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政协文史馆全国首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协商民主”展区,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阵地
前言与多媒体区。
在哈尔滨市兆麟街56号,哈尔滨政协文史馆自去年4月开馆以来,已接待哈市及外地参观团队90多批3000余人次。其中的一大亮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协商民主”展区,更是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流连驻足、细细品味。
“展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挖掘、诠释,条理清晰,立意深远,细细品读后,再回过头来看人民政协文化,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应更好地融入、引领我们的生活。”参观者如是说。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协商民主”展区为全国首创
2016年4月27日,哈尔滨解放70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哈尔滨政协文史馆建成开馆。它独创并形象地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政协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的论断,相应地设立了“新政协筹备与协商建国”“哈尔滨政协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协商民主”“党派团体、区县政协和委员风采”四个展区。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协商民主”展区,以寻求协商民主根源为主题,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科学、系统地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与协商民主的关系。这在全国的政协文史馆中是唯一的。
“在这个展区的设立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到习总书记关于‘人民政协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论断博大精深,做好这个展区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哈尔滨政协文史馆创建团队人员介绍,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民惟邦本”“天下大同”等思想文化,涵养了中国式协商的民主思想,孕育了协商民主的制度安排;这一展区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和谐、中庸之道、以民为本、天下为公等思想,反映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的文明和谐,展示人民政协和协商民主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因,回归中华民族和谐共生的精神家园。“文史馆对传统文化传承和挖掘的创新实践,在全国的政协文史馆中是唯一的,使整个文史馆有了灵魂和根基”,创建团队人员这样说。
B展区五个单元全面诠释协商民主历史文化渊源
走进展区,迎面而来的是展区的前言部分——“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久远的精神追求,代表着薪火相传的民族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民惟邦本、天下大同等思想文化,涵养和孕育了中国式协商民主思想和制度安排。”据创建团队介绍,他们把自己对中华传统文化与协商民主产生关系的领悟形成文字,然后再反复讨论,包括前言部分,这个展区的每一段介绍,都是一字一句反复推敲出来的。
“这个展区分为五个单元,单元主题分别是和合思想、中庸思想、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和以史为鉴。每个单元均有一段主题介绍文字,从不同角度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协商民主的关系。”创建团队充分考虑了参观者对传统文化的领悟能力,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了每个单元的主题思想。
C政协文史馆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阵地
“以史鉴今,以文化人”。哈尔滨政协文史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协商民主”展区的设立,多层次多角度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为城市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财富,为哈尔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新的重要阵地。
五大内容个个精彩
第一单元:和合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是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文化因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滥觞于尧舜时代的“和合”思想,赋予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已成为中国人民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与人为善、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是文化认同,也是以兼容并蓄、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为特质的协商民主的思想源泉。
第二单元:中庸思想
“中庸”思想始于孔子。中庸作为用中致和之常道,既是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也是一种事物生存发展的普遍法则,是培养对客观世界认知和处理方式的一种普遍原则。凡做事须有“度”,它所蕴含的过犹不及、执两用中、通权达变、妥协平衡等思想,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所在,为中国式协商民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第三单元: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传统民本思想是历代思想家和统治者对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有清醒认识的前提下,在自我认识、自我批判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它虽然是统治阶级用以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但是其中所蕴含的“民惟邦本”“民贵君轻”“政在养民”“权力制衡”“载舟覆舟”等思想,与现代协商民主政治的精神多有契合和鉴戒。
第四单元:大同思想
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家园,基本特征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近代康有为《大同书》也构想了“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孙中山提出了“世界大同、天下为公”的思想,并一生为理想而奋斗。大同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力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国家价值取向,更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重要因素。它所蕴含的共同理想信念、群体至上价值观、集体责任感等,已成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丰厚文化资源。
第五单元:以史为鉴
崇尚“和合”,追求“和谐”,实现“大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主旋律。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仁爱”精神、“中庸致和”的价值取向、“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等等,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众多的经典故事和案例,如倾听民意的子产不毁乡校;君臣相谐的唐太宗纳谏;和衷共济的将相和;夫妻和美的举案齐眉;民族和亲的文成公主入藏;睦邻友好的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文化互鉴的玄奘西行取经等。同时在历史上还形成了许多协商议政的制度案例,这些对形成中国和谐民主的核心价值观,对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提供了精神食粮和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