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第一次恋爱的男生要高大帅气,身高在1.75米以上,最好长得像韩星。”
——活动参与者、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女生叶紫
第一次约会,就花去了近200元。“感觉她不是很真诚,只是图好玩吧”。
——活动参与者、文学院男生周轩
10天过去了,超过一半的“情侣”中途就已宣告“分手”。坚持下来的,有人说,收获不小。
大学生的婚恋观,在此活动中初露端倪。众说纷纭中,记者采访了部分当事人,也询问了婚恋专家、高校老师的说法。
社团招募“模拟情侣”150多人报名
很快心协就收到了全校90余名男生、60余名女生发来的报名邮件,以大二学生为多。社团指导老师考虑到安全问题,要求心协控制规模,最后随机配对了35对情侣。
宁珑介绍,11月10日晚上,社团成员以邮件的方式告知学生配对者的信息,并给每一对安排了任务,如每天互道早晚安(表白“我爱你”),互赠写着内心话的明信片,手牵手(骑车)逛一次校园,一起去图书馆自习,逛超市等等。按照要求,情侣们每完成一个任务,都要用手机拍照,留下“爱的纪念”。
50%中途分手
不少“外貌协会”见光死
11日中午,商学院女生朱曼在第一次“约会”后,便终结了情侣关系。
“我和男生约在图书馆前见面。那男生挺高挺帅的,见面后我们都有点尴尬,过了几分钟,男生便找理由走了。”事后朱曼得知,那男生失恋不久,想通过“模拟情侣”早日摆脱失恋之苦,但是朱曼的形象与男生要求有差距,于是他逃了。
“太没绅士风度了!这样做很伤害人的。”朱曼说,她参加活动的初衷就是想多结交同龄人,但这个男生让她做普通朋友的意愿都没有。
记者采访发现,在报名的男女生中,“外貌协会”不在少数,男生多半希望女生漂亮温和,女生同样希望男生高大帅气。
也有因“谈感情伤钱”而迅速分手的。文学院男生周轩说,第一次和配对女友约会时,对方居然叫来了一个寝室的姐妹,几人叽叽喳喳地要他请客,结果第一次约会,他就花去了近200元。周轩来自农村,如此大开销的“恋爱”让他吃不消,这次约会后,周轩便没有再主动联系,“感觉她不是很真诚,只是图好玩吧”。
宁珑介绍,从追踪的情况看,情侣们提前“分手”的占到一半以上,不愿再继续走下去的理由主要有:没感觉、形象不合适、联系不上、学习太忙没空继续等。
50%坚持到底内向女生变得敢于表达
教育学院大二女生陈颖,和“男友”小戴坚持到了最后一天。长发低眉,说话声音柔柔的,陈颖是个典型的文科女孩。平时很少主动与人交流的她,在室友鼓励下报了名。
分配给她的“男友”是一名学民乐的艺术系男生。平生第一次约会,陈颖满怀期待,精心地化了妆。两人见面第一印象不错,随后便一起吃饭,围着校园闲逛聊天。“我第一次和男生说那么多的话,我们聊自己的生活、兴趣。”陈颖说,10天里,两人见过四次面,一起去食堂吃饭、去图书馆看书是最常见的约会内容。
陈颖说起一个小细节。有一次两人校园漫步,她走在外侧,差点被一辆汽车擦到,男生却不太在意。细腻的陈颖觉得,这个男生不太关心女生,没有她需要的“安全感”。
10天的模拟生活结束,对于两人是否继续走下去,陈颖不置可否。不过她坦言,这10天里,她的心情不错,变得敢于表达了,“有事会主动说出来,不会凡事闷在心中,多一个朋友也挺好的。”
对于那位男生,陈颖希望他将来面对自己真正的女友时,会懂得呵护。
规定动作“没勇气完成”
陈颖说,在相处的10天里,她和男生选择完成的任务无外乎去图书馆自习、逛校园,“不用花钱,又不麻烦。”
10天里,这对“情侣”没有牵过手,“我爱你”三个字更是不曾脱口。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完成任务方面,多数“情侣”选择了校园散步、逛超市、去图书馆等,因为最好操作,且没有大的开销。
有人渴望洒脱有人充满疑惧有人计划毕业就结婚
女大学生看婚恋:憧憬并迷茫着
武汉大学新闻专业女生刘敏静说,身边朋友言谈中都是对于爱情的期待和憧憬,但究竟如何经营爱情,如何看待婚姻,她们多数都处于迷茫状态。有的女生欣赏《欲望都市》传递的洒脱爱情观,有的则因为父母离异认为爱情和婚姻都不可靠,决定自己一个人走下去;而她自己已经有了男友,如果男友毕业后能够找到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就马上结婚。
连日来,记者通过湖北大学、武汉大学、江汉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社团,对200名大学生的婚恋观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这群90后大学生的婚恋观,很受家族婚姻状况的影响。在选择恋爱或者结婚对象时,品德、学历背景和家庭背景被列为最看重的选项。
■观点
对于这一场行为艺术,宁珑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对婚恋不够尊重,存在不当的暗示和引导,还有人认为这样的举动会让大学生分心,影响他们的学业。
心协会长:活动目的不在撮合在体验
宁珑说,活动的目的不在于撮合,而在于让不善于交流的大学生们主动走出来,去交流和体验。
宁珑认为,任何事件都会有反对的声音,但只要这个活动有意义,她和伙伴们就决定办下去。
高校老师:婚恋教育课程少,因为敏感
武汉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高级心理咨询师关一鸿对于模拟情侣的做法,并不赞同,在她看来这样的举动尚显幼稚,“婚恋是一门大的学问,是严肃认真的话题,不容儿戏”。
关一鸿说,大学生的婚恋教育应该从18岁开始,但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正规恋爱和性的教育非常少,大部分是通过寻找报刊和音像制品获得这方面的内容,所得知识比较偏颇,会影响将来的恋爱、婚姻质量。
武汉一名高校教师介绍,虽然大学生可以结婚,但是由于在校园里谈到恋爱和性都觉得很敏感,所以真正的婚恋教育类课程非常少。(应学生要求,文中模拟情侣学生均为化名)(楚天金报本报记者赵莉通讯员许思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