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兵探亲休假天数、次数、落实比例等都有了明确规定。
这笑容绽放在大漠戈壁,在这里,披星戴月戍守的战士期待可以喝上家乡的一碗泉水;这笑容绽放在花前月下的浪漫,在这里,七尺铁骨的男儿尽情表达着似水的柔情;这笑容绽放在黄昏温馨的桌上,在这里,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团圆的味道。
或许不经意间,我们手机朋友圈里的军人朋友又多了这样一条动态:他休假带着爸妈去旅游了,他相亲找了个好姑娘……这一张张温暖的笑脸都在述说着这样一个事实——军人们的休假正在日趋常态化、多元化,军人的休假故事已不再像曾经那样带着一丝苦涩,而是越来越多的幸福。
透过这份幸福,我们不难看到,这正是我军法治化建设改变官兵生活的一个个鲜活镜头。我军在法治化保障官兵待遇的征程上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习主席提出治军方式要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向依法行政的根本性转变,从单纯靠习惯和经验开展工作的方式,向依靠法规和制度开展工作的根本性转变,从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的方式向按条例、条令办事的根本性转变。
今年4月,军队下发《关于现役军人休假探亲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官兵探亲休假天数、次数、落实比例等做了明确规定,对未休假或未休满假军人的经济补偿方式也做了调整。官兵普遍反映,这份文件针对性、操作性、时代性都很强,是保障官兵合法权利的“暖心”文件。
如今,领导带头休假、督促部属休假已成为落实法规制度的风尚,机关统筹休假、计划安排变得更加科学,官兵们休假离队时少了一些嘀咕、多了一份祝福。官兵们拍手叫好:以前休假净想着“人情世故”,如今的“依法休假”更有“人情味”。
治军方式的转变,化解了人们心头曾经的“工休矛盾”。又或者说,这些矛盾其实本来就不存在,只是需要一棵吸收阳光雨露的大树来绿化精神的荒漠,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在军营的沃土成长,这棵大树就是法治化,是构建法治的“四梁八柱”。
没有治军方式的转变,军人休假的常态化、多元化是不可想象的,甚至“五多”“四风”等问题都无法解决。当然,一方面部队要严格落实军人休假的规定,军人休假也需要遵守各项法规,只有在更加规范的制度内,才能享受更多的幸福。
中国军人的N种休假方式
8月23日,拿到休假审批表的第75集团军某旅官兵在野外驻训场坐上专车返回营区。
休假方式一:旅游
用祖国的大好河山见证他们的爱情
◆◆◆
“妻子是个喜欢旅游的人,我们恋爱的时候,就有了这个约定。”黄建军说,用祖国的大好河山见证他们的爱情,这是两个人“专属的浪漫”。
九寨沟、桂林、黄山……一张张美丽风景的照片上,黄建军一家人开心地笑着。他告诉笔者,其实每次休假去旅游,大多时候都是淡季,人很少、很安静。因为在“国庆”“五一”等旅游旺季,他们很少能休假。
就在黄建军一家人独享着地图上这份“安静的幸福”的时候,某旅组织科干事张贵杰也正带着老婆孩子在四川的都江堰游玩。
悠悠江水,流淌在岁月和时光里。不远处,一座学校的废墟,静静地向人们讲述9年前的那场灾难。张贵杰说,他和家人已经是第4次来到这里了,每次见到不断重建起的高楼大厦,和当地百姓脸上的笑容,他都感到无比温暖。特别是当他在购票处出示军官证时,老百姓们向他投来感激的目光,“是一种别样的幸福”。
某旅下士陈阳休假期间约闺蜜一起出游。
休假方式二:相亲
看着老钟手上的疤,女孩儿的眼里充满崇拜和好奇
上士钟丰才休假的任务只有一个——相亲。已经30多岁的他,记不清家里介绍了多少个相亲对象。
作为连队的老班长、技术骨干,谈起装备和训练来“头头是道”。视察的领导夸他:这个班长不简单,“问不倒”“一口清”!新兵们也喜欢听他讲故事,“老钟说话特别好听”。
可就是这样一个老钟,却不知怎样在姑娘面前开口。
“之前处过几个女孩,但大都不久就分了。每次聊天都是‘吃饭了吗’‘天气怎样’这些话题。”老钟也很奇怪,为什么平时照顾新兵、做起思想工作来是个不折不扣的“暖男”,可在爱情的世界里,却像个“孤儿”。
这些年,轰轰烈烈的军旅生活在老钟的身上留下了几个疤。可翻开这个硬汉的通讯录,除了妈妈姐姐嫂子表妹,再也找不到其他异性。
看着老钟手上的疤,女孩儿的眼里充满崇拜和好奇。“疤有什么好看的,当兵的有几个没有伤疤?没有伤疤哪来打仗的真功夫?”让老钟没想到的是,伤疤的故事竟然成为首次约会的话题。
休假方式三:过“年”
难得回一次家,不得像过年一样啊
“老仝最爱吃鱼,这次回来一定要他好好过个年!”得知仝玉宾要休假回家,家住河北无极的爱人何彦欣早早地去了菜市场。
过年?现在不是刚9月份吗?“他都好几年没回家过年了,难得回一次家,不得像过年一样啊。”何嫂笑了,说完,便挨个鱼店转。
作为连队的技术骨干,四级军士长老仝长年在野外执行任务。“前些年总答应家人回家过年,但每次都没能兑现承诺。年头久了,也就渐渐淡化了‘过年’这个概念。”老仝跟妻子一商量,干脆以后休假就当过年,把过年休假的名额让给年轻的战士。
看见爸爸回家,5岁的女儿仝嘉茗乐开了花,拿出一盒鞭炮,拉着老仝就往外跑。何嫂悄悄告诉老仝,这是女儿过年时故意留存的鞭炮,说要等爸爸回家时放,这样才有“年味”。
夜深了,饭菜飘香,一家人围着满满一桌“年夜饭”,幸福洋溢在脸上。老仝把过年拍的“部队春晚”视频放出来,乐得全家哈哈大笑。那一刻,仝玉宾深刻体会到了“最平凡的,就是最幸福的”这句话的滋味。
休假方式四:探险
特种兵,需要一颗勇敢的心
新疆军区某特战旅中士杨国骄的休假“必修课”之一,是探险。
在部队,他是个敢打敢拼的硬汉;休假回家,他又身手矫健地穿梭在人迹罕至的大自然深处,见证着神奇的风景。唯一不变的,是他临危不惧的“大心脏”。
这个资深的“探险迷”,曾在希夏邦马峰下的冰川看老鹰翱翔在雪山顶上;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里独自生活一个多星期。
“你没看到它时,它已在那里存在了千万年。”杨国骄说,他喜欢去追寻这种未知和刺激。这个从小看着《加勒比海盗》长大的90后,血液里似乎流淌着冒险的基因。这些年,他结交了一帮“驴友”,完备的探险装备、丰富的经验手册,让他收获了无数珍贵的照片和回忆,已经在探险界里“小有名气”。
今年这个假期,他又有了新的目标——从敦煌往西到吐鲁番,这段500多公里的旅程,构成了丝绸之路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大海道”。看着地图上曾经体验过的一段段旅程,杨国骄自豪地说:“特种兵,需要一颗勇敢的心。”
某旅机务排长唐田一家人在公园拍了张幸福的合影。
休假方式五:学习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热爱生活
一杯茶,一本书,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这是空降兵某团飞行员李伟的休假时光。
自从政委送给他一本《平凡的世界》,他便像个孩子吃到了糖一般,无法自拔地爱上了读书。从此,一本接一本,他掉进了书香世界的漩涡。
“读书,是从多个维度观察我们的生活,让你懂得如何爱它。”对李伟来说,休假,正是回归自己平凡生活的时刻,“驾着战机翱翔在天空,虽然景色很美,但内心是紧张的,精神压力比较大。”回到家,他更愿意在平静中,让自己的思绪在书卷文字里翱翔。
这样的休假方式不仅李伟一个人有,越来越多的官兵爱上了学习。“不学不行啦!”第75集团军某旅桥梁连排长刘斐溪特意带了一摞《兵器》杂志回家,“打仗是门复杂的学问,不多学点知识,早晚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