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随地点开手机就能找对象,大数据匹配对象,视频、直播实时交流……有人在平台找到真爱,有人直呼都是骗子,近年,互联网相亲平台转型升级,疫情期间直播相亲一度火热。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分析,“云相亲”行业转型升级不是单纯由疫情触发的,而是市场需求的催化以及技术条件成熟提供了支撑。极光大数据分析师唐欣表示,互联网相亲平台要持续投入对用户建立风险评估准入和预警机制。
策划/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张宇、曹腾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钻莹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韵桦
相亲故事:他们在互联网上寻找爱情
没多久,便有红娘邀请周业连麦了,按了接受后,周业进了直播间的男嘉宾位置。正在连麦的还有一名红娘和女嘉宾,同时还有围观的观众,不时有人在对话框下留言互动。红娘先介绍了基本的直播规矩,例如不可裸露上麦,可以给对方送礼物,然后根据男女嘉宾填写的资料介绍双方的基本情况,也问双方的择偶条件。场子基本热起来了。
周业从事外贸工作,健谈。对网上的信息,他留了个心眼,他点开女嘉宾的资料,看了对方的头像和基本资料。“照片看上去斯斯文文的,聊天时觉得对方声音比较粗犷。”发现不太合适,周业便下播了。
在罗定市的李敢也用过直播相亲平台。从事汽车维修工作,认识的女孩子少,身边的人都结婚了,加上家人的催促,快30岁的李敢有了压力。上个月,他下载了直播相亲APP。睡前躺在床上注册,之后就上麦了。
缘分似乎真的来了。李敢当晚就去了清远,开了3个小时车。
见到女孩之后,“完全是两个人,身高只有1.5米,体重147斤。而且对方是离异,有一个女儿。”李敢觉得不符合女孩在直播间所说的,“都是骗人的”。
“云相亲”转型升级:
市场需求大及技术条件成熟
2018年,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做产品经理的李二狗想找对象,但发现线下交友的效率很低。
在这个过程中,李二狗认识了很多女生。之后,在一些女生的求助下,他帮她们把个人资料发到公司内部的论坛上,反响不错,陆续有人找他帮忙,李二狗就做起了公司内部的业余月老。
张丁文在婚恋行业做了八年,他是嗅到互联网婚恋行业的商机入行的。
“云相亲”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易观分析的《在线婚恋交友行业年度综合分析2020》显示,2013年-2019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收入规模呈现上升趋势,到了2019年已经达到55.9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77亿元。此外,2020年春节期间主要婚恋交友APP的人均使用时长大幅增加,其中伊对增加了7.7%,珍爱网增加了18.9%,百合婚恋增加了88.7%,世纪佳缘增加了114.5%。
陈端告诉记者,实际上“云相亲”的转型升级不是单纯由疫情触发的,而是市场需求的催化,以及技术条件成熟提供了支撑。具体到直播相亲,今年上半年,以直播电商为代表的直播经济崛起,直播各种条件成熟,其中包括对用户的引导以及市场对此的接受程度,“过去,直播是相对小众的行为,今年上半年成为大众化、常态化的现象。”在唐欣看来,移动端、直播等“云相亲”之所以流行还在于这个模式在结识和筛选对象的方面比较高效,成本比传统相亲网站更低。
问题:安全保障需大量投入盈利仍需多元化
事实上,互联网相亲交友存在很大的信任成本。唐欣指出,传统的知名相亲平台已建立了信赖感,相对有优势。互联网相亲平台需要对用户建立风险评估准入和预警机制,这方面需要持续投入,因为这些平台的用户经常会变动,忠诚的用户比较少。其次在展示用户信息和保护隐私方面要做好平衡。
新兴进驻的移动端相亲平台清楚意识到这一点。李二狗告诉记者,他用了投资款的七成做小程序的研发和用户安全保障。目前以身份证、学历证和工作证去做认证,接入了学信网等认证系统,还购买了第三方成熟的云服务做保障。而张丁文则表示目前投入了400万元做平台安全保障。而伊对也表明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做风控,每年投入七八千万元。还对平台上的红娘做培训和管理,建立了红娘黑名单制度。
除了平台要获得用户的信赖外,云相亲平台在盈利上存在局限性。不同于其他社交平台,相亲平台用户多数属于一次性消费,即用户找到对象就不会再回到平台上了,用户黏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