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圈层越来越窄的年轻人们,开始期待在社交软件中找到“真爱”。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用户已经突破3000万,更有超过半数的单身青年通过交友软件认识新人。“线上社交”俨然成了年轻人寻找恋爱的主流赛道,也成了一门生意经。
(图源:艾媒咨询)
即便各家软件争先恐后当起“爱情中介”,但这笔生意还是不好做。一方面,大部分付费用户抱有强烈婚恋需求,一旦发现付费也无法找到另一半,就会降低积极性与打开率;另一方面,即便没有婚恋需求,如何开启聊天也是难事一桩,男性用户绞尽脑汁想出的“你在吗”“吃了吗”“在干嘛”三件套,却让女性用户“情感过劳”,疲于应对。
更重要的是,作为与社会环境与用户心态关联最紧密的业务,线上社交难做的点还在于,当下年轻人对于婚恋需求正在急剧下降,越来越多的交友软件变成了招聘软件,比起恋爱,大家似乎更需要一份好工作。
当心动越来越难,社交软件也该换换路子了。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没谈过恋爱,但多少知道几个社交软件。
被央视315打假的世纪佳缘早已不是年轻人的首选,如今新一批的社交软件开始针对Z世代用户,迅速更新迭代,誓要将前辈们“拍在沙滩上”。
(图源:微博)
(积目与音乐节合作(图源:微博)
(青藤之恋主要受众)
精细化、垂直化的进程远未结束。2019年,一款名为“橙”的社交软件显示在开发中,其开发者为宁波意赋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监事罗铮亦是即刻母公司上海若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监事。
信息显示,宁波意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还有包括小宇宙、一罐在内的5款产品,这也让“橙”顺理成章地出现在“随机波动”等头部播客中得以曝光宣传。
(随机波动宣传“橙”app)
“橙”主打“女性友好”。在“橙”上,女性用户拥有更大的选择权,她们可以通过“暴雷”为男性用户扣分,决定男性用户的账号“生死”。
这些社交软件看似种类繁复,实际上都沿用着“爱情中介”的身份,以真爱之名做生意,个中逻辑和线下交友也大差不差:要赚男用户的钱,但得先有女用户进场。
数据显示,线上社交的男女用户比例为5:1,男性用户明显多于女性用户。当足够多的用户进场后,就会开始相似的“匹配环节”。这些社交软件几乎沿用了同一套逻辑,即用户自己设定喜好与需求,社交软件对此进行个性推荐,用户可以送出喜欢,也会收到喜欢,双方匹配即可聊天。
不过,在使用这些社交软件时,用户总是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总是刷不到自己喜欢的人,每天能刷到的人也很少;能看到自己喜欢谁,但看不到谁喜欢自己;总是没人对自己送上喜欢等。
线上社交业务诞生和发展的脉络,与线下交友文化和社会精神取向的变化曲线紧密勾连。
不过,乘风而起的线上社交赛道,也难免会在风停时刻遭遇危机。随着线下娱乐的重新回归,已经发展了近十年的线上社交业务,也来到了内忧外患的疲惫时刻。
对主打“交换真心”的线上社交业务而言,用户拉新、提升现有用户付费能力及用户留存都是棘手难题。
当下社交软件呈井喷态势,各式各样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已经有超过6000个线上社交APP,几乎可以照顾到主流及小众群体的各种情感需求,用户的流动性相较之前大大提升。
维持用户的新鲜感与持久力也并非易事。大部分线上社交平台用户还是抱着婚恋目的使用APP,但随机匹配机制以及一次次的与新人展开介绍、聊天都在消耗用户的热情与积极性。
在GQ的一次对谈中,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孙萍提到,由于社交软件上女性少、男性多,所以女性需要在一个又一个对话中不停地付出“情感劳动”,产生社交倦怠,会降低与男性用户的对话频率,进而被平台判定为“不积极用户”。
而对于男性来说,如何正确又恰当地展开话题,更是难事一桩,尤其在橙这种“女性决定男性生死”的社交平台上,很多男性自己觉得有趣的破冰开场白,在部分女性看来则无异于性骚扰,最终收获的不可能是真爱,只有“爆雷”和扣分。
(“橙”app页面)
女性用户对社交软件活跃度的贡献及其重要,当反复被消磨热情的女性用户开始失去积极回复的动力时,就会大大降低男性用户的热情与主动性,进而丧失付费欲望,甚至流失到其他平台。
(《不止不休》(图源:豆瓣)
这种转型看似是顺势而为,因为在会员规模及收入的整体下降的背后,是社会环境和舆论风气的转向——过去,“甜甜的恋爱”是群体渴望,早在短信时代就有“回复名字查看匹配度”的赚钱小把戏,但如今,“恋爱脑”成为流行贬义词,比起期待恋爱,更主流的观念是“做自己人生的主角”。
(图源:电视剧《繁花》)
(二狗平台男性用户职业分布(图源:二狗App单身自救平台公众号)
这并不是程序员群体的特有问题。事实上,所有的社交软件都指向最终的“可见性”,也就是说,前期所有的陈述、交流都是为了线下社交做铺垫,而一旦用户无法实现“可见性”,就会对社交软件产生“挫败感”。但这种“可见性”的达成大部分需要双方的交流、理解与默契,并不容易,更多情况人们遇到的还是令人心灰意冷的“社交ghosting”。
也有一些用户沉浸于线上聊天,但不管能否达成社交上的“可见性”,这种人和社交软件的互动都这被孙萍教授形容为“人和社交APP的一种关联,一种眷恋的关系,或者是成瘾的关系。”
即便能够达成“可见性”,一段稳定的恋爱关系对很多人而言仍然显得太过沉重,特别是当这种关系被寄托在线上软件时更是如此。针对这种变化,大部分社交软件也开始将宣传重点从“找真爱”转移到了“找搭子”上。
对于如今的年轻人而言,相比于讲求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缘分,甚至一点点玄学才能把握住的爱情,工作、事业和金钱似乎是能通过个人努力获得的、“ROI”更可控的实感部分。
从重婚恋到轻社交,社交软件的走红与遇冷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对待爱情态度的变化。不管线上线下,人类对于情感的追寻其实从未停止,当一次次心动被拆解为算法、逻辑,最终考验的还是面对面的真心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