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山生态葬试点现场,石头堆砌的假山、盛开的桃花,看上去就像一个公园摄影/本报记者魏彤
本报讯(记者李泽伟)北京市近年来在殡葬领域一直倡导生态葬,并已先行先试,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开辟了一片一万多平方米的生态葬试点,这一全市示范性生态墓园土建方面近日已经完成总工程量80%左右,绿化方面已完成总工程量85%左右,按照规划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面开放。
一年前,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殡葬管理处处长王琦表示,要呼吁党员领导干部在生态安葬上做出垂范。其实,市民政局在这方面早已有动作,一年多前,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曾透露,要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做生态葬的试点。
昨天,北青报记者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生态葬试点现场看到,这个新工程分布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所在山的山顶和周边,占地面积较大,山坡上除了道路几乎都被绿色的草和桃树等各种树木覆盖,多位工人在紧张地施工。在北坡,还有石头堆砌的假山等设施,再配以盛开的桃花,使整个山坡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公园。而这也是试点的设计思路,市殡葬管理处宣传处主任黄峭泉介绍,在规划中,试点开放后,水泥制的墓穴和墓碑等将消失。在骨灰埋葬地的上方只有草坪、花和树木等绿色植被,以及一个标注逝者信息的牌子,从外观上看和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区别。
这个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试点,目前已初具雏形。黄峭泉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这一全市示范性生态墓园土建方面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80%左右,绿化方面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左右,工程总进度与计划相符,按照规划,今年下半年将全面开放。
焦点
生态葬推广难难在哪?
选择花葬、树葬怕被人认为小气
市民接受生态葬程度较低
节地生态葬推广为何存在困难,行业内普遍的看法是社会观念还没到位,市民接受程度不够高,这也是让很多生态葬的提倡者头疼的问题。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希望逝去的亲人能有个体面排场的墓地,而选择花葬、树葬等节地方式有可能被人认为小气。
北青报记者清明节前夕采访过多位前往墓地祭扫的市民,他们表示还是愿意让亲人安葬在传统墓地里,如果选择生态葬比如海葬,“骨灰随波消失,祭奠都没个固定地儿”。
缺乏有效顶层设计
花费高耗费精力多而收益少
公墓推广生态葬积极性不高
一位担任过本市大型公墓领导的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政府对生态葬有补贴,但公墓的积极性并不高。
他举例说,一个经营性公墓,划出十几平方米的地建一个传统的带有墓碑的大墓,可能售价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而如果将这片地建成几个占地一平方米的生态墓,“本来就接受度不算高,价格高了更不行,一个一万差不多了”。
售价不同外,传统的石碑墓建成后几乎不需要太多打理,而生态墓要麻烦得多,“覆盖的那片草就很贵,因为墓地会有树木遮着,还不能让草死掉”,打理起来麻烦,“草需要经常喷药杀虫,一旦有了虫可能附近一片都死掉了,还得经常剪草等”,其他方式也一样,比如树葬,“树死掉了怎么办?怎么赔偿?”他指出,总的来说,墓地采用花葬、树葬等方式,花费高,耗费精力较多,收益较少,这让不少墓地积极性不高,不如采用传统墓地,操心少、收益高。
部分生态安葬方式补贴不高
导致立体葬等发展较慢
民政部2012年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的指导意见》,提到各地要逐步从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延展到奖补生态安葬方式。在北京,生态葬有相应补助,其中对海葬的补助力度最大,不仅免费,补助还从过去的2000元提高到4000元。海葬去年达到1700份,今年前三月已经预约超过900份,全年预计超过2000份。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顺义区生态葬奖励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对本区户籍采取骨灰撒海、骨灰深埋不留坟头、不保留骨灰三种方式的,每份骨灰给予5000元奖励,该区近日已有村民采用这种方式领取了该项奖励。
内存
生态葬无统一定义
节地是先决条件
目前,北京市的生态安葬主要有5种方式,包括立体安葬即壁葬,壁葬是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内的丧葬方式,墙壁上分出格子,可放入骨灰盒,在实践中,有长青园公益性立体安葬等;骨灰撒海,即海葬,是将逝者骨灰撒入大海不留墓碑的方式;骨灰深埋,如八宝山人民公墓的怀思阁等;树葬,顾名思义,就是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树葬不留坟头,占地较少,在实践中主要有长青园骨灰林基地、长安园骨灰林基地、景仰园骨灰林基地;花葬,即骨灰盒放入花坛中,花坛上种植花朵,在实践中有丰台区的思亲园骨灰林。
生态葬的核心是节地和环保,目前已成为行业的共识。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张世峰在近日召开的一次殡葬系统会议上表示,过去经常提生态节地葬,现在标准提法是节地生态葬,明确提出节地是最核心的要素和先决条件,“一些地方以生态为名搞大墓不符合要求”。本组文/本报记者李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