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主义和主流社会对华裔历史的“阉割”给华裔群体造成的“集体心理创伤”,主要“症状”表现在利昂身上的自我身份意识的丧失。利昂15岁时以五千美金买得“契纸儿子”身份进入美国,取得美国公民身份。但因为使用了假身份,利昂的一生都建立在“谎言”之上。利昂的红色手提箱里装满各种文件和信件,对一个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后冒名顶替来美的契纸儿子来说,“纸张就是血液”〔10〕。利昂的假身份在隐喻层面上否定了华裔男性的整体存在意义,使华裔男性在美国社会中失去了自我身份意识。正因为这种难以言喻的自我丧失,利昂选择游离于社会和家庭之外,长期在海上漂泊,以此逃避集体创伤记忆的折磨。总之,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种族主义权力话语下,华人作为弱势族裔,在白人主导文化中承受着历史失语症,成为一个充满创伤记忆和断裂历史的民族。对于这个突然的历史断裂,莱拉姐妹这些华裔后代必须揭开被隐没在无意识的黑暗中的记忆,直面集体创伤历史,从而斩断苦难在家族中的传递,避免陷入已在重复的族裔苦难命运。
一、异质文化的内涵
所谓异质文化,是指不同种族在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社会经历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不同社会习性以及精神文明的状态,它是最能体现不同民族的表达方式、心理意图、个性魅力以及文化差异性的部分。在全球化背景的今天,不同种类的文化间的相互交流必然会不断地相互碰撞和产生冲突,而这种文化的异质性在当代华裔美国文学中尤显突出。
二、华裔美国文学的兴起
三、华裔美国文学的开篇之作———汤亭亭之《女勇士》
关键词:讲故事;文体;传统叙事;文化身份
汤婷婷无疑是自70年代后期以来华裔美国作家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位。她的《女勇士》、《中国佬》和《孙行者》荣获美国各类文学大奖,使其在美国作家中享有盛誉。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她通过运用多种文体、讲故事、中国传统叙事手法,将现代西方叙事策略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手法兼收并蓄,将寓言故事与通俗故事揉为一体,互为言说,自由转换,并在中美文化传统的大背景下使之象征化、寓言化,使得小说更具文化内涵和艺术张力。
一传统中国小说的叙述结构
虽然生长在美国,汤亭亭不可能摆脱从父母那里承继来的中国血统和中国文化传统。她对中国的了解和体验,建立在母亲给她讲的中国故事传说之上。此外,汤亭亭还曾读过英语版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中国神话故事、李白、杜甫诗选等。因此,在她的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汤亭亭在作品中也借用了传统中国小说的结构形式来描述华裔在美国的生活,抒写华人的英雄业绩,重建华裔历史,追寻美国华裔的身份和位置。
《中国佬》巧妙地戏仿中国小说的特殊结构模式,质疑和颠覆了貌似客观的官方历史的权威,从而实现了对华裔历史的重构。此书共有六个主体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小标题1,“中国来的父亲”;2,“檀香山的曾祖父”;3,“内华达山脉中的祖父”;4,“造就更多的美国人”;5,“美国父亲”;6“在越南的弟弟”。在这六个主体故事之间,还穿插了十二个轶闻插曲式的小故事。有的来自中西文学作品,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是新闻报道,有的是史实,也有作者自撰的故事。她有意将典故、历史、轶事、新闻等传说故事与主体部分的现实故事并置在一起,书写出来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代又一代华裔移民的事迹。她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叙事结构,把情节不相联系的几个故事排列在一起,在叙述中颠覆华裔男性在美国主流社会的负面形象,重塑美国华裔历史,重拾美国华裔破
[论文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文学性;族裔性
一、美国华裔文学创作与批评之间
一、造成华裔文学回译特殊性的原因
二、华裔美国文学回译的特殊性
三、结论
俗话说“新年头、旧年尾”,意思是说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就是“除夕”与“春节”,所以过年时言行要特别谨慎,中国人希望一年的开始能够事事顺利,有个好预兆。
广东和福建是纽约华埠新老移民的两大故乡。虽然在美国人眼中,他们都是黄皮肤的一家人,但是文化习俗的差异,仍然在社区里演绎着戏剧性的冲突。特别是婚嫁习俗的不同,令喜庆业者不得不诚惶诚恐、小心翼翼。
华埠知音婚纱影城董事长林学文指出,在为粤籍和闽籍新人筹备婚礼的过程中,光是婚姻菜谱就差异明显。例如,粤籍家庭一定会点一道炸子鸡,但是闽籍家庭基本上就不会点任何与鸡肉有关的菜肴,而是选择鸭肉或鸽肉。
林学文解释说,炸子鸡虽然在广东家庭中有“当红”、“暴富”的意味,但在福州人眼中,意境再深远,也难抵味蕾的麻木。福州新移民普遍从事外卖中餐馆业,鸡肉是最主要的原料,成天与炸鸡翅、炸鸡腿、芥兰鸡打交道,往往闻到鸡肉的味道就想呕吐。鸡肉做得再美味,也提不起福州人的胃口,只好敬而远之。
广东人虽然在婚宴中会点一道鸡肉菜肴,但不会点白切鸡。华埠喜万年大酒楼董事长苏焕光表示,结婚是红喜事,白切鸡的肉是白色的,没有一丝血色,许多广东人觉得不够吉利,因此愿意点炸子鸡等象征富贵发达的菜肴,为新人添个好彩头。
华埠喜来登娱乐演出公司董事长林瑞清说,华人家庭最常见的海味螃蟹,福州人和广东人在婚宴上的解读也大为不同。在福州人眼中,螃蟹是一种可口的海鲜,在婚宴上必不可少。然而在许多广东人眼中,却是避之唯恐不及,因为“蟹”字发“嗨”字音,听起来像是叹气的声音。
族裔追寻不同于以往的种族身份时期,族裔追寻期是华裔美国人的族裔身份已经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同,而华裔的文化身份却未曾建立。美国华裔作家通过描写华裔美国人追寻族裔内外的身份,来凸显身份建构的矛盾性和模糊性,试图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瓦解以往的文化身份,实现身份的自我转型和再转型,突破中国性和美国性的二元对立模式而建构一种新型文化身份。这种追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梦的追寻、双重身份的困惑和优越及身份建构之矛盾、身份追寻的新建构。
一、实现美国梦中的文化身份建构
二、双重身份和族裔身份建构之矛盾
三、身份新追寻中的新建构
论文关键词:华裔英语文学;后殖民性;后殖民文学批评方法;再现;中国性
1.0后殖民理论与华裔英语文学研究
摘要:电影《千年敬祈》通过美国华人家庭中父女之间的对话交流及日常生活细节,以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父亲与受美国主流文化和中国文化双重影响的女儿之间的关系为线索,讲述了受到中美文化影响的平民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反映出当代美国社会华人家庭关系主题,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孤独、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等,以及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沟通问题,提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关键词:《千年敬祈》,家庭关系,文化差异,沟通
一、“疏离”的父女关系
二、传统的婚恋观
一、中国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塑造
周宁指出,“中国形象”是流行于社会的一整套关于“中国”的“表现”或“表述”系统,其中同时包含知识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内容,具有话语的知识与权力两方面的功能。从知识与想象方面看,中国形象包含着三层意义:一是西方对现实中国在一定程度上的认知与想象,二是西方对中西关系的自我体认、焦虑与期望,三是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隐喻性表达。[11](P7)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等在第一代华裔脑海中根深蒂固。对于第二代华裔,胡勇指出“……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只能在父辈的故事中和文字记载里塑造。他们对中国的体认既是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还包含着更多的理性反思,他们所能体认的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她们笔下的文化中国形象,其所包含的儒家价值伦理与外延的社会交往礼仪和风俗习惯,散发着浓重的苦涩味。”[12](P20)诸如黄玉雪、汤婷婷、谭恩美等美国华裔作家都属于第二代华裔,她们从小就对父母所固守的中国传统文化耳濡目染,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想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翻译到美国主流社会,塑造出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