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青春之歌》:以青春的名义不朽文史

原标题:以青春的名义不朽——谈杨沫与《青春之歌》

作家杨沫像杨之光作

作家杨沫在修改自己的长篇小说《东方欲晓》时说:“革命文艺不应当是装在套子里的、凝固僵死的木乃伊,它应当是鼓着金色的翅膀,高高地飞在云端、飞在高山大海、飞在无限广阔天地里的、永远激励人们前进的金翅鸟。”她的这一思想一直贯穿着她创作的始终,让其著作在众多的革命文学作品中独树一帜,尤其是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杨沫在身体处于病痛之中却一直坚持创作多年,又历经坎坷才得以问世的一部长篇小说。她以自己的生活和成长为原型,描写了林道静、余永泽、江华以及卢嘉川等一批知识青年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作出的选择,围绕革命、爱情、青春、抉择等关键词展开故事,成为了十七年文学中的重要经典。如李扬所评,这“既不是因为它是一部政治寓言,也不是因为它是一部言情小说,而是因为它既是政治小说又是情爱小说,或者说,是因为它是一部情爱小说的方式讲述的政治故事”。显然,《青春之歌》作为一部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主人公的革命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女性知识分子气息,同时又因杨沫将“爱情”这一人类永恒的话题与革命选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丰富的意蕴和灵动的诗意诠释了知识分子话语、女性话语、革命话语之间的复杂关系,于是小说突破了简单的儿女情长,革命之中的爱情有了崇高性,一曲对生命的向往与追求的青春之歌回应着激情热烈的时代,为读者带来了新的文学体验。

《青春之歌》的三个版本

之后,在经历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批判和讨论,杨沫于1977年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再次对《青春之歌》进行了一次较大改动,1978年1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以重印本(定本)出版,这是《青春之歌》的第三版。杨沫在《重印后记》中说:“这本书在这次再版中,除了明显的政治方面的问题,和某些有损于书中英雄人物的描写作了个别修改外,其他方面改动很小。”根据金宏宇先生统计,这一个版本与1960年的版本相比,“修改有80多处。其中属于政治问题和英雄形象问题的改动有17处,其余的都是所谓‘其他方面’的改动”。

迄今为止,《青春之歌》的发行量已经超过了500万册,有包括英语、日语、印尼语、德语、西班牙语在内的20多种文字的译本,有助于《青春之歌》在海外的广泛接受,也推动了中国红色经典在海外的成功传播。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流传,《青春之歌》英译本馆藏范围已遍布全世界,美国和日本成为馆藏丰富且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

不仅如此,在60余年的出版发行中,《青春之歌》小说被陆续改编成连环画、话剧、京剧、川剧以及电视剧、音乐剧、歌舞剧等各种形式。1958年,因为《青春之歌》小说的巨大影响,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的同名电影被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影片,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放映时造成了轰动效应,很多影院甚至24小时上演该片,依旧座无虚席,该片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1961年,邓颖超曾给杨沫写信说:“《青春之歌》电影我看过不只一次,小说也看到‘忘食’。”2018年,适逢小说出版60周年之时,话剧《青春之歌》在北京四天之内连演五场。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导演罗锦麟看过之后不禁感慨道:“看过《青春之歌》引起了我许多的回忆……60年前,杨沫的小说面世,引起了我们一代人的热读,几乎人手一册。”2019年,《青春之歌》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常读常新的《青春之歌》

到了第二版,也就是杨沫对小说进行修改时,此时的北京城已经如同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这时再来审视小说人物所置身的环境时就会发现,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对旧社会北京城的“破败风景”的描写能更好地映衬出北京城的“巨大变化”和“新生风貌”。于是杨沫在1959年12月《青春之歌》再版后记中说:“国庆十周年前夕,我漫步在首都天安门前。……祖国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不禁使我回忆到过去——回忆到‘七七事变’前我在北京生活时的那些情景。……那时,徘徊在这里的人们,眼看着雄伟的天安门油漆剥落,仿佛沉睡在厚厚的灰尘中……可是这种情景,今天的青年同志再也不能看到——永远也无法看到了!”

不朽的青春之歌

杨沫对笔下的北京城始终充盈着澎湃又热烈的情感,她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离世亦是在这里。她说:“北京把我抚养、教育成人,给我幸福、温暖,给我诸多的荣誉和新人,更给了一颗仍然年轻的心。……它时时催促我,命令我……要珍惜生命的一分一秒!它不时地提醒我应当如何回报北京。……我只有不停地挥动手中的笔。”青春应该是一首怎样的歌,杨沫用自己毕生的经历交出了自己的答卷,那就是始终用自己的方式歌颂生活中的美,鞭挞生活中的丑。战争年代,手里是随时准备与敌人殊死一搏的枪,而和平年代,手里是一支创作书写的“生花”妙笔。

杨沫的儿子马青柯回忆母亲时说:“她一生只钟情两件事,革命与文学。”她曾是红军时期的地下工作者、秘密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她是出生入死的八路军干部;在解放战争中,她是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新闻战士。1933年前后,在残酷的白区地下斗争中,她直接接触和间接听到了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青年的英勇斗争、宁死不屈的革命事迹。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她在敌后参加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在冀中地区,后来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从事过妇女工作、宣传工作等,亲历过很多战友壮烈牺牲,被他们视死如归的行为震撼,并深受感动。这些人长期活在她的心中,形成了一座座丰碑。杨沫表示,“有机会日后我一定要将他们写出来”,“我要把我身上的丰碑搬出来,搬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面前,叫后世人民永远记住这些英勇献身的同志们”。所以她一直坚持自己要“多写可敬可爱的人物,虽然她(或他)们各有不同的缺点”,但也正因如此,才显得真实可贵又扣人心弦,引起读者的共鸣。

她由衷地感谢共产党于她走投无路之时,解救她于暗无天日之中,使她在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之中看到了光明,并使她有勇气和力量在长期的残酷战争岁月中坚持信念。也正是这份感激和感念成为了《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原始基础。对于这位曾写出“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和拍成“我国最优秀的影片之一”的文艺家来说,她对这本书的最高愿望则是希望这部作品能让今天的年轻人知道过去的人们是如何斗争的,是如何经历,是如何走到今天,那么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讲,也许会对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更珍惜一些。毕竟,“创作,这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劳动。作家创造出来的形象不仅可以教育和感动读者,同样也可以教育和感动作者本人。在创造卢嘉川、林红这些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形象的过程中,我自己的精神世界就仿佛升华了,就仿佛飞扬到崇高的境界中”。所以她也希望他们能成为读者们的导师和朋友,进一步领悟青春真正的意义。这份美好的期许,也是杨沫创作《青春之歌》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因,也使杨沫本人一直以青春的名义而不朽。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识途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教授,本文系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THE END
1.青春之歌:老爹带女儿相亲,见到对方乐坏了,竟然都认识青春之歌:老爹带女儿相亲,见到对方乐坏了,竟然都认识2024-11-26 13:15:39 乍闪超新星 山东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乍闪超新星 5粉丝 超星星的音乐小天才 03:36 幸福:女人偷偷溜出去约会,不料被人发现,场面甚是尴尬 03:42 https://www.163.com/v/video/VXH091S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