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际啤酒节始于1991年,是以青岛啤酒为媒介,融经贸、旅游、科技、文化、体育等为一体的新型大规模节庆活动,是青岛市最隆重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每年夏季举办。
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1991.6.23~30)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在青岛市中山公园临时搭建起9万平方米的啤酒城和31座不同风格的啤酒屋。啤酒节吉祥物为一只海豚,定名为翡翡。1991年6月23日上午9时,由军乐队、彩旗队、气球队、花束队、民俗风情表演队和40余辆彩车组成的游行队伍进入啤酒城广场,青岛市市长俞正声致开幕词,中共青岛市委书记郭松年开启设立在啤酒城门前的第一桶啤酒,宣布节日开始。41个国内啤酒生产厂家和日本、美国、加拿大、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啤酒厂商、啤酒代理商、销售商携100多种1500吨中外啤酒精品荟萃中山公园啤酒城参加展销和交流。
啤酒节期间,举办了饮酒比赛、食品展销、焰火晚会、中德啤酒技术讲座、轻音乐会、时装表演、舞会和海上风光游览等活动。2000余名海外游客前来参加啤酒节和经贸活动。日本国“日本丸”游船载“NHK学园”访华团400余人专程抵青参加青岛国际啤酒节。30余万市民和游客先后涌入啤酒城。首届青岛国际啤酒节于6月30日闭幕,消耗啤酒1.7万箱。
第二节海云庵糖球会
海云庵糖球会起源于海云庵庙会。自海云庵建成,每年第一个大潮日——农历正月十六,为开庙逢会日。庙会为青岛市区最大规模,庵内香火鼎盛,庵外摊贩云集,百货杂陈,赶会群众络绎不绝。起初庙会以“保平安、祈丰收”为主题,后因庙会食品中以糖球居多,且制作技术精湛,花色品种繁多,深受赶会者喜爱,海云庵庙会遂以糖球而名扬四方,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1990年青岛市四方区人民政府开始主办“海云庵糖球会”,会址以海云庵为中心,将1天会期延长为3天,使之成为集经贸、文化、旅游等活动为一体的新型旅游节庆活动。首届海云庵糖球会上市摊位约2000余个,参加商品交流的工商企业达60余家。会上不仅有糖球制销、商品交流等活动,还增加了各种民间文娱、糖球造型艺术大赛和摄影抓拍赛等40多项文艺活动。3天会期间,与会市民和游客达60多万人次;接待苏联、新加坡、菲律宾等海外游客100多人次;山楂销售额达70余万元。
1991年,海云庵糖球会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和青岛建置1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内容。期间,与会市民和游客达100万人次;接待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玻利维亚、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游客120余人次;上市摊位4449个,其中糖球摊位2720个;各类商品销售额200万元,仅糖球销售额就达87万元。国内20多家新闻单位的记者采访了糖球会,台湾著名艺人凌峰率《八千里路云和月》摄制组拍摄了第二届海云庵糖球会盛况。
1992年,第三届海云庵糖球会被列为“’92年中国友好观光年”青岛市系列活动之一。期间,举办了广场民间艺术表演、民族传统微型灯造型艺术展览、名人书画笔会及画展、大型中国象棋、围棋擂台赛、糖球会影视周、歌舞娱乐周等14项文化活动,与会市民和游客100余万人次,上市摊位3800个,商品交易额达260余万元。
第三节平度葡萄节
平度葡萄节原为“大泽山葡萄节”,起源于大泽山“财神会”。青岛平度市北部的大泽山素有“葡萄之乡”之称。汉时,大泽山就有移栽葡萄的历史。该地区出产的葡萄穗大粒饱,色泽鲜艳,甘甜多汁,是传统的地方名特产品。相传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途经大泽山,出于忌讳,将“龙眼”葡萄赐名为“狮子眼”葡萄,赐名这天时逢农历七月二十二日。恰巧,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认为是太宗皇帝的恩赐,因此,人们就把每年的这一天作为纪念,后来逐渐演变成农民的传统节日“财神会”,俗称“财神爷生日”。
1987年,中共平度市大泽山镇委、镇人民政府根据广大果农的意愿,决定将农历七月二十二日的“财神会”改为“大泽山葡萄节”。自此,每年这一天广大果农欢聚一起,载歌载舞,欢庆葡萄丰收。镇党委、镇政府也在这一天对在葡萄生产中作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同时邀请四方客人展销、品尝葡萄,提高大泽山的知名度。
’91平度葡萄节于1991年9月1~3日在平度市举行。国家、省、青岛市有关领导及来自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尼、意大利和港澳台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出席了开幕式。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树芳、青岛市副市长王增荣、新加坡实业投资私人有限公司代表分别致辞。1000余名工人、学生组成的花束、葡萄、彩旗、腰鼓等12个方队,部分厂矿企业排演的高跷、杂耍、旱船、舞龙以及100部汽车组成的彩车队进行了游行表演,宾客参观了大泽山自然景观和葡萄种植园,品尝了新鲜的大泽山葡萄。节日期间举办了葡萄节灯展,进行了经济贸易洽淡,举办了工业产品展销会。
’92平度葡萄节于1992年9月1~3日在平度市举行。山东省省长赵志浩、副省长王建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松年,国家经贸部、国家原材料投资公司、人民日报社、中宣部,山东省、青岛市有关部门,邻县(市)的有关领导同志及来自印尼、美国、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1700多人参加了葡萄节开幕式。王建功副省长、青岛市副市长徐世甫分别讲话致贺,青岛歌舞团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张宏民主持了晚会。葡萄节期间,平度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在京设立,并在京举办了经贸洽谈。
’93平度葡萄节于1993年9月1~3日举行。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松年,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炳岳,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徐世甫,青岛市副市长周嘉宾及曾在平度工作过的领导和国内外来宾10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徐世甫代表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政府讲话。来自济南的演出团体向大会献上了文艺晚会。平度市电视台组织了建台以来的首次现场直播。葡萄节期间,举办了对外开放新闻发布会、离退休人员人才洽谈会、燃放礼花以及经贸洽谈活动,组织有关来宾游览了平度名胜。
1991~1993年,平度葡萄节共接待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游客300余人。
第四节中国莱西山楂节
中国莱西山楂节,是青岛莱西市“以果为媒、以节结缘、促进联合、搞活经济、振兴莱西”为目的的重要旅游节庆活动,每年10月12~16日举办。
青岛莱西市是山楂的故乡,种植山楂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年产量已达1.5万吨。莱西市在山楂种植面积、山楂总产量、山楂亩产量、山楂株产量、山楂粒重和山楂加工6个方面均创全国第一,且质量上乘。为发挥地方土特产的优势,推动经济发展,莱西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决定每年举办“中国莱西山楂节”,作为莱西市融经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节庆活动。
首届“中国莱西山楂节”于1990年10月12~16日在莱西举办,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经贸界、科技界以及来自日本、美国、苏联、英国、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800余人参加了盛会,参观了山楂园、山楂制品及果品一条街和地产工业品一条街。首届山楂节共成交山楂果414万公斤,山楂制品1480万元;苹果750万公斤,地产工业品3757万元;签订经济技术合作合同1份、协议书37份,达成经济技术合作和转让协议意向58项,引进资金64万元。节日期间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并举办了多种文化娱乐活动。
第二届“中国莱西山楂节”于1991年10月12~16日举办。国家、省、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经贸界、科技界以及来自日本、美国、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2600余人参加了盛会。山楂节期间销售山楂及制品400万公斤,订货540万公斤,全市销售工农业产品1512万元,工农业产品订货28539万元,洽谈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51项,其中签订合同34项、达成协议35项,形成意向82项,引进国内资金727万元,引进外资1214万美元。山楂节期间举办了多种文艺、娱乐、旅游观光活动。
“中国莱西山楂节”共举办三届。
第五节即墨老酒节
即墨老酒节是青岛即墨市以“即墨老酒”为媒介,融经贸、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节庆活动。即墨老酒是中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是青岛即墨市著名的土特产品。即墨酿酒历史可追溯到石器时代,清道光年间,就已销往全国各大商埠及日本、南洋诸国。90年代初,即墨老酒产量达到4000多吨,先后荣获10多项国家和世界金、银奖,是即墨市的拳头产品。1990年10月26日至11月4日,中共即墨市委、即墨市政府举办了首届“即墨老酒节”,中央、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贸易界人士和当地群众8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节庆期间,举行了贸易洽谈,开展了多种文化娱乐、旅游观光活动。
1991年10月18~20日,举办了第二届即墨老酒节。在即墨市政府驻北京、汕头、厦门、济南等地的办事处设立了分会场。
第六节青岛赏花会
青岛赏花会又称“观樱会”,主要以观樱花为主。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在中山公园举行。
20世纪初,德殖民当局在现中山公园址建植物试验场,日本樱花树遂被引入种植。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在中山公园广种樱花树,并将园内通往“忠魂碑”的大道建成樱花路。此后中山公园春季逐渐成为游人观樱的主要场所。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随着外地来青观樱人数的剧增,胶济铁路局还实行了观樱减价优待票。30年代,中山公园的赏樱活动更是久负盛名,“东园花海”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著名作家臧克家、孟超曾分别著有“青岛樱花会”、“樱花前后”,当代散文家何洛也曾著散文“樱花之忆”,记叙、抒发青岛樱花会之情。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久盛不衰的观樱活动十分重视,不断增加与樱花同花期的其他花卉品种,在花会期间举办各种展览、杂技、艺术演出等娱乐活动,更加增添了赏花会的魅力。
现每到春季,中山公园内单樱、双樱、山樱等10多个品种的樱花与桃花、牡丹、杜鹃等花卉竞相绽开,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来青赏花。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达100万人次之多,最高峰时日客流量可达到20余万人次。1991年赏花会期间,数百名海外游客与青岛各界人士代表共同种植了“友谊树”。
第七节青岛(市南)“海之情”旅游节
青岛(市南)“海之情”旅游节是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主办的融文化、体育、经贸、旅游、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节庆活动。1992年夏季,市南区组织举办“海上之夜”大型文艺活动,用两艘大型驳船搭成一座海上舞台,突出“海”的特色,成为青岛市首次独具特色的海上文艺演出,引起不同反响,深受中外游客和广大市民的欢迎。中共青岛市市南区委、市南区人民政府为充分发挥市南区的旅游优势,带动和促进市南经济发展,决定自1993年起每年夏季举办青岛(市南)“海之情”旅游节。
首届青岛(市南)“海之情”旅游节于1993年7月18日开幕,7月25日闭幕,历时8天,开展活动20多项。规模较大的有海上大型开幕式,有国内著名演员参加演出的大型文艺演出,“海之夜”广播电视直播焰火晚会,特邀天津京剧团演出京剧,“美孚一号杯”岛城卡拉OK大赛,现代杯双胞兄弟姐妹综艺大赛,李希凡先生学术报告会,大型秧歌和民俗文化表演,14场街道群众文化演出,岛城50位书画名家字画表演,摩托艇、帆船海上表演,千人横渡,“南南杯”(青岛市市南区、上海市南市区)少儿游泳比赛,“农行杯”岛城乒乓球精英大赛,’93全国拳王大奖赛等活动,突出了“海”与“情”的主题。节日期间,在湖南路中段设立了商贸一条街,吸引区内外近100家企业入街展销产品;成立了银海旅行社,推出山东省首家“宗教景点一日游”旅游专线;筹办了人才劳务市场,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市南区经济建设急需人才,应聘和登记洽谈的达1000余人;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8家企业的代表应邀参加了旅游节,与市南区签订了包括印刷油墨、电子、商业、旅游在内的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680万美元;参加“海之情”旅游节活动的中外游客和市民约达20余万人次。
第八节“青岛之夏”艺术节
“青岛之夏”艺术节由青岛市文化局举办的“青岛之夏”音乐会演变而成。80年代初,在旅游的黄金季节,为丰富市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青岛开始举办每年一度的“青岛之夏”音乐会。继5届“青岛之夏”音乐会后,1986年举办首届“青岛之夏”艺术节。从1987年第二届“青岛之夏”艺术节之后,改为每两年举办一届。
首届“青岛之夏”艺术节(1986.7.23~28)由青岛市文化局举办,在12个剧场演出了15台近300个不同艺术形式的节目,数十万人次的市民和游客观看了演出。
第四届“青岛之夏”艺术节(1991.6.15~21)历时7天,纳入了青岛市建置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共演出14台、40场、124个不同艺术形式的剧(节)目,台湾著名影视制片人凌峰,著名歌唱家殷秀梅、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应邀参加了艺术节并演出了节目。艺术节期间举办了艺术摄影、美术、书法3个艺术展览,展出480多幅作品,6万多名市民和游客观看了艺术节各种演出和展览。
第五届“青岛之夏”艺术节(1993.8.15~22)与第三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同时举行,纳入国际啤酒节系列活动范畴,历时13天共举办13项文化艺术活动。在青岛市体育馆举办3场大型文艺晚会,演出28个节目,观众1.6万人次;在剧场和基层演出17场,演出节目63个,观众1万多人次;举办优秀影片展映,放映中外优秀影片14部,观众3万多人次;举办5个艺术展,展出作品2480件,观众1万多人次;在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区各啤酒节主、分会场举办37项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市民和中外游客30多万人次参加。
第九节清溪庵萝卜会
清溪庵萝卜会每年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一举办。“清溪庵”位于今台东道口路,始建于元代,属道教庙宇,俗称“下村庙”,归崂山太清宫管辖。建庙时,因庙前有清水河而得名。清溪庵一度殿宇气派壮观、香火鼎盛,庵前逐渐形成庙街集市。初时,由于庙会多有敲锣打鼓喜庆佳节之举,故有“锣鼓会”之称。明代,当地及周边即墨、潍县等地盛产的萝卜成为庙会的主要产品,庙会又逐渐被称为“萝卜会”。后“清溪庵”年久失修,庙宇被毁,但萝卜会却一直延续下来。60年代中期萝卜会中断,90年代初台东区人民政府恢复试办萝卜会。因萝卜会地处台东南山集贸市场,人们又称其为“台东萝卜会”或“南山萝卜会”。现代萝卜会以萝卜产品交易为主,还举办民间艺人参加的萝卜艺术雕刻大赛、剪纸、编织、布贴画、纸贴画等现场表演比赛,举办书法字画、盆景、奇石、雕塑、花鸟虫鱼、民间玩具、各类编织品、旅游纪念品等展销。同时还有高跷、杂耍、旱船、花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1991年春节期间萝卜会首次试办,3天会期间,商家云集,人流如潮,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约有4000多个摊点参会,与会市民和中外游客达30多万人次。石峰宾馆、北海宾馆、青岛旅游学校等旅游企事业单位派出高级厨师在萝卜会上现场进行萝卜雕刻造型,书画家们现场作画献艺,吸引了大批市民和游客驻足欣赏。
1992年春节期间,台东区人民政府继续试办萝卜会,围绕萝卜会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吸引与会市民和游客30多万人次。
萝卜会期间,全市约有40多万市民和游客参会,并引起旅游界人士和游客的兴趣,海天大酒店、黄海饭店、华天大酒店等旅游饭店派出了特级厨师与会参加萝卜艺术雕刻大赛,不少旅行社也组织中外游客与会。
第十节大泽山石头节
大泽山石头节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举办,由“石匠节”(或称“山神爷生日”)演变而成。相传,东魏武定年间(543~550年),青岛平度天柱山下一户石匠在巨石上凿了一个能容纳10多人的石窟,窟内四周雕刻了众多山神佛像,石窟造像完成正值武定六年(549年)农月三月十六日。后来,人们便把这天称为“山神爷生日”,也叫“石匠节”。由于大泽山镇石料资源丰富质优,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为充分发挥石料资源优势,90年代初,当地政府把农历三月十六日的“石匠节”定为“大泽山石头节”。节日活动主要为展销石料产品、交流石料加工技艺、进行民间艺术演出和旅游活动等。
1991年农历三月十六日,大泽山镇驻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们载歌载舞,欢庆首届石头节。石头节期间举办了石料工艺品展览评比、民间艺术表演和游览活动。
′92大泽山石头节期间,大泽山镇政府举办了石材贸易洽谈会,来自日本、韩国、东南亚及北京、上海等国内外客商参加了交易会,各类石材交易额达753万余元。举行了舞龙灯、跑旱船、踩高跷、武术等表演活动。
′93大泽山石头节期间,大泽山镇政府举办了石材贸易展销洽谈会,石材交易额达到1100余万元,同时进行了民间艺术表演和石材雕刻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