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过度收集,埋下“暴力催收”隐患
这些协议动辄数千、上万,乃至几万字,信息量繁杂,再加上多年养成的互联网APP使用习惯,较多用户往往不会仔细阅读协议内容,甚至未必会打开协议浏览,而是直接打钩完成注册。殊不知,隐患就此埋下。
网贷、助贷行业对用户的信息收集本就相对全面。
在此基础上,打着提高额度、放款率,以更多指标进行风险评估,或者更加方便地提供服务等旗号,大多数业内平台还会搜集用户的位置信息、婚姻状况、居住地址、公司地址、学历、房产、车辆、芝麻信用分、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纳税数额等。
客观来讲,上述信息中的大多数,确实属于借款申请、审批、放款流程中的必要信息,或对具体业务开展存在较大帮助,但同样有较多平台,会要求用户提供一些非必要数据,最典型的便是“通讯录”。
某平台技术人员介绍了两种获得用户通讯录数据的方式。
不过,南都记者发现,作为缺乏电脑、电子行业专业能力的借款用户,很难真正识别平台是否严格遵守约定,有没有通过模棱两可的表述,暗中获得其通讯录数据。而且,借款人也很难固定证据,以证明自己在选择阶段拒绝提供通讯录信息,或紧急联系人留的是谁。
以还呗为例。其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中强调,“为了方便您快捷、准确地填写联系人信息、联系方式,在您填写联系人时,我们会以弹窗的形式告知您,需要您开启通讯录权限,请您放心,获取通讯录权限仅为优化您的操作体验,正常情况下我们不会联系您预留的联系人,仅会在您生产生借款逾期且无法联系您本人的前提下,联系您预留的联系人以便协助提醒还款。”
截自还呗《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政策》
2
可以看到,基于行业的特殊性,网贷、助贷平台搜集的信息十分全面,可以对目标进行深度画像,一旦泄露,对这些用户来说无异于在信息时代“裸奔”。因此,对这些信息的使用、传播理论上应该高度审慎。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
换句话说,通过“子母协议”的方式,借款用户以为自己签署了四份协议,实际上至少签署了十六份。当然,在这些协议中,用户又默默地同意了该平台向资金方、担保平台、征信机构、引流机构等众多合作方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
截自小花钱包《用户隐私保护政策》
以上文所提“获取通讯录权限”为例,几乎所有平台都会让用户确保在提供联系人方式时已经获得了联系人同意,同时强调“若未经同意,我们与您的联系人进行联系所发生的风险及责任将由您承担”。但很显然,从实际情况来看,鲜有用户会注意到类似条款。
既然《互联网金融贷后催收业务指引》等法律法规已经明确禁止了“爆通讯录”等行为,那未来是否可以不再主动(包括弹窗询问)收集通讯录信息,且填写紧急联系人时,向被填人员进行短信告知并确认(总比亲戚或朋友违约后被频繁骚扰好得多),从根源上减少第三方被骚扰的可能。就上述疑问,南都记者与多个平台进行了交流,不过并未得到明确答复,平台方更多是强调自己目前“合法合规”。
此外,南都记者梳理的基本所有平台都会为法律诉讼打支“预防针”,在各文件中强调,若个人与平台因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引发争议,双方同意将争议提交给该政策订立地或被告所在地(基本就是该平台的大本营)法院诉讼解决。
3
“盘外”陷阱隐蔽,须时刻小心分辨
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平台注册、申请阶段,还存在其他一些不易察觉的方式。
首先是新手机号。
其次是名称、图标相似的平台。
如名为小兔优品的平台,在黑猫、小红书等被较多用户投诉,称其存在强制下款、超利贷等现象。由于该平台名称与另一家规模较大的平台名称很接近,因此很多借款人混淆了两者,最终踩坑。
再者是黑灰产。
整体来看,从最初的野蛮生长,到一轮轮专项整治,网贷(小贷)、助贷行业法律体系逐步完善,行业发展逐步健康,并且,随着《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新的法律法规渐次落地,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灰色地带有望被进一步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