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再好的女人也该嫁人了。妹子,别再等了。”昨日下午3时许,春熙路南口。一名32岁的川大博士生手举“征婚牌”,在路口高调征女友。虽自知这种行为并不靠谱,但他坦言,自己只想进行一次尝试。
博士生杜先生的举止吸引了路人注意
春熙路上举牌
博士生街头觅爱情
据男子杜雨(化名)介绍,他目前是川大的一名在读博士生。就在去年,他与相恋一年多的女友分手。随后,家里一直催着他继续找女朋友,赶紧成家。对于自己而言,目前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没车没房,他希望有个女友能给他家的温暖。然而,自己平时大多忙于学习,圈子本身就比较小。由于自己本科毕业后曾经工作过5年又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年龄比在校的同年级同学偏大。在学校中,找对象比较困难。
网上征婚都试过
这是唯一的一次
杜雨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分手后为了找女友,自己曾经尝试过网上征婚,朋友和家人也给介绍过,但都没有成功。在此之前,他曾经看到媒体上有人街头征女友的新闻。当时,自己感觉很不靠谱,但是他希望自己也能够有一次这样的体验。在他看来,这种事情不会伤害别人,“再说,自己又不用付出什么,万一还有可能成了呢?何乐而不为啊?”他说。
老师同学说
这是他的自由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杜雨出示的一张借阅证上看到,他是川大的一名学生。随后,川大多名学生和老师均证实,他是川大生物医学物理专业博一的一名学生。
“他这是个人行为,和学校无关。这样的行为是他的自由,只要不犯法就可以。”川大物理学院管理研究生学籍的一位老师说。川大物理学院纳光子技术研究所光学专业讲师张志友介绍,杜雨就在自己的一个课题组里,他街头征女友的行为纯属个人自由,在没有影响到他人的情况下,采用各种方式追求幸福的行为都可以理解。
据室友王子宁介绍,杜雨平时性格开朗外向,善于与他人交流。对于杜雨此举,他感觉有些意外但可以理解。(成都商报)
大龄男女征婚花样多
电视相亲作秀成分多
互联网上夺眼球
新媒体后来者居上
成都20岁女孩微博征婚:酒席已订好就差新郎
台湾综艺红人hold住姐微博征婚条件苛刻,要求皇室血统
IT眼镜男征婚录像
民间达人怪诞方式
前不久,有微博网友爆出地铁男裹被征婚的照片,瞬间被网友转载。上海一号线的多名单身男士们裹着厚被子,脖子上挂着标语:“披喜被,神棍节,求老婆,双过“,引来地铁乘客的侧目,并被网友上传照片到微博,引发网民热议:男人们单怕了!
上海披被男神棍节前夕地铁征婚
高学历大龄青年为何择偶难
眼光要求高
工作成了第一位
当生存成为最大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便很自觉的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从而耽搁了寻偶的“黄金季节”。“随缘,遇到了就遇到了吧,没遇到合适的就算了。”单身汉们常常这么自我安慰。于是急着抱孙子的父母们尽情的施展出各种招数,茶余饭后的思想教育、频繁安排儿女相亲,希望尽快找到他们的“缘分”。可是单身汉们却对此不甚积极。某化妆品公司客户经理袁小姐对父母频繁安排的相亲就颇有微词:“我不是不想找,也不是不急,但是我一个人在外面打拼也很辛苦,压力也很大。有时候忙得连吃饭都忘了,哪里有精力去谈恋爱。我这么忙,又有哪个男子愿意与我谈啊。”但是袁小姐的父母却认为女儿择偶的态度不积极,甚至认为女儿“这么大的老姑娘还不嫁,该不会是心理变态吧?”
出现这种情况的未婚青年越来越多,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25岁到35岁的白领青年中,未婚者约占三分之一。这些白领,论收入,都不错,有相对的生活空间,却难以找到意中人。单身久了,他们也习惯了这样的自由日子,从而产生“独身主义”的想法。
个性内向不善交流
感情是建立在互相交流理解和信任上的,个性内向的人在相亲中以失败告终的占多数。他们性格内向,羞于向人吐露心迹,不但没了解对方,也没给对方了解自己的机会。几次相亲下来,岁数就跟着大了。如34岁的刘老师在一所中学教书,受领导师生好评,但他除了教学生,平时很少接触人,不知不觉跨入大龄青年的行列。
为了使大龄青年拓宽交友面,我市某网站曾经举办了“六人晚餐”等集体相亲的交友活动,吸引了许多青年报名参加,但事后发现能够进一步“谈婚论嫁”的为数不多。一个人的婚恋问题没解决或没解决好,会严重影响他的心情,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单位和社会有责任、有义务去为他们创造条件,排忧解难,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
除此之外,有过爱情创伤的青年往往是因对方变卦或其他原因,未能成功,内心受伤深,以致不愿或不敢轻易恋爱。也有的青年受“女不能比男强”的世俗观念影响,较难找到合适对象。
克服爱面子心理
如今的年轻人对“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已不再“感冒”。单身在他们看来已不再代表着不幸。“结婚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比单身的生活更幸福才结婚呀!”27岁的谢小姐说。她坚持婚姻不能凑合,如果遇不到自己满意的人,不如不结婚。大龄青年的落单现象,表明了现代人对婚姻的要求正在发生变化,说明过去不少大龄青年是为结婚而结婚,到年纪了,赶紧找个差不多的人凑合过日子算了。但是现代青年则更重视生活本身的质量,他们更愿意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肯定了这些青年的生活选择的同时,也要提醒大龄青年和准大龄青年们要有正确的择偶标准。标准过高势必使择偶范围大大缩小,常会错过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