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6.04.07
"
没有经纪公司、没有团队的24岁女生,第一次演电影,第一次提名便拿下最佳女主角
“第35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春夏!”
被刘青云念到名字的时候,春夏有点懵。她的圆眼睛睁得大大的,像只无辜的兔子。她陷在座位上,一只手紧握刚拿了最佳编剧奖的导演翁子光,另一只手抓着刚拿了最佳新演员和最佳男配角的演员白只。他们上台领奖时,镜头好几次捕捉到春夏的喜极而泣,现在轮到自己,她有点不知所措。这次和她一起提名的是汤唯、杨千嬅、林嘉欣、张艾嘉,她没想到得奖的是自己。
春夏几乎是蹦着跳上领奖台的,彩色平口连衣裙支楞在瘦削的骨架上。接过刘青云递来的奖杯,她很平静:“感谢香港电影,让我有饭吃,有梦可以做,让我有戏可以拍。”翁子光评价她的“波澜不惊”,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4月3日得奖当晚,春夏一夜没睡。她在手机上敲了一千多字,详细讲述了自己的获奖感言。颁奖现场太突然,她什么都没准备就上台了。夜深人静,终于可以捋一捋思绪。她的文字依然是清醒的,平和谦虚、不卑不亢,连一点被奖项冲昏头脑的机会都没有给自己。
4月3日,香港,第35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刘青云为春夏颁发最佳女主角奖
这个没有经纪公司、没有团队的24岁女生,第一次演电影,第一次提名便拿下最佳女主角,在金像奖的历史上,上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还得追溯到33年前的第二届金像奖,17岁的林碧琪凭借《靓妹仔》拿下最佳女主角。
春夏是艺名,问及由来,她答:我是一个特别秋冬的人,名字,是一种期待。或许从起了名字的那天起,性格里的秋冬就开始和名字里的春夏对抗,让她的日子风声鹤唳。
味道
“我想死。”
这是《踏血寻梅》里王佳梅的饰演者、演员春夏的最后一句台词。接下来,白只饰演的嫖客将她掐死,再肢解,为她16年的人生画上句点。简单的概括,《踏血寻梅》讲的是大陆援交妹被香港嫖客掐死再肢解的故事,改编自2008年香港发生的真实案件。
在电影里,王佳梅和嫖客丁子聪只见了这一面,之前都是在网上交流。见面后,丁子聪帮王佳梅刮腋毛,对春夏来说,这场戏很重要。作为一个援交妹,她只需要和对方发生关系,像妓女和嫖客一样寡淡。但丁子聪告诉她,他喜欢她。他还吻了她,这触及了王佳梅内心深处。“刮腋毛是一种隐秘而羞耻的行为,这个人跟你走到这么近,已经不仅仅是两性关系了。腋毛不是一个美的概念,对方为你处理这种事情,你难道没有一种依托对方的感觉吗?”在春夏的设定里,刮了腋毛,就有了信任,当她在做爱过程中冒出了死的念头,她就敢对身下那个第一次见面的人说:“我想死。”在春夏看来,王佳梅信天主教,一直痛苦,想自杀而不得,借丁子聪的手掐死自己,是一种解脱。
电影《踏血寻梅》剧照
丁子聪双手环上王佳梅的脖子,用尽全力,关节凸出,青筋毕现,王佳梅在这场欢愉的高潮中走向了死亡,眼泪顺着眼角滑落,她一边哭,一边微笑。她死了。拍完这场戏,春夏哭得有些失控,现场工作人员也都被震撼得留下了眼泪。
死亡的味道并不陌生,如果见过凌晨两三点的香港——我是指,红磡温思劳街那家红茶馆楼下的香港。与灯红酒绿的兰桂坊相比,入夜后的温思劳街静得出奇,这或许与对面的畅行道有关,世界殡仪馆、万国殡仪馆、福泽殡仪馆、九龙公众敛房挨个排开,白日里,这条街摆着齐整的花圈,门店里是厚密而整齐的棺材,空气中纷飞着灰白色纸钱灰烬,入夜后熄了火星,呼吸间也弥漫着一股灯油味。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坐在地上,双目无神,面带绝望,还有人靠着墙,两眼紧闭,似乎随时都会惊醒。
拍《踏血寻梅》的时候,春夏不止一次深夜独步穿过这条街。刚来香港拍戏,她住在红茶馆,时常下楼,加快脚步绕过畅行道,去“7-11”宵夜。香港的路灯是橙色的,微红,像电影胶片般满溢着陈年往事的气息。在这股气息里,春夏闻到了香港的味道——压抑,闻着有些让人喘不过气。生活在这里也未必是幸福的事情吧,她想。
春夏习惯用味道来标记自己待过的城市,北京的记忆是霾,但闻着觉得安心,“我又回来了。”偶尔失眠,逛逛鼓楼大街,发现清洁工24小时都在。落叶成堆,规整摆在街上。她走过去坐在清洁工身旁,一句话也不说,望着背影在心里道再见。鼓楼大街的灯是橘黄色的,暗红渐变成暗黄,在外沿染成一圈光晕。天光大白,邻巷鸡鸣,深吸一口气,这就是生活。
什么时候开始习惯这种味道的呢?或许是无所事事的大半年、窝在胡同宅在家那会儿。睡到自然醒,躺床上望着天花板,简易灯管散发着冷淡寡白的光。不知道为什么灯管中间有一根毛,春夏看得一清二楚。毛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她的眼珠也跟着摇摇晃晃,毛一动不动,她眼珠也一动不动。春夏每次盯着那根毛,想自己要不要站起来把它拔掉。快两年了,她还在想,它还在那儿。
绝望像是与生俱来的,伴随着敏感和脆弱。比王佳梅幸运的是,她没遇到丁子聪推她一把,让她跌下去。但在她看来,这或许也是一种不幸。“如果我说我15岁就在向王佳梅靠了,好像有点虚伪,但真的是这样。”
不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
她13岁就想独立,开个服装店,打工也行,只为证明自己,再不花家长的钱。“有什么资格向爱我的人索取呢?我未必会是成功的人,宁肯别人对我没有期待。我宁愿出来工作,就想离家远一点儿。中专毕业,我就能工作了,就是个独立的人了,就是我自己了,再也不需要别人给我打生活费了。”
在上海念中专,学航空服务。毕业后去机场实习,站在问询处,每天被无数句“这里怎么走”“那里怎么走”“我的航班怎么又晚点了”循环轰炸,还得保持微笑。一天,两个妇女问她为什么航班又晚点了,她回答航空管制,对方破口大骂,她哑然,哭得轰轰烈烈。轮值导流的岗,让排长队的乘客去别的柜台,有人理都不理,讲理没有任何作用,又哭得轰轰烈烈。“大家看着就觉得,你这个人没有用,你都不能处理这些事情。我做不了、不适合,就辞职了。”
春夏图/大食
她开始找工作,见过外滩的夜景,昆明再四季如春也显得寡淡。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整个活动范围不超过一千米,实在太可怕了。她又想离开。家人一副早已看透的态度,“他们觉得你就是这样的人,你不乖,你又懒了,这孩子没什么特长又没什么出息,没什么优点没什么学历。你从来不是家里的希望,从来不是。”借了几千块,她又去了上海。
和同学合租,同学比她混得好,每天过得特小资,信用卡刷得顺溜,笔记本用的是苹果。从她的嘴里,春夏无数次听到宜家。一块钱的冰淇淋多好吃,两块钱的热狗多美味。她买了个心形抱枕,春夏问这有什么好看的?对方说,这是宜家的啊。春夏就回:哦,那是挺好看的——“虚荣。”春夏想。
可她身边只有这个同学了,得珍惜。“我会依赖她。虽然所有家务是我做的,饭也是我在做,卫生也是我在打扫,还要时不时想想买个小礼物给她。她给我的惟一回报是,这个人出现在我的生活里,是对我最大的恩赐。有个我认识的人每天能躺在我身边,跟我睡一张床,足够了。虽然大部分时候我是在成全我自己,不是真的爱别人。但不得不承认,她从我的爱里获得了好处,无论情感还是物质上。”
在上海打工期间惟一一次高消费就是请这个同学去了趟小南国泡澡。房租1400块,那次泡澡就花了500。同学游刃有余,衣服什么时候穿,去哪里吃饭,怎么点菜,怎么问服务员,一切都游刃有余。春夏有些纳闷儿,明明是每天睡在同一张床上的人,怎么过的就是完全两种生活呢?她突然意识到,有一天变成她那样,自己不会开心。
春夏的敏感让她对极度依赖的感情有着高度的要求和警觉,一旦发生类似伤害的苗头——哪怕只是随口一句话——割舍就成为首要选择。不知什么瞬间,这份友谊在春夏心里就死了。“我发现她好像从来没有把我当朋友,那我之前到底在干嘛?我失去她了,这个人没有离开,但我再也不会把内心话透露给她了,再也不会痛苦的时候去问她借钱了。这样的人,留不留在通讯录里都没有意义了。”这有点像长久付出后放手的无能为力,也有些像持续依赖下挣脱的毅然决然。
类似事情发生过多次,春夏会定期清理自己的朋友圈,一些人在她生命中不重要了,就在心里拉黑,从此这人的风花雪月与她再无关联。“我没那么顾及情面,非得让所有人说我是个好人。我一点也不担心,当我有一点成绩以后,很多人出来说这个人怎么怎么,把我们都删了。我一点都不担心,因为我就是这种人。我不想做别人眼中的好人,我做好人的时候,别人不念我的情;不做好人,别人还指不定因为某些原因夸赞我。”
春夏认为自己是付出型人格,内心明白期待是要落空的,但偏偏就是世上抱有最大期待的人。有点像望梅止渴,知道水分很少,甚至知道梅子是假的,但还是想去摘下来。“我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所以我对别人特别好。他不在乎,我很在乎。因为我只有一个朋友,他可能有一个班的朋友,他没关系,我有关系。我不能让人伤害我,但也不想别人喜欢我。我会想,他是不是因为我对他好才会对我好?我永远觉得不够。但是你又做不到不付出慢慢等待别人喜欢,因为你比别人更需要关心。”
有时候有那么一瞬间,春夏再也不想这样了。不想感情用事,不想一味付出,但是性格里的东西不是想改就能改的。
没戏了,有戏了
在豆瓣认识一位编剧姐姐后,春夏开始了演员生涯。半年没什么戏拍,她免费帮人拍一些平面作品,偶尔打点小工,做礼仪、发传单、走活动,帮淘宝店拍平面照,蓝色海湾拍一天,200元不到。“我长得不是特别漂亮,个子也不是特别高,所以没那么多钱的活儿,而且都比较正经。不漂亮这个事情让你不得不面对一个正经的人生,这件事情啊,可惜又可悲。”
有戏找上来,9个月连拍了4部。这感觉像挂了一块“修单车”的招牌,别人找你修就不会拒绝。为什么要修,不会去想。反正占了个摊位就先做着。
回昆明过了个年,连摊位都没了,突然没戏找了。赚不到钱,又不开心,每天都很压抑。生活进入了等待,等着安排,等着进组面试。每次进组无论怎么打扮,在别人眼里都不停被挑剔,别人一句“你回去等消息吧”,她就知道又没戏了。“我没戏,我内心也觉得我没戏,我整个人都没戏了。”习惯性的绝望又涌上来,铺天盖地把她淹没。
图/梁祐畅
“你那么糟糕,怎么还有脸靠这个吃饭,怎么还有脸在这个行业立足,你怎么混下去。我本身对大学就有遗憾,你看我又因为没有学习,比别人落后了。失落感特别强烈。各方面加起来,我不喜欢,做不来演员了,我跟经纪人说我回家,或者在北京随便找个服务员一个月还有三四千呢。”
《踏血寻梅》便是在这个时候找上门来的。
春夏是《踏血寻梅》剧组见的最后一个人。导演翁子光几年前见过春夏。他为湖南卫视一部自制剧面试演员,很多女孩在门外排队,春夏是其中之一。她本来要试两个角色,哪知试完第一个就说:“第二个我就不试了吧,演不了。”扬长而去。“太屌了。”副导演转头对翁子光说。当《踏血寻梅》面试了180多个王佳梅之后,副导演突然想到了春夏,让她试了两段戏拍视频给翁子光看,一段是王佳梅挑逗自己喜欢的男孩,一段是和丁子聪相遇。翁子光一看,不是学院派的节奏感,很生活化,当副导演提出要求,她又有所调节,挺聪明,有灵气。聊了几次,春夏也特别积极,没见面就定下了。
“他们当年一定觉得我不努力、不敬业、不积极,不想再给我机会。后来翁子光跟我聊,他说很奇怪,没想到你对这个事情那么积极。”春夏觉得这角色和自己实在太像了,一定要演。“因为那个时期已经非常低落了,乐极生悲,悲极生乐。人生是个橡皮床,跌到谷底的时候,你不死,只要没有跳出那个橡皮床,就一定会反弹。一定会往上跳。这个时候《踏血寻梅》抓住你,又这么适合你,你无论如何都会往上蹦弹。蚂蚱死前还蹦一下,更何况是人呢。
第一遍看完剧本,春夏对着镜子练戏,被白只掐死那场戏,怎么练她都会哭。剧本上没有写要哭,但自己的手放在脖子上,眼泪不知为什么就会掉下来。“你不得不承认,你人生很多部分,之前觉得是浪费的、没意义的事情,在这一刻突然找到意义了。他们在这一刻体现了他们的价值。你的人生被印证了。”
王佳梅来了
开机后,越往下拍,翁子光越觉得:春夏就是他要找的王佳梅。“她不是大众脸,不是那种男生看到会有冲动的类型,但有种莫名的青春。她不会卖弄风情,不会让你的荷尔蒙飙起来,但是骨子里有自己的气质。”翁子光说。春夏眼睛水灵,看久了会发现里面透着一股孤独感。由于没经过专业的训练,她演戏没有套路。这让王佳梅这个角色不生硬,有灵气。
春夏来到香港后,翁子光带她去看原型人物王嘉梅的牌位。走在路上,春夏还哼着轻快的歌,到了墓前,她心里突然很沉重,很压抑,在墓碑前哭个不停。
这或许是春夏与王佳梅冥冥之中的连结。而她们的连结不止于此。王佳梅从湖南到香港,与家里人几乎天天吵架,讲着蹩脚的粤语,做着不切实际的模特梦,在街头发着传单。单纯、敏感、理想化,也容易伤心,春夏比王佳梅好一些,她当过模特,但与家人并不和谐。她从昆明到香港,也是一口蹩脚的粤语,自卑、敏感、没安全感、情绪化。
翁子光记得,春夏彻底变成王佳梅是在唱歌那场戏里,王佳梅哼着郑秀文的《娃娃看天下》,“如今自己继续,每日制造我热热闹闹的一生,但在美梦里,又渴望再做个简简单单的人”,镜头跟着她,阳光追着她。那时王佳梅到香港不久,粤语讲得还很吃力,但她很努力在唱,年轻的声音与年轻的身体,让这首歌有了生命的力量。在此之前,镜头下王佳梅的生活是压抑的,而此刻,她的声音释放出力量对抗这种压抑,两相抗衡下,王佳梅这个角色活了。
《踏血寻梅》拍完后,张叔平主动请缨希望剪辑,翁子光和廖庆松也在剪辑,最终在香港上映了两个版本。在翁子光的“导演特别版”中,片子的结尾是还在内陆的佳梅去一个影楼拍照,画面定格在她的微笑中,纯净,美好,脸上写满了憧憬。
这其实是整个电影拍摄的第一场戏,春夏刚进组就去拍了,根本不明白拍这场戏的用意,整个人也还没有沉浸到王佳梅压抑沉重的情绪里,傻傻的,纯纯的,什么都不清楚。
翁子光特意将这场戏放在最早拍摄,因为拍摄一久,人就会疲惫,即使春夏熬得住,或多或少状态也会有影响。他想拍出王佳梅最初的模样,放在结尾,那个模样应该有美好的笑容,能从笑容中读到简单的快乐,也读到王佳梅灵魂深处卑微的希望。“我希望观众离开电影院时看到微笑,感到人生有一点温暖的寄托。”在翁子光的经验中,演员演戏能量是在不断消耗的,春夏不是。她会不断逼自己一条一条去演,一般演员演戏状态是往下掉的,她是往上爬的。
春夏认为自己演戏的时候会有些自卑,但翁子光觉得这是种较劲,这种较劲会产生焦虑。“她希望做到自己想要的模样,她很倔强,觉得我要做出来,没那么容易,但是做出来自己会开心。所以她有一点没信心的原因是有焦虑感,她一定要做到这个事情,一旦做不到就很容易挫败,产生很多疑问。这不是自卑,这是追求太激烈,有点偏执,形成了不稳定的状态,就觉得没信心。她信心比很多人更强,很多人模模糊糊觉得差不多就行了,随遇而安。春夏不是,她会想很多。她很容易有情绪,很细腻,对很多事情有想象,在这方面很容易让自己心情有压力,让她以为自己没有信心。”
《踏血寻梅》拍到后来,翁子光感觉春夏越来越轻松,每拍一场戏,就像玩游戏过了一关,感觉非常好。“她有说过电视剧越演越烂,越来越不想做,她感觉演砸了,但是我们的戏,她一直都保持着越来越有信心的感觉。”
《踏血寻梅》没在内陆上映,内陆观众只能从网络片段和预告片以及采访中了解这部横扫多个颁奖礼的影片,对于春夏也仅限于“一个很年轻拿了影后的新人”,翁子光觉得内陆观众会喜欢春夏,“我相信《踏血寻梅》有一天会在内陆出现。现在香港观众对春夏有好感,金像奖投票的都是香港人,大家都会选她,电影对她是加分的。女演员需要戏为自己加分。春夏接下来接什么戏,让观众知道她,会慢慢累计分数。她是值得期待的。”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踏血寻梅》上映后,在各大颁奖礼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春夏也凭借王佳梅拿到了多个影后、新人的提名与奖杯。“周围人觉得你应该很开心啊,凭借这个角色让很多人知道了春夏这两个字。他们以为你获得了很多利益,其实没有。这个角色对我影响非常大,我内心笃定我甚至不可能演好其他东西了。做一件事情就像开一朵花一样,它很美,但她只能开一次。”
“她总是夸大,这是一个比喻,”翁子光说,“这个比喻就是说,佳梅对他的影响特别大,她投入太大了,没那么容易相信很快又能找到一个角色进入。但这只是她现阶段投入的一个角色,她觉得很难超越,是因为还没有面对更多的角色。”
“我不需要任何人喜欢,我自己喜欢就好。但是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一旦不喜欢,就说明你不认可过去所做的很多决定。”春夏将这种习惯定义为“阶段性自我否定”,无力抗拒,只能放任自流,“除非有一天,你年纪渐长,跟自己和解了。但我太偏执,又容易想很多。人笨有笨的好处,聪明有聪明的好处。但是有点聪明,又是小聪明的话,就非常苦恼。你总是想别人还没意识到的问题,给自己带来很多苦恼。”
即使楼下有茶餐厅,有云吞面,春夏还是会去“7-11”,因为在那里她不用和别人交流。她会粤语,尽管讲起来有些生疏——就像王佳梅一样。她也能听懂粤语,但怎么都张不开口。“这种语言上的隔阂,就像我听不懂英语,但两个老外不停跟我说话。我会越来越孤独,这种孤独感与生俱来。虽然现在香港的电影圈更认可我,但我很难感受到放松,我不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成长经历,他们说的很多话我不明白,要不停去度娘很多东西,这个城市也让我陌生。”
在饭局不吃不喝不说话,才是我
——对话春夏
安全来自于我的脚底板吗?
人物周刊:你想拿奖吗?
春夏:从对工作的认可来说,都想吧。但从内心深处来说,不是很想。刚开始非常抵触拿奖,抵触出席任何活动,无论是去金马奖还是去各种颁奖礼、入围宴,势必会有很多东西需要应酬,你要向别人不断解释自己,越来越多的解释反而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不值钱了。刚拍完电影时特别纯粹,从来没想过电影会好。你得到的东西太多了,就会忍不住去质疑自己。因为你没打算在这个事情上得到什么,你真的得到的时候,没想好怎么去面对,或者怎么去接纳这些东西。没任何准备的时候,你去接受会觉得非常尴尬,这些尴尬表露在你的行为中。
春夏:剧情。告诉我这个人(王佳梅)是个什么样的人,这大概是个什么样的片子,什么样的班底,他对这个人有什么想法,他投入多少心血,说这个事情是他很认真在做的。“我们不是一个色情片,我们是一个很认真的电影。”
人物周刊:听到色情片的时候什么感觉?
春夏:我觉得肯定因为这个原因他之前被很多人拒过,所以会主动跟我讲。我说我一定要拍,非常积极地争取。后来翁子光跟我说,没想到那天我那么积极,他以为跟我沟通会非常困难。我说,对呀,这个是我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我一定要做,有价值。如果这个事情谈崩了,我就跟经纪公司闹掰,我说我一定要拍这个电影,如果拍不了我就跟你们翻脸。当时不知道为什么特别坚定。后来这个事就成了。
人物周刊:坚定是翁子光跟你聊了剧情之后?
春夏:本身对项目是一个争取状态。基于这个角色我合适,我就会去争取。
人物周刊:你觉得她哪里合适你?
春夏:我觉得哪都合适。性格、脾气、看待事情的态度、人生经历、对待生活的态度,跟父母关系不和睦,我当时非常有信心。你想我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我不能做好的事情,给我再多我都不敢接。我前两天推了一个电影,给我非常多的钱,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而且男一号、女一号是线上非常有名的影帝影后,我推了。同事觉得我疯了,只有我自己知道,这件事情我没有能力做好。我没有办法说服别人理解我的想法,他们觉得你行就行啦。你们觉得我行没有用,要我觉得自己行才行,我当时觉得我特别行。
他们定了我之后,公司就带我见了一个电视剧组,导演听说有个团队定了我,他就说,哎,怎么你就非要演这个戏呢?他们怎么就定了你呢?他们怎么敢用你呢?我说他们就应该用我,这个戏除了我谁演都会减分。我有那种很笃定的想法。其实有谁是不可替代吗?一定不是的。换个演员一定是另外一种效果,但一定也非常好,人家也一定提名金马金像,说不定还去奥斯卡呢,不好说。但是,就是你自己对这个东西有了想法和信心,才有了做这个事情的动力。
人物周刊:所以王佳梅处理事情的方式跟你是类似的?比如说她的尖刻,敏感。
春夏:你觉得她尖刻吗?
人物周刊:我觉得她内心有很大的不安、恐惧,让人觉得她很尖刻。
人物周刊:安全来自于伪装?
春夏:那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我的脚底板吗?
人物周刊:来自于脚踏实地。
春夏:脚踏实地就会安全的话,怎么会有危险呢?
人物周刊:争取王佳梅那种积极的状态在之前出现过吗?
春夏:没有,之后也没有。
人物周刊:你怎么知道未来没有,未来还长着呢。
春夏:我是一个悲观的人。
我的贫穷让我对金钱热忱
人物周刊:如果当时不是《踏血寻梅》找你,是另外一个片子找你呢?
春夏:可能也会接吧。《踏血寻梅》之后一个片子找我,我当时很积极,后来人家没用我。结果这个片子出来之后口碑非常差,拍的演员被人诟病。我就感慨,人生有的时候不是你选择了什么,你去感激自己的选择,而恰恰应该感谢那些没有选择你的人。人生是被动的,往往都是别人挑你。我去了之后,没人想到会达到怎样的效果。当然我演《踏血寻梅》不是因为我缺钱,虽然我当时缺钱,但是《踏血寻梅》给我的钱对我的生活一点改观也没有。
做这行很容易对金钱的概念模糊,对物价都模糊。你回到老家,你的家人或者朋友还在为了很便宜的菜价、水电费涨价这种事情计较,但你可能几百万几千万就能谈出去了,就觉得你不知道应该靠向哪边。其实大部分演员是很少回家的,他们接触不到生活中百分之八十正常的消费人群。普通的生活状态非常难得。我觉得不应该为钱去做事情,并不是说我不爱钱,而是现在以我的能力、你对我的认识,给我的钱都不足以改变我的生活,几百万不行,甚至几千万都未必。那我何必要用我现在的想法和生活去换。
人物周刊:改变生活是什么意思?
春夏:比如不用上班,挥金如土,几十个美女陪着你,这不是我向往的,我暂时没有向往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离你以前的生活非常远。你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不是一些钱可以改变的,也不是一些事情可以改变的,那就没有意义。你今天给我50万和给我500万,真的都不足以改变我的生活。
人物周刊:你对金钱有热忱吗?
春夏:我的热忱来自我能力得到的有限的金钱。我一般不会盲目崇拜于别人的金钱。是我的贫穷让我对金钱有热忱,穷人都很爱钱。你一个月只有1000块的时候,当然很珍惜钱。但是当你脱离了基本的生存需求,过了这个门槛,就不是热爱钱的范畴了。我有了选择的权利,虽然这种权利和选择的范围是很渺茫的,但是我可以偶尔去选择我不做什么事情。
人物周刊:王佳梅给了你信心?
春夏:不。其实我很困扰,这个角色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甚至觉得不可能去演好其他东西了。我推了很多戏,都是我之前挣不到的钱,但是我觉得我做不了,不想做。我后来看剧本,无论多好的剧本,我都觉得这个剧本很普通,我真的很专业吗?其实不是,我的情绪和工作状态不一样了,我变得很奇怪,跟别人说我演不了任何角色,没人相信。在别人眼里,你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女演员,但是我内心觉得做不到,对方不信,会觉得你虚假,你是故意的,我做不到百分之百,但我可以尽力做到百分之七十、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尽力去做吧。坦白说一个影视作品里能做到百分之百的人很少,大家都只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去工作,那么我从工作角度不需要有愧疚。
人物周刊:愧疚?
另外,你会害怕,你不知道怎么跟人交待,人生总要不停跟别人交待,你要跟别人不停解释你不做演员了,比跟别人解释你为什么做演员还困难。人家不理解,会觉得你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或者不能启齿的原因。后来接到另外一个电影,又开始工作。我告别了一种掏心掏肺的生活,进入了一种努力进取的工作状态。我以后未必碰不到值得掏心掏肺的事情,但是现阶段我没有能力拿出百分之百的自己,这个情况我会跟我所有合作的人说,对方也明白,信不信就他们的事情。
人物周刊:王佳梅是百分之百吗?
人物周刊:进入得这么深,怎么抽离?
春夏:用心做的事情都很难抽离。就像从小的经历一样,已经在生命中有了痕迹了,只是你未必觉得。没有必要抽离,除非你碰到了不得不抽离的情况,这件事情已经影响到你的生命了,我还没有到这个情况,无法抽离。
人物周刊:什么时候会觉得王佳梅这个角色在生命中已经死了?
春夏:我没有考虑过什么时候要让这个人从我生命中离开。如果你跟这个人有相像的地方,这个人更难离开你,你得承认这个人是你的一部分,不然就当作这个人不存在,假装没做过这件事情。但我做不到。我是记忆力非常好的一个人。其次,它不像你购买的一种东西,你不是全自主的心态去接受,它产生的影响也不是你能预料的,没人有能力让什么东西真的离开你。
人物周刊:你自己有能力让别人离开你。
我矫情起来也是人中龙凤
人物周刊:露点对你来说是件有所谓的事情吗?
春夏:看在什么地方露点,公交车上就不行。只在这一个戏里无所谓,这种事情只能做一次,我不能一直露点。首先,我不是一个真的拍三级片的,我不是一个专业的三级片人员,也不是一个AV人员,我这个先天条件并不好,老是露没有意义,没有一个良好的底子支持我一直做这个事情。第二,我觉得应该没有那么多人那么无聊非要让我不停地露点,因为观众的审美情趣还是很高的。第三,我不觉得什么事情还值得我这么做。
人物周刊:演《踏血寻梅》露点这件事情在你看来值得。
人物周刊:可是你不是不那么在意别人的看法吗?
春夏:我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什么时候不在意别人的看法?我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了,所以根本在意不过来。
人物周刊:你介意别人用第一印象来看你吗?
春夏:不介意呀。
人物周刊:你刚才说,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可能不是特别好。
春夏:我为什么要给他好印象。
人物周刊:在你这行,别人对你的评价很重要。
春夏:这行业,如果你给别人非常好的印象,有时候会有很多麻烦。我是一个相对冷感的人,不是很热情,没有那么爱应酬,没有那么爱交际,不是那么聪明圆滑。别人不会找我出去玩,或者别人就不会灌我酒,知道我会拒绝。就像今天那个大姐跟我说的,其实不交际,在饭局不吃不喝不说话,这个人才是你,如果你不这样就不是你了。恰恰是你推了很多戏,你的性格脾气就是这样,你拒绝了别人,别人反而不用生气。如果换个人拒绝,他们会很生气。我一直觉得,你自己把规则列好了,别人就会尊重你。你要是一直为别人改,别人就会不停地让你改。
人物周刊:所以现在是你正常的时候吗?
春夏:现在算正常吧,虽然我明天要做很多我不想做的事情。
人物周刊:什么事情?
人物周刊:会觉得自己矫情吗?
春夏:挺矫情的呀。我不矫情的时候是人中龙凤,矫情起来也是人中龙凤。
人物周刊:现在还想读大学吗?
春夏:不想了,因为当你明白你为什么想读大学的时候,做这件事情对你的人生没有意义。
人物周刊:做什么有意义
春夏:工作,就是工作。算演戏吧,无论从自信、实现自我价值,还是基本的生存需求,你都一定要工作。无论你结婚生孩子,还是怎么怎么,一定不要放弃工作。
人物周刊:你有特别讨厌的人吗
春夏:应该是有的,因为我很容易讨厌别人,但是我更容易讨厌自己。
人物周刊:什么样的人容易吸引你?
春夏:不正经的或是有流氓气质的。有些粗糙、有些特殊癖好、有些变态,我总是喜欢一些危险性的人物,不喜欢那些优秀的、细腻的、完美的东西。我很讨厌那些东西,会让我有压力,我永远不可能变成那样的人。如果我找一个那样的男朋友,他就一定会要求我。谈恋爱一定是互相要求的,我永远不可能变成那样,我也不想改变。所以我下意识地去寻找一些能跟我共同生活的人,或者能够和我的形象、和我自己的了解匹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