法

1.研究方法比研究结论更重要

在一定意义上讲,方法比结论更重要。结论是多种可能的一种选择,而方法则是这种选择的途径。在我的学校学习经历中,数学考试中一道数学题如果运算的方法是正确的,只是得数不对,老师还是可以给一点分的;而运算的方法是错误的,虽然得出的最后数据是对的,老师是不会给分的。我的理解,前者可以视为是部分的错误,得数不对而运算方法正确一般是疏忽造成的,但是它却为后来得出正确的数据开辟了可能性;后者则是完全的错误,得数的正确只是一种巧合或者什么其他原因造成的。

2.极端相对主义的谬误

对于内地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影响还来自于极端相对主义。

90年代初,后现代思潮开始进入中国,后现代主义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否定了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强调了研究的相对意义。但是它发展到后来却走向了极端,出现了极端相对主义,中心被解构,基础被解构,本质被解构,一切都被解构,剩下来的只有极端相对主义被宣布为惟一的真理(其实这是虚无主义)。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中的“鸡与蛋”的典故很是一致,根据这种典故,人们无法说清楚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在有些人看来,世界上只有这种鸡与蛋的“混沌”一种状态,二元对立从来就不存在。依我看,此种哲学大谬不然,没有二元的对立,哪有混沌状态没有离散,哪里来的整合谁跟谁混沌谁跟谁整合混沌状态正是由于存在着二元对立才存在。只承认混沌不承认区别(对立)实际上是认为世界是同质化的,一切都是同质的。但是世界绝不是这个样子。斗争哲学的错误在于只是强调对立,否定了整合;只是强调整合或混沌,不承认对立或离散,同样是错误的,它必然带来一切学术研究的消亡。世界既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学术研究也一定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

一切都被解构,却结构了另一个惟一,这就是极端相对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的极端相对主义自身的悖论。为了避免这种悖论,惟一的办法是什么都不要说,--这是佛教的体验而非科学的研究;这还或许是另一个宇宙的规则,而非我们这个可视宇宙的规则。但是,我们需要的是我们这个可视宇宙的科学研究,因此我们必须放弃这样的极端相对主义。

20世纪从科学到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复杂和交叉,呈现出混沌局面,简化论遭到了极大的打击;20世纪的社会又是一个充满着空前混乱和巨大灾难的世纪。一方面,人类取得了极大的主要是经济的社会进步,一方面人类又犯下了空前巨大的错误,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苏联和东欧的解体。人类从文艺复兴时代以来所形成的美好理想受到了无情的打击。庞绍堂在《现代性本体论解读》一文里引用黑格尔的话说,我们现在的处境有点像“对犯错误的忧虑产生了对知识的不信任。”⑾。这些可能就是极端相对主义产生的背景。后现代主义及其极端相对主义并不具有永恒的真理性,它不过是人类社会发展定阶段的一个过渡性观念征候群之一。

只有逃离极端的相对主义的迷雾才可能进行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就不能没有分析。当然,鸡与蛋的“研究”出路还是可以突破的,这就是,想办法使你们的鸡蛋受精,孵化出小鸡来,由它啄破鸡蛋壳,出路由此而来。你要认识小鸡,就必须首先对于它的各个器官、系统、甚至无穷尽的更为微妙的东西进行分析。这种分析研究往往需要同时进行广泛联系的整合研究,但是分析研究是无论如何不可舍弃的。而且在这种分析研究中还应当得出一个“普遍化的倾向”。

创造

传播学研究与教学大致可以分为3个层面,一是应用层面,二是知识层面,三是思想层面。本文主要是根据思想层面的需要论述的。

在当前空前的社会大革命中,一如以往的社会大革命一样,一定会伴随着伟大的创造和伟大的思想家的涌现。

在当前对于学术规范的强调中,有时给人一种主流学术规范霸权倾向的印象。世界是极其复杂的,因此,研究方法也必须是极其多样的;规范自然必要,但是,规范又有规范的弊端(我在上述香港会上就看到过这样的论文:学术规范很周全,但是有价值的内容却什么也没有。)所谓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它也可能造成创造和思想阐发的障碍。

英国科学家和思想家霭理斯对“科学家”提出了可能让许多人嗤之以鼻的阐释。他说,“真实的科学家”“不是职业科学家;他甚至愿意别人把他喜欢科学看作只是一种嗜好。从一般职业科学家的观点来看,他可能是一位业余科学家。……我怀疑他是否真正精通任何专门的文献,……在我展读的加尔顿的信中,看到他无法正确地拼出威斯曼的名字时,不禁付之一笑。对科学的态度,加尔顿可说是开风气之先,……对那些才开始或还没有引人好奇的事物具有无法满足的好奇心”。

霭理斯又说:“天才不是凭借职业或苦心训练来达成使命的,而是凭着自然的功能,照亮世界的暗处,在人类的经验不那么正统的领域里,创造科学。”这样的“业余科学家”是一位彻底的艺术家”,“他从未做过其他别的事”,“只有他的传奇才是真实的。”

苏联科学家费英别尔格还指出,科学的成功导致了对理性和逻辑的崇拜,而贬低了直觉。但是正是这种直觉构成了一切科研的基矗当然,一般的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是对于直觉进行证明的工具。对于一个学者来说,总还是应当使自己的成果有事实的和逻辑的根据。当最后将科研成果呈现给社会的时候,一般说来,我们还是应当用大致符合规范的方法去叙述,以求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具有一般社会通行证。但是,对于旁观者来说,我们的注意力应当更多地放在成果论题的重要性和观点的创造性上,而不应当在规范方面过于苛求,我们甚至还要在规范和方法上鼓励创新和性格张扬,造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在社会大转型从而极其需要创造的时代里,这样态度尤其具有重大意义。创造之初总是不成熟的、片面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如何处理这类问题应当是有帮助的。

注释

⑴参见以下论文:

[美]弗朗西斯·福山的论文《大混乱--人性和社会秩序重建》,原文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1999年第5期上,中文译文载上海《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杂志1999年第10-11期上;

[美]安吉·坎农和卡罗·林克莱纳:《青少年现状》,原载美国《世界与我》杂志1999年9月号,中文译文载于上海《外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4期上。

⑵参见[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中文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1页。

⑶参见朱光烈:

《文化社会与文化范式》,载《现代传播》1997年第5期;

《新经济:生产方式的革命》,载《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8月4日;

《新经济鼓起道德“重建”之风》,载《21世纪》2000年第5期。

⑷参见朱光烈:

《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载《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4年第2期,北京《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

《传统媒体:你别无选择》,北京《中华读书报》2000年8月23日;

《媒体大革命》,载上海《新闻大学》2000年冬季号,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01年第2期;

《人类传播史上的三座里程碑--媒体“大灭绝”与社会大革命以及网络的消亡》,载《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一书,陈卫星主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出版。

⑸[美]米歇尔·沃尔德罗普:《复杂》,中译本,陈玲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出版。

⑹见《搅拌机效应与未来文化猜想--兼评“亚洲价值”论》,载《现代传播》1996年第3期。

⑺[美]E.N.洛伦兹:《混沌的本质》,中译本,气象出版社,1997年版,序言第1页。

⑻[美]理查德·沃林《文化批评的观念》,中文版,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⑼[法]让·弗郎索瓦·利奥塔《非人》,中文译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⑽见《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6月21日。

⑾见《中华读书报》2001年6月7日。

⑿[英]霭理斯:《生命之舞》,载《二十世纪巨人随笔·生命之舞》,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3页。

⒀[波兰]维克多·奥廷辛斯基:《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89页。

THE END
1.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pdf电子版带英语翻译笔记希望大家不要像我一样啥都不知道就去傻傻啃书,也希望大家能用好这本书,当然我也争得了学姐的同意,她说没问题大家要的话可以给大家,免费噢~ 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pdf:https://caiyun.139.com/m/i?2iHC5gaRgDk8a 这是中国移动网盘,不过联通电信用户也可用。 https://blog.csdn.net/w201800/article/details/141255844
2.中国文化英文介绍简短A Brief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 Chinese culture, with a history dating back over 4,000 years, is one of the oldest and most complex cultures in the world. It encompasses a wide range of traditions, customs, and practices that are deeply rooted in its rich history and phihttps://www.szpahxctv.cn/zi-xun/50384.html
3.中国文化概况电子版高清PDF英汉对照双语版21年06月:铁观音,普洱茶,龙井茶 中国文化概况电子版免费下载: https://caiyun.139.com/m/i?2iHC5daBXZdlt 分享的是英汉对照版,高清批注双语版有好多好多重点标注和笔记注释,顿时感觉世界都变得美好了直接开背就完啦https://www.meipian.cn/56drs76t
4.中国文化概况电子书完整版pdf笔记批注双语对照大家都听说了吧,中国文化概况这本书,6年出来33次源题,我当时也了解到了,确实是这样的。然后我也果断花了七十大洋拿下了,但是拿到书的一瞬间人傻了!全英文看不懂一点!!! 跟朋友闺蜜哭诉,闺蜜跟我说这本书有手写笔记批注PDF版,里面都标注好了重难点,和历年真题,我们只要拿着背就完事啦!!! 我当时没事翻一https://www.jianshu.com/p/e6efed40fd07
5.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pptx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读书笔记模板01思维导图 读书笔记 目录分析 内容摘要 精彩摘录 作者介绍目录0305020406思维导图版英汉地方内容文化中国全貌文化中国制度生活中国人文化习俗关系故事发展京剧现代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内容摘要内容摘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63778123.html
6.中国文化概况:语言文化类(修订版)pdfepubmobitxt电子书下载中国文化概况:语言文化类(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概况:语言文化类(修订版)》划分为国家概况、文学宗教艺术、教育科技体育、民俗风情和旅游览胜五个部分。《中国文化概况:语言文化类(修订版)》从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传统节日、饮食文化、服饰、建筑、旅游景点等https://windowsfront.com/books/11676470
7.中国文化介绍中英文对照.pdf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英文对照.pdf 17页内容提供方:好文精选 大小:92.35 KB 字数:约1.52万字 发布时间:2019-07-02发布于四川 浏览人气:118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中国文化介绍--中英文对照.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https://m.book118.com/html/2019/0702/7043160012002036.shtm
8.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双语版PDF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双语版PDF ? 探访孔庙、孔府与孔林 Temple of Confucius, Confucius's Mansion,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 漫步苏州园林 Gardens of Suzhou, Strolling through th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深入了解儒家学说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dt_5546054960620892206
9.校本课程效果范文“欧洲法律”等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实际上可能仍然采用中文教材,但它已经基本具备国际学科的特点;二是课程国际化发展阶段,课程讲授中以比较视野增加对国际背景、异域文化等相关内容的深入诠释,主要通过引进国外教材、实行双语或全英语授课等多种手段,将课程国际化内容融入其中;三是课程国际化成熟阶段,即国际课程本土化阶段,https://www.gwyoo.com/haowen/329888.html
10.中国文化概况:汉英双语:Chinese本教材涵盖中国历史与地理,文学与传统节日,书画与音乐,自然与人文景观,饮食文化、用餐礼仪与茶文化,传统服饰与艺术品,网络与现代生活,古代与现代教育和历史与现代国际交流九个章节,呈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璀璨,架起了沟通中外的文化桥梁。课文内容图文并茂,课后练习设计有利于学生展开思考、讨论和拓展学习,在引导学生了解中http://m.bookschina.com/9045230.htm
11.《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英语四六级翻译出处双语版中英对照sq图书 > 外语学习 > 英语读物 > 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英语四六级翻译出处 双语版中英对照sq 中国文化概况修订版普通彩印 妙辉图书专营店(16562798)已退店 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英语四六级翻译出处 双语版中英对照 该商品已下柜,欢迎挑选其他商品!https://item.jd.com/10104759362862.html
12.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作者:中国文化概况(英汉对照版)符存 王倩 张玲 著,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0285306。http://product.m.dangdang.com/29137835.html
13.中国文化双语用书:中国文化概论(汉英对照)[Introductionto中国文化双语用书:中国文化概论(汉英对照)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 图书大百科https://book.qciss.net/books/11558791
14.中国及中国文化概况中英双语.ppt文档介绍:onditionofChinaPeople’sRepublicofChina中国西南是白雪覆盖的崇山峻岭,人迹罕至。,有面积广阔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分布在这里。NorthwestChinaislargescaleofdesert,theworld’ssecondlargest ,这里冬天气候寒冷,人烟稀少。NorthernChinaisMongoliaplateau,,在人们发明指南针和掌握高超的https://m.taodocs.com/p-411653886.html
15.关于举办福州大学“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双语讲述中国故事”英语演讲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倡导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与世界交流的平台,通过更加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时代正能量,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与世界增进交流互鉴、心灵相通。活动旨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https://sfl.fzu.edu.cn/info/1038/6530.htm
16.中国日报社会责任报告(2023年度)(一)媒体概况 中国日报社是中央主要宣传文化单位和国际传播主力军,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对外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努力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http://cn.chinadaily.com.cn/a/202405/31/WS665966b6a3109f7860de0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