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课程,不少高校还以讲座等各类形式开展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如2021年爆火的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的讲座。讲座现场,阶梯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连台阶、过道上都是人,甚至教室的窗台上、窗外都“挂”着学生。
教恋爱更教学生学会爱人
本学期每周三的《爱情心理学》是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肖梦最期待的课程,“余老师十分风趣幽默,讲的很多知识十分受用,让我对于爱情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和理解。”2015年起,华中师范大学余海军老师开始教授《爱情心理学》。“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个体在18岁到24岁的发展阶段,最首要的任务是克服孤独感,获得亲密感,形成爱的品质。而我们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多处在这个阶段中,这门课就是要指导学生懂爱、敢爱、会爱。”余海军说。
江汉大学李晓夏老师的《爱情中的心理学》的课堂上也注重教学生爱人。课堂内容包括认识爱情,如何选择伴侣、情侣如何相处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分手等。“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谈恋爱,学会爱自己、爱他人,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李晓夏说。
10月17日,湖北经济学院第一教学楼,法学院社会学教师严念慈正在给学生们上《爱情、婚姻与家庭》课程。“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爱情婚姻家庭生活、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如何对待失恋等问题大多都是一知半解或是困惑不解。”严老师说,“恋爱是做母亲和父亲的前奏,是一种巨大的责任,我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责任,拥有幸福的能力,成长为更好的生命。”
学生追捧恋爱课却“怕”谈恋爱
恋爱课深受学生喜爱,2020年10月,《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在高校恋爱课“门庭若市”,教室里座无虚席,楼道上挤满人。
武汉理工大学的《爱情心理学》课程,每学期超过2000人选课,很多学生从大一选到大四,不少同学从第一堂课蹭到最后一堂课。在中国大学慕课上,《爱情心理学》选课人数累计超过70万人。在湖北经济学院的《爱情、婚姻与家庭》上课前,学生们早早来到教室,围在严念慈老师身边交流着各类问题。
“与20年前大学生相比,现在00后大学生的婚恋态度及其选择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湖北经济学院严念慈老师说,从她十几年来的从教生涯观察,现在的学生恋爱动机多元化,同时有不少学生对恋爱“不感冒”也“焦虑”。
武汉理工大学张晓文老师也表示,现在很多学生们对于恋爱可分为不谈恋爱、怕谈恋爱、爱情速食、不愿付出等几个方向,总的来说对待恋爱是较为消极。“这个时代,学生们可选择的休闲方式有很多,互联网世界也很精彩,线上社交很多,因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愿意去谈恋爱。”张晓文说。
专家称恋爱课补了情感教育短板
但有一些人认为,大学生的主要角色还是学生,不应该鼓励和提倡恋爱。因此,质疑对大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就是鼓励学生恋爱,让学生沉迷享乐,而忽视、荒废学业。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认为,大学开设恋爱课,涉及的内容包括如何处理异性交往关系,大学生恋爱观、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大学生性道德与自我保护等多方面内容,这其实对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大学生恋爱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环,也涉及到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熊丙奇认为,要让大学的恋爱课满足大学生的“刚需”,需要全社会转变对大学生恋爱的认识,高校则要从重视人才培养出发,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上好大学生恋爱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