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与自贡市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了。那么,綦江与自贡为何如此亲密呢?
綦岸盐马古道从自贡开始
其实,綦江与自贡的交流合作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清代的“綦岸”盐马古道使綦江与自贡交往更加密切。
贵州省素不产盐,主要靠川盐供应。清代川盐入黔,主要集中在“永岸”“仁岸”“綦岸”“涪岸”四大盐岸。“綦岸”指的就是以綦江河为主的盐业运输航道。水运,从四川省自贡富顺盐场出发,抵达江津区江口,然后进入綦江河,经江津区的真武、广兴,綦江北渡、三溪、东溪、赶水,直至贵州省桐梓县松坎码头。陆运,北起重庆南岸区海棠溪,经黄桷垭、老厂,进入巴南鹿角、界石,再沿綦江新盛、沱湾、东溪、赶水,到贵州省桐梓县松坎、桐梓、遵义,最后到达贵阳。
可以说,綦江与自贡是因盐而亲,自贡因产盐而发展,綦江因贩盐而繁荣。这就是綦江与自贡相亲相爱的原因。前些年,两地专家联合考察过綦岸盐马古道文化,恐龙、恐龙足迹等古生物化石。其实,两地的文化交流活动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当然,这些也仅仅只是两地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一部分,更多的缘由就不再多说了。
对綦江市民来说,您对自贡市了解多少呢?您有没有想去自贡看看的想法?百度导航显示,綦江到自贡市250公里,自驾车程不到3个小时。
自贡是四川省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东邻隆昌市、泸县,南界泸州市、宜宾市,西与犍为县、井研县毗邻,北靠仁寿县、威远县、内江市。全市面积4381平方公里,管辖4个区、2个县;户籍人口323.94万人。
自贡市有“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南国灯城”“美食之府”的美誉。因此,到了自贡市就要去参观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到盐场遗址了解古人制卤盐经过,到自贡恐龙博物馆看成堆成群的恐龙化石,到彩灯公园观自贡灯会,参观中国彩灯博物馆,品尝独具自贡特色的“冷吃兔”“香辣兔”“菊花牛肉火锅”等川南奇味儿美食。
记者的老家在四川省威远县,与自贡市是邻居,也有亲朋好友在自贡市工作生活,小时候就常去自贡走亲访友。对自贡还算比较熟悉,今天记者就要向你介绍自贡的盐巴文化。
有盐有味的千年盐都
有句老话说:“没去过燊海井就等于没有到过自贡。”
燊海井是什么?为什么到自贡就必须要到燊海井?
燊海井是一座盐井的名字,坐落在自贡市大安区阮家坝山下,占3亩多地。资料显示,燊海井开凿于清代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凿成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历时13年方始凿成。凿成时井深1001.42米,随后几经加深达到现井深1100米。燊海井既产卤,又产气。
2018年3月,燊海井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4年前,记者去燊海井景区的时候,成人购票:22元/张。
景区内保留着原始的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等。原汁原味儿地保留着碓架、井架、大车、盐锅、盐仓、采输气设施,展示了清代井盐钻凿、天然气采输、采卤、煎盐等传统技术和工艺。
自贡是一座因盐设市,因盐而发展建设起来的城市,它的井盐开采历史已有近两千年,“自贡”两个字就是由“自流井”和“贡井”两个盐井的名字组合而来的。自贡市的城市宣传语是:“一座有盐有味儿的城市。”
据介绍,历代盐工在自贡先后钻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达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计,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玛峰。自贡井盐开采技术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和“世界钻井之父”。
2006年5月20日,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2月,自贡市贡井区、大安区自贡井盐(大安盐厂、东源井、燊海井),被工业和信息化部选入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
仙市古镇是自贡的盐运码头。目前是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位于自贡市东南11公里的釜溪河畔,场镇三面环丘,正面临水。古镇以明清时代川南民居风格建筑为主。古建筑自隋代起经多次修复,传统建筑群落原貌尚存,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四街、五栅、五庙、一祠、三码头”就是我国古镇建筑风格和设计思想完美统一的代表作,更是自贡井盐文化和盐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自贡一定要去这个古镇看看。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自贡市自流井区(自流井区是自贡的市中心),建于1959年,是中国博物馆发展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专业博物馆之一,目前仍是中国唯一的盐业历史博物馆。2017年5月18日,晋级为第三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的馆址是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的西秦会馆。这是一座由陕籍盐商集资修筑的同乡会馆,融明清两代宫廷和民间建筑风格于一体。保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鸦片战争前清代社会生活、经济状况、宗教艺术的实物标本。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藏大量以反映盐业史为主的文物,总数近2万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5件(套)。这些藏品中,既有世界上唯一一套中国古代钻井治井工具群,又有被称为“中国最古老股票”的盐业契约、账册、记录凿井过程的岩口簿等。此外,还有一批传世文物和艺术珍品。
在这里,您就能较全面地了解自贡市盐业发展的历史。
在盐巴里诞生的美食
食盐为百味之祖,有盐的地方就一定有美食。
兴旺发达的井盐产业,不仅成就了自贡盐都的美名,还催生了自贡盐帮菜。
自贡井盐业,肇始于东汉时期,唐宋时已闻名全四川。史籍上称此地“衍沃饶润”、“过于他郡”、“商旅辐辏”。明清时期,随着自流井的崛起,自贡盐业进入了鼎盛时期。
清乾隆时期,自贡是四川省五大盐场生产地之一,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自贡便成了四川省井盐生产中心场地,独执四川盐业之牛耳。年产盐300多万担,销售川、滇、黔、湘、鄂200余州县,供全国十分之一人口食用,盐都之称,名播中外。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川省精华之地”。经济繁荣,人口聚集,文化昌盛。
蒸蒸日上的自贡盐场,繁荣昌盛的井盐事业,不仅吸引了来自晋、陕、粤、赣、黔、鄂、湘等省的投资者、经营者来这里开设井灶钱庄票号,还吸引了周边及贵州、云南的劳动者来这里作直接或间接的劳工。
史籍记载,当时常年聚集在自贡的盐商与盐工就达20万人左右,并形成了不同工种的行帮。盐商有:井帮、灶帮、笕帮、银钱帮、竹木油麻帮;盐工有:山匠帮、锉井帮、辊子帮、烧盐帮、屠宰帮、车水帮、橹船帮等等。那时候的自贡,百里盐场,市井繁华,酒肆林立,会馆密布。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在这里交融,不同层面的饮食消费和嗜好,使自贡饮食逐步形成了独具风味的盐帮菜系列。
盐帮菜,顾名思义,肯定与盐巴有关。
富裕的盐商财大气粗,生活奢侈,出手阔绰,消费显山露水讲排场,自然也要追求独特的美食。
比如吃“猪血泡”。其做法是将活的大肥猪四蹄捆住放倒,用楠竹筒盛煮得滚开的糯米稀饭,撬开猪的嘴巴硬灌下去,随即杀猪,开膛剖肚取下在猪的口腔、食道、胃子里被烫起的血泡,配以精美的佐料烹炒而成。
再如,吃“露水菌”。冬季时将稀释的牛粪泼在裸露的山岩上,来年春天生长出的青草茂盛而且不受虫伤。到春末时节,即从草丛中生出一种小菌,杆短、白色,形同口外蘑菇,鲜美之味胜过干口蘑,大脚菇,名为“露水菌”。露水菌质量佳,每棵菌只有中指头大,产量小,价格贵。富商巨贾请春酒宴客,如果有一盘价格数倍于名菌大脚菇的“露水菌”作为时菜,那肯定会颜面大增,春风得意。
“盐商一盘菜,盐工半年粮。”这些富极一时的盐商,其菜肴之奇特、怪异和讲究,在地方富豪士绅中,十分罕见。
据介绍,自贡盐帮菜还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以味厚、味重、味丰为特色,最注重和讲究调味儿。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多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
两百多年中,以盐帮菜为内涵的餐饮名店不仅薪火相传,而且涌现了一批诸如“盐商菜”“私家菜”“盐都会馆菜”“盐帮传人”等,生意日隆、历久不衰的名店。盐帮菜名店还从自贡开到了成都、北京等地。“火边子牛肉”“水煮牛肉”“菊花牛肉”“钻子卤牛肉”是盐帮菜有名的代表菜品。
民间有“食在四川,味在自贡”一说。因此,到了自贡,您一定要选一家地道的盐帮菜食店,坐坐下来好好品尝一番。
“冷吃兔”是自贡民间传统美食代表。自贡市的富顺、荣县是全国有名的养兔之乡。这里的人们喜爱吃兔肉。兔肉的吃法很多,但“冷吃兔”独树一帜,其做法体现了盐帮菜“味厚、味重、味丰”的特色,是自贡人招待客人必备的一道美食。
自贡凉粉是街边小吃,用大白豌豆浸泡,打成粉,拷成凉粉。完全冷却后切成筷子粗、食指长的根条,配上酱油、味精、花椒面、葱花、姜蒜水、油酥海椒,上面再加上油酥花生瓣,和匀入口,滑润爽口、细嫩绵实、麻辣鲜香,风味独特,吃了一碗还想再来一碗。
自贡凉粉是记者的最爱,小时候每次到了自贡,下了客车,出了汽车站,就要在车站旁的凉粉摊选一家,吃一碗凉粉。吃一碗凉粉是记者到达自贡的第一事情。
长大了,工作了,再到自贡,吃一碗凉粉仍然是记者的头等大事。吃自贡凉粉那种被麻辣得呼天抢地,伸舌头跺脚,泪水、汗水交织往下流的感觉,让记者思念至今。(张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