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冒充婚托骗取婚介费、彩礼,到上演跨国网恋寻“真爱”,情感诈骗剧本这些年一直在快速更新。
之后,“小燕”便开启苦情模式,叙述被前夫喝酒殴打,一个女人带着孩子压力巨大。其间,“小燕”将自己描述成一个一边经营服装店,一边照顾孩子的独立女性。同时,“小燕”还会不失时机地“示弱”,例如讲述因为疫情关系,自己的线下生意受影响。双方熟悉之后,“小燕”会主动问早安,继而提出先处处看。在一番铺垫后,剧情就进展到“要是你来的话,还有个伴。到时你买菜,我亲自给你露一手”。再后来,“小燕”开始攻心:假装拍下两双价格很贵的情侣鞋,表示“过几天去见你时当面送给你”。同时开打“孩子牌”,提示“孩子也想有个爸爸……”
之后,“围猎”正式开始。骗子会以孩子喜欢吃什么、缺什么为理由,让男方买一点。正当男方满怀期待时,“小燕”也开始“筹划未来”:“如果两个人要在一起,需要考虑更现实的问题,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孩子也跟着受苦。现在,你也算是孩子的半个爸爸了……”不到半个月,“猎物”便从陌生人聊成“半个爸爸”“金主老公”。
家住南京江北新区的杨先生通过短视频平台认识了女网友“梦梦”。视频中的“梦梦”十分貌美,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我的生日愿望就是想找一个人,能跟我一起穿情侣装,戴情侣首饰。”认识仅10天,“梦梦”就向杨先生表示自己快要过生日了,提出双方一起购买手表作为定情信物,之后便把网购链接发了过来。因为不会操作网购平台,杨先生直接转账给“梦梦”购买了一只“大牌”手表。可是,当杨先生想要和“梦梦”见上一面时,却被“梦梦”以各种理由拒绝。
警方表示,“网络购物”成为情感诈骗的新手段。在“小燕”“梦梦”背后,藏着一个以交友为幌子实施诈骗的网诈集团。该诈骗集团开设虚假购物网店,大肆招揽“员工”冒充离异、丧偶女性。“员工”们在各种相亲交友软件中寻找男性对象,后以网恋、结婚、见面等理由骗取男性受害人信任。待时机成熟,便会发送网店商品代付链接。被恋爱冲昏头脑的受害人,往往都会心甘情愿上当。
“公检法来电”升级版:“老家来电”
这些年,一些老骗局也被骗子不断“翻新”。比如,“公检法来电”曾普遍利用人们惧怕犯错误、急于证明清白的心理实施犯罪。如今,为避免骗术失灵,骗子开始打“乡土情怀”“家乡情结”。
同样是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老家“有关部门”的来电,往往会让人更易放下警惕。警方表示,“公检法来电”骗术的“花样翻新”,从某个角度体现出骗子对心理、人性的研究、拿捏,越来越精细。
假借“疫情防控”,防不胜防
还有不法分子利用假的疫情“捐款”信息实施诈骗。在这种骗局中,不法分子往往会冒充慈善机构、医疗机构,假借“募集善款”之名,骗取好心人的钱财。中老年人因为辨识能力不强,往往容易上当。尤其是,一些不法分子甚至转发真实募捐信息,将收款账号篡改为自己收款账号,令人难以分辨。近日,广西河池市凤山县公安局就破获了以开展“养老服务”“养老帮扶”等为名,侵害5万余名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特大养老诈骗案。
除此外,“交2元可获疫情补助”“疫苗接种回访”等骗局,更是让中老年人防不胜防。
从“恭喜中奖”到“这里是缅甸北部”
上世纪末的诈骗,主要以街头诈骗为主,诈骗剧本大多以“钱掉了”“谁的金项链掉了”等为主。之后,一些台湾人开始采用“王八卡”(用别人的身份证办理的卡)的方式进行诈骗,给受害人发送中奖的短信,诱导受害者交纳各种“领奖前的费用”,直到榨干受害人的钱包。
在这之后,境外电诈和“杀猪盘”更是因产业化程度高、诈骗手段花样不断翻新,让很多人深受其害。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上,各种诈骗剧本更是被不法分子演绎得有声有色。比如,在互联网的很多角落,流传着去缅北务工致富的“传说”:“这里是缅甸北部,我生长的地方,欢迎来到我的世界,娇贵的小公主”“曾经我也是屌丝一枚,来到缅北后,混得风生水起”……
警方提醒,虽然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诈骗“剧本”不断更换,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账户”这个关键词——当对方提到银行账户里的钱时,立马就要警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