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神话中的珀耳塞福涅与得墨忒耳)
舒伯特《死神与少女》
春情只到梨花薄,片片催零落
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首演于1826年,因第二乐章主题旋律与舒伯特1817年创作的歌曲《死神与少女》相似而得名。作品诞生于封建复辟阴影下的维也纳,自由与新生被专制无情扼杀,作曲家决心用音乐吹响“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号角。同时,热爱生活的舒伯特饱受不治之症的困扰,对生的向往驱使他不断抗争,耗时两年完成这部意义深远、结构宏大的作品。
少女:哦走开快走开
你无情的枯骨
我还年轻快走开
不许你来碰我
死神:你的模样那样美丽温柔
我想做你友善的朋友
拿出勇气我并不粗鲁
躺在我温暖的怀里长眠
(歌曲《死神与少女》歌词)
(耶路撒冷四重奏录制的专辑《死神与少女》)
在《死神与少女》四重奏中,舒伯特重现了贝多芬狂飙急进式的古典主义。乐器大力撞击般的齐奏使室内乐产生了交响乐般的震撼效果,为乐曲赋予了强烈的戏剧色彩与悲剧气质。大漠风尘日色昏,美好的事物被无情摧毁,可光明的力量却生生不息、愈挫愈强,任尔东西南北风。
阳光明媚、绿草如茵的原野上,妙龄少女结伴嬉戏,或手捧鲜花,或勾肩搭背,或迎风奔跑。而画面左下侧,身着黑衣、手持镰刀的死神正蠢蠢欲动。正如歌德所言:阳光愈强之处,阴影弥深。法国象征主义画家夏凡纳用强烈的美丑对比,隐喻了对死亡的崇拜和对现实的逃避。
夏凡纳(1824-1898)深受威尼斯画派影响。他喜欢运用雅致、温和、柔美的色调,画作仿佛有无限的诗意在脉脉流淌。他笔下的女子多身材修长,身着希腊式的长裙,宁静庄重,姿态典雅,风姿绰约。
席勒《死神与少女》
让生者有不朽的爱
在维也纳表现主义画家席勒(1890——1918)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画面:大块的黄褐色背景下,瘦削而病态的的少女半跪着,用瘦骨嶙峋的双臂紧紧拥抱着死神。死神苍老、丑陋,微含爱意地轻抚着少女的头发。少女黄红相间的衣装与死神黑褐色的长袍呈现出热烈与内敛的互补,缓缓流露出的絮语温情中和了扭曲的人物形象带来的视觉冲击。画中的死神仿佛正是席勒本人,而拥抱死神的少女则象征着画家多年的女友。
止庵评价席勒说:“席勒仿佛一个劲儿地要撞死在画布上。这是一位以自己的血肉作画的人,在我看来,可与之相比的只有此前的凡高和此后的苏丁”。席勒与舒伯特,同样维也纳出身,同样因病英年早逝,同样炽热地追求着爱情,以生活为灵感进行源源不断地创作。两位大师在不同的领域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艺术财富和心灵震撼。
伦敦爱乐弦乐大师四重奏
2017年04月16日(周日)20:00
爱乐伦敦管弦乐团成立于1945年,是世界最优秀的管弦乐团之一。作为21世纪最具开拓精神的管弦乐团,爱乐伦敦管弦乐团享誉海内外,长期以来不仅为各国观众带去高品质音乐表演,在音乐教育,观众发展方面也都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乐团与众多世界炙手可热的音乐艺术家保持密切合作,Esa-PekkaSalonen是乐团的首席指挥兼艺术顾问。爱乐乐团早已走入英国人民的心中,深入英国音乐文化的精髓。
成员简介
Zsolt-TihamérVisontay
小提琴家,2007年,年仅24岁的他,已经是乐团的联合首席演奏家。他与大卫山和安德鲁戴维斯爵士合作演奏过“TheLarkAscending”还与包括Min-YungKym和JamieWalton在内的许多知名艺术家在维也纳Mozartsaal音乐厅,巴黎加沃音乐厅和伦敦Wigmore音乐厅等多个重要音乐表演场所进行过表演。
RebeccaChan
以室内演奏家的身份,Rebecca曾在澳大利亚,欧洲和亚洲地区参与巡演,在世界各地的许多节日庆典活动上都有她的身影。她还是澳大利亚钢琴四重奏乐团和Hamer四重奏乐团的成员(两个乐团曾在2009年亚太室内乐比赛中斩获一等奖,观众奖和MusicaViva奖)。Rebecca是墨尔本交响乐团,奥克兰爱乐乐团和西澳大利亚交响乐团的首席演奏家,在伦敦爱乐管弦乐团担任首席小提琴第二成员。
YukikoOgura
出生于日本西部美丽的历史名城奈良。曾在京都市立大学艺术学院学习小提琴,之后加入了专业的弦乐曲乐团神户市室内乐团。2015年,Yukiko正式加入伦敦爱乐管弦乐团。
KarenStephenson
她是国家青年管弦乐团和欧洲青年管弦乐团的前任首席大提琴师,作为大提琴第二成员在2008年9月加入伦敦爱乐管弦乐团。是包括伦敦爱乐管弦乐团在内,英国广播公司爱乐乐团,英国广播公司苏格兰交响乐团和英国广播公司音乐会乐团,伦敦小交响乐团和英格兰Sinfonia室内乐团的首席邀请嘉宾。
演出票价:280(VIP)/180/120/80/30(学生票)元
曲目
1,胡戈·沃尔夫:“意大利小夜曲”
2,约瑟夫·海顿:D大调第六十四弦乐四重奏op.76no.5
-中场休息-
3,弗朗茨·舒伯特: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D.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