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城市一体化管理“密码”——多地探索“物业城市”模式侧记

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通过“物业城市”模式的落地实践,将多部门管理需求“整合归一”,由委托试点合作企业统筹管理,构建“多对一、一管多”的管理模式,对“三无小区”“三不管道路”等城市管理治理盲点和痛点进行物业管理全覆盖,实现城市管理全域治理。

同样,四川、江苏等地也探索“物业城市”模式,创新性引入市场化和社会化机制,将城市整体作为一个“大物业”,把物业服务小区的管理模式延伸到城市层面,通过“专业服务+智慧平台+行政力量”,对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资源、公共项目进行全流程“管理+服务+运营”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整合归一”释放管理动能

为推动城市空间管理与运营升级,四川省发布了物业服务标准第13分册:物业城市服务标准,从城市管理物业化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结合现有“物业城市”一体化实践经验,梳理市容巡查、园林绿化、环卫保洁、垃圾分类、城市资产经营、数字化能力建设等服务内容和工作流程,细化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质量控制规范,为政府、行业与企业提供标准化的参考指引。目前,该标准已在成都市高新区中和街道新川片区先行试点。

深圳市福田区“物业城市”基本内容包括物业管理全覆盖、公共安全管理和城市市容环境管理,还将探索扩展市政基础设施维护、基层社区服务和应急管理辅助服务。其中,梅林街道结合自身特点,推出了“1+5”物业城市改革五色梅林模式(坚守安全“红色”底线、建立物管“金色”准则、开启环境“青色”滤镜、构筑森林“绿色”屏障、搭建“蓝色”智慧平台);福保街道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量身定制“物业城市”管理服务;香蜜湖街道推出“全域治理物业韧性健康指数”。

“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

近日,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启动了古城区“物业城市”试点工程(一期),依托国有物业服务企业平台,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统筹整合各项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及载体资源,为区域内约1200个无物业服务住宅区域、共计2.7万户居民提供基础物业服务,为33.1万平方米区管绿地和无主绿地提供管养服务,推动古城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以西四亩田小区为例,作为典型的无物业管理小区,“物业城市”试点工程运行后,物业服务企业结合小区居民对于绿化、休闲、社交等方面的需求,通过修缮地面、增加停车位、添置休闲椅、翻新改造居民议事亭、增设消防登高处、加强日常巡逻等举措,实现小区物业服务“从无到有”、服务标准“从有到优”的转变。“有了物业服务以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小区的整体环境卫生更干净,保安人员来回巡逻,让我们安全感加倍,小区生活更舒适。”家住姑苏区西四亩田小区的王女士欣喜地说。

广东省珠海市横琴新区在城市空间管理、城市资源运营、公共辅助服务等方面对“物业城市”概念进行实体运作。比如,组建专业物业服务团队,进驻横琴新区9个自然村,成立村居服务中心,通过实践“物业城市+社区”服务模式,从村容村貌、设施维护、秩序维护、环境美化、社区活动等方面为村民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体验。同时,还成立了“微改造专项调研队伍”,对村居基础设施、功能配套、人居环境等现状进行摸排考察,规划了以“一村一品、一地一景、一角一韵”为目标的“微改造”方案,开展差异化的特色景观及空间功能改造升级。

“数字赋能”深化多元共治

数字赋能是促进社区治理和便民服务的有效途径。

点开横琴新区“物业城市”APP后台,小到一盏灯的修理、一棵树的养护、一个车位的使用,大到一次诉求的落实、一起纠纷的解决,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每一处,都能一目了然。

目前,横琴新区的“物业城市”APP已迈入4.0时代。据悉,1.0和2.0版本专注“市民治理城市”,把日常的发现问题、巡逻、教育、劝导等事务性工作交由社会力量介入处理,并开发智慧停车、便民服务、大法律中心、休闲旅游等13项功能。3.0版开始打造市场化运作的政务服务平台,系统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上报、咨询、服务、办事、督办“五个一键”功能,市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所需的服务,大多可在平台上一键咨询并办理。

如今,“物业城市”APP4.0版新功能已全部上线,深入应用AI(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工作流程引擎服务、数据分析服务,构建起“管理+办事+服务”三大功能板块。

以“物业城市”试点项目为契机,推进物业管理与社区治理融合发展,通过科技赋能,改变传统物业服务行业劳动密集型的模式。

THE END
1.起底婚恋交友平台三大套路:“女聊手”分成可达40%新闻频道加强平台监管,出台从业人员相关准则,加强违规举报处理等方式,都是切实解决用户信息“裸奔”、退费规则不明确、宣传承诺不兑现等行业顽疾的必要举措。现实中,从政务APP的婚恋交友服务悄然出圈,到开封“王婆说媒”引全民网上围观,显示出广大青年以及全社会对于公益婚恋服务、免费婚恋服务的由衷欢迎。 https://news.china.com/socialgd/10000169/20241205/47709013_2.html
2.婚恋相亲交友现成院内搭建APP开发——现成案例视频特别是在婚恋市场,传统的红娘介绍、相亲角等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婚恋相亲交友APP应运而生,它们提供了一个便捷、高效、隐私保护的平台,让单身男女能够更容易地相遇和交流。 一、市场需求分析 1. 社会背景:现代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许多年轻人缺乏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认识新的朋友或潜在的伴侣。 2.http://guangzhou.11467.com/info/35046029.htm
3.婚恋平台变现模式建议线上篇(婚恋平台6大套路)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婚恋平台成为许多人寻找爱情的首选。婚恋平台如何实现盈利,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婚恋平台的变现模式,并提出建议,帮助行业更加健康发展。 第一部分:探究婚恋平台的变现模式 1. 会员制度:通过设立会员等级和特权,吸引用户购买高级会员,获取更多服务和权益。 http://www.aichao521.com/hunl/8500.html
4.婚恋平台收费标准与婚恋平台抽佣比例的背后在这个信息化、互联网化的时代,婚恋平台成了许多人寻觅爱情的跳板。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年长者,都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找到心仪的伴侣。随着婚恋市场的日渐火爆,收费标准与抽佣比例等问题也成为了用户关注的焦点。婚恋平台的收费标准究竟是如何制定的?它们背后的抽佣比例又是否合理?这不仅关乎到平台的盈利模式,也直接影响到每http://www.wedating.cn/hunl/47390.html
5.婚恋活动策划方案6篇(全文)**婚恋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湖北最大的在线婚恋交友平台《**》,通过互联网、无线平台和线下活动为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单身人士提供严肃婚恋交友服务。 自创建以来,**致力于提供可靠、有效、以用户为中心的在线婚恋交友平台,帮助湖北单身人士寻找幸福,成为推动湖北婚恋交友行业发展的领先者。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q7e5ex66.html
6.新闻详情《四川观察》作为融合改革的实践者、市场开拓的先行者,对其运营架构、组织机制、经营模式的变革尝试实际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内容生态建构、自主平台建设、盈利模式创新等方面仍面临着一些发展问题。 首先,《四川观察》在内容生态重建方面需更加深入地分析和解决一系列问题:一是“流量至上”的互联网内容生产理念成为http://scsxys.com/Front/newDetails?nid=660&mid=6
7.珍爱网等婚恋平台投诉率暴增仅靠“一次性买卖”被指难获资本欢心模式病根难除 “资本嫌弃、行业同质化严重,正是当前婚恋网站面临的重大挑战,而这一切模式的根源,主要是婚恋平台一直回避的模式困境。”有业内观察人士对记者分析说,因婚恋被多家平台公司看作是一锤子买卖,一次性赚个盆满钵满的心态决定了行业的未来发展。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1904221102308022.html
8.金融科技的发展与监管研究(一)其中,13条红线和资金存管对P2P行业的影响最大,13条监管红线使得P2P平台回归信息中介;资金存管成为行业洗牌的最大杀手锏。13条监管红线下P2P债权转让、混合经营等多业务模式受阻。在这些禁令下未来P2P发展必将回归信息中介的角色。资金存管方面,目前与银行已完成资金存管系统对接的平台只有60家左右,并且8月银监会向各家https://www.jianshu.com/p/e82a8fe387be
9.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移动社交行业研究报告(附下载)婚恋交友产品有强匹配性质,匹配完成时,用户关系由陌生人转向熟人关系,并寻求熟人关系产品,导致婚恋交友产品用户流失。构建后续体验场景是婚恋交友产品留住用户的关键。 AI+5G技术构建新婚恋模式 通过AI 技术来建立用户画像,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搭建免费或付费场景满足用户需求,从而达到精细化运营,提高付费效率的同时,降低付https://www.iimedia.cn/c400/76205.html
10.万亿级的婚嫁产业,A股上市公司长什么样?科技探索财经频道面对这样一个市场,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商业模式设计最重要的核心点就是做标准化:包括了套餐的标准化,服务流程和内部管控的标准化。 最近十来年,特别是2015年之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过中国这样的红利,包括人口红利、流量红利和资本红利。这三大红利催生了中国独有的增长模式,以买为代表的粗放式经营模式,是中https://www.p5w.net/news/tech/201701/t20170102_1683294.htm
11.聚焦解决青年不想找找不到对象等问题江苏团组织:为单身青年团江苏省委还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以及动画、短视频、微电影等多种形式的婚恋文化产品,积极开展婚恋观念宣传教育,同时邀请模范夫妻、最美家庭等正面婚恋典型,广泛宣传婚恋交友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有效提升青年的社会融入和情感经营能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 通讯员 夏茹 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405/t20240522_152666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