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风趣诙谐谈“蒋风”诗曰:麾下将如云,运筹帏幄精。胸怀决胜策,谁敢动刀兵。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率领大军进犯延安,派出数十架飞机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那天下午,正在指挥作战的毛泽东同志所在的窑洞门前不远处,忽然有一颗重磅炸弹爆炸,一阵山摇地动之后,只见一片硝烟弥漫。警卫参谋贺清华心急如焚推门而进,但见毛泽东从容自若,右手拿着的那支笔正在大地图上移动着,与身旁的彭德怀同志讨论着军情。——36——
贺清华的推门而进惊动了毛泽东,但他的注意力还在那张地图上。他看着地图问:“客人走了吗?”贺清华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他愣了:哪有客人呀?于是反问:“谁?谁来了?”“飞机呀。”毛泽东微笑着说,“真是讨厌,喧宾夺主。”大家听毛泽东这么一说,顿时都笑开了。卫士拿着散落在门前的一块炸弹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接过来掂量一下,又风趣地说:“嗯,发财发财,能打两把菜刀呢。”在3月16日中午,毛泽东还是在那个窑洞里,与周恩来、彭德怀研究军事行动计划。敌机又来轰炸,两颗重磅炸弹刚好又扔在窑洞门前不远处爆炸。这回爆炸力更厉害,窑洞的门窗玻璃都被震成了碎片,强大的气浪卷入窑洞,顿时窑洞内漆黑一片,待烟雾逐渐散去,窑内人的面目才依稀可辨。毛泽东用手轻拂了一下身上的灰尘。对着周恩来、彭德怀笑着说:“蒋介石的风不行,连我一个人也吹不动。等到我们的风起来就不同了,要将他们连根拔掉。”周恩来和彭德怀被毛泽东这一番风趣的谈话,逗得朗朗大笑起来。(沙圆《毛主席的魅力幽默》)
(二三)毛泽东周恩来的名片诗曰:名片经年已发黄,将军大使怎能忘。外交另起新“炉灶”,连接五洲四大洋。
长11.9厘米、宽6.3厘米,竖版仿宋繁体铅印“毛泽东”三个字——53——
狭长名片右侧写“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中间印“周恩来”
(三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峰涛涌起逼天低,千里淮河人上堤。大水无情掀浊浪,行洪区内语凄凄。
(三二)新中国甲字第一号持枪证诗曰:文房四宝打天下,征战一生懒带枪。莫道“书生无一用”,“天翻地覆慨而慷。”1950年12月1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持枪证——中华人民共和国甲字第001号持枪证问世,部别:中央人民政府;职别:主席;姓名:毛泽东。可这张甲字第一号持枪证的枪证、枪号、子弹三栏都是空白,共和国最有持枪资格的人,根本就没有领过应该属于他的那支枪。而他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曾统率和指挥过千军万马,但他一生很少摸过枪更谈不上佩过枪。在井冈山时,林彪缴获过一支很漂亮的手枪,他要送给毛泽东,毛泽东说:“当我要用上枪的时候,红军就完蛋了。”——94——(《长沙晚报》2010年03月29日)
——146——
——155——
(五六)“娃娃不要上去,站得越高,跌得越重”诗曰:庄稼地里长新闻,水稻上头能站人。虽是吹牛无纳税,娃娃跌坏责难分。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到天津新立村参观稻田。有关领导汇报说亩产10万斤。毛泽东摇头撇嘴,表示不相信。他说:“不可能的事。”他指着一位领导同志说:“你没种过地。这不是放卫星,这是放大炮。”“新立村的同志们用电灯为水稻照明,用鼓风机朝水稻里吹风,说可以亩产10万斤。”毛泽东仍摇头,说:“吹牛,靠不住。我是种过地的。亩产10万斤?堆也堆不起来么!”有些人为了证明亩产10万斤,让小孩子往水稻上站。毛泽东摇头说:“娃娃,不要上去。站得越高,跌得越重哩。”(《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五八)幽默调侃赫鲁晓夫诗曰:才疏曾未习农桑,孤陋不知有夜郎。难得今朝夸海口,大槐王国是天堂。莫斯科会议期间,毛泽东表示“文件可以照顾你们‘二十大’的观点”。原本焦虑的赫鲁晓夫得知此事后精神陡涨,在与毛泽东进餐时愉快得忘乎所以,像一个不成熟的孩子一样滔滔不绝:“毛泽东同志,你大概看过有关苏德战争的影片吧?我告诉你,那都是假的。斯大林根本不会指挥打仗,他的那些干涉只是使我军遭到一次次重大损失……”毛泽东似乎根本没有听他说什么,只是说:“我愿意和你们真正有学问的名流交谈。”赫鲁晓夫没有听出弦外之音,继续述说着卫国战争时期自己——161——对西南战线的“正确”意见,贬斥斯大林的粗暴、蛮横,他越讲越激动。毛泽东呼呼有声地喝汤,似乎不愿听他的喋喋不休。赫鲁晓夫眉飞色舞地像个演员。毛泽东擦了一下嘴,幽默地调侃:“赫鲁晓夫同志,我的饭已经吃完了,你的西南战线还没有打完哩。”赫鲁晓夫终于体味出毛泽东的意思,于是就不再言语了。(沙园《毛主席的魅力幽默》)
——169——毛泽东和蒙哥马利元帅的交往,毫无疑问依然是毛泽东一贯的风格,挥洒自如,正如他在水中游泳一样,“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而那位英国元帅,的确用心观察,细心品味这位中国的人民领袖。我们可以想象,当他们一个在水里游着,一个在船上看着,身处不同的世界,但是彼此在互相进行着心灵的沟通,心有灵犀一点通。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是举世公认的一代名将,这位英国元帅曾发自内心地告诉世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战略家是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两千年来战略战术的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毛泽东极少亲临前线,只呆在延安的窑洞内和西柏坡的平房里,用一封又一封电报指挥千里之外的部队作战,总是每战必克。韩战发生以后,他也是这样呆在中南海指挥着异国他乡的战争。我发现,每当那位不太听话的彭德怀遵照他的电令去排兵布阵、去穿插包围,盟军必吃大亏;每当彭德怀将他的电令扔在一旁,照自己的意图干,盟军最后就笑逐颜开。”“毛泽东麾下名将如云,天才云集,我奉劝自由世界千万不要跟他们打仗。”(李克勤博客)
(六七)毛泽东与胡志明论贪官诗曰:两位高人侃大山,语言犀利论贪官。古今中外皆如此,哪个衙门不爱钱。有一次和胡志明谈官,顽固认为“无官不贪,只有多少之别”胡志明说:“我的父亲当了知县,他没有贪。”毛泽东说:“不见得,那时你还小,他贪你不知道。”胡志明解释说:“当了几个月,他就被撤职了。”毛泽东肯定说:“那是他来不及贪。”毛泽东对贪官的看法,很值得今天借鉴。由此也可看出,毛泽东为什么对党的干部要求一直那麽严。(网友宇太《毛泽东与胡志明论贪官》)
(七一)“一盏灯”与一个火柴盒诗曰:玉阙琼楼夜景华,姑苏台内馆娇娃。古今多少兴亡事,成由勤俭败由奢。吴连登,江苏盐城人,1942年生,种过田,务过工,当过服务员。1961年,在颐年堂第一次见到毛泽东。由于紧张,他端的茶竟洒掉了一半,但这却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1964年,二十二岁的吴连登,被毛泽东要去管生活和家务。吴连登把这看成是自己的使命,尽心尽力地做。主席家里的人,都喜欢这个年龄不大的“小管家”。因为吴连登的“登”和电灯的“灯”是谐音,毛主席幽默的说他“是自己身边一盏不灭的灯”。虽然吴连登的年龄比毛主席的女儿还小,但按照毛主席立下的“家规”,她们还要称呼吴连登为“叔叔”。毛泽东平时节约到什么程度呢?当年的火柴是2分钱一盒,有一天,吴连登打扫卫生的时候,把火柴盒扔掉了。扔掉以后,主席发现了,说,你们能不能给我想点办法,把这个用起来。后来我们马上想到,从北京火柴厂买火柴头再装进去。老人家说了,不要小看这个,我们大家要提倡这种精神,这种美德是中华民族——205——的美德,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美德。即使生活好了,也不能忘,在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勤俭简朴的基本方针。(吴连登)
(张树德《毛泽东与重大决策纪实》)
(八三)“臭老九”的由来诗曰:英雄时代颂英雄,“老九”原型杨子荣。莫道戏言一句话,神州大地沐春风。1972年周总理代表国务院给党中央、毛主席写了一个报告,——263——建议给1966年—1970年五届大学毕业生(简称“老五届”)和中专毕业生转正定工资级别。大学本科毕业转正后按当时国家干部行政系列工资标准定为22级干部,全国各地平均每人每月能增加10多元钱。在当时物价稳定、人民币价值稳定的情况下,每人每月增加10多元钱,也是不差的。毛主席接到周总理的报告后,很快作了批示。毛主席在批示中说:“人家都说老九臭,我说老九不能走。该给他们转正了,不能再为难这些穷秀才了。”“老九”本是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一句台词,“老九”指的是杨子荣,毛主席在这把知识分子比作了杨子荣。(王良生《我所经历的“臭老九”》)
(九五)香港回归诗曰:白手起家才自豪,子承父业有何骄。若无高处源头水,哪有香江今日潮。香港回归祖国已10年了,香港主权的回归是毛主席领导中国——304——人民所进行的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必然结果,即使在香港回归的议程上,毛主席所起的决定作用也是他人所不可替代。1974年8l岁高龄的毛主席在长沙会见英国前保守党政府首相希思的场面时,画外音是希恩的回忆,他说:“……毛主席又对我说,‘我们只剩下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1997年我们要收回香港了”,希思当即代表英国保证说:“1997年香港会有一个平稳的交接”。毛主席说:“我也是这样想的,不过到那时,我们(他指了一下周恩来)就不在了”,接着又指了一下70岁的邓小平说,“具体事情由他们年青人去办啦’。二天后,根据毛的指示,周、邓又同希思进行了具体的会谈”。1974年,希思访问中国,毛泽东说:‘97年到香港看回归啊’,周恩来说:‘我们都要来!’事实上,希思成为唯一亲眼看到的人”。(《央视国际》2004-8-16)
(九九)毛泽东生前写下的最后一封信和最后一句话诗曰:博览群书喜唱酬,曾骑马背咏春秋。终身不改书为伴,生命不停学未休。1976年毛泽东生命的最后一年留下了很多。这一年,毛泽东的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吃药吃饭都需要靠人喂,每天只能吃一二两饭,行走更是困难。这种状况,人们一般都不知道。除了少量的外事活动,毛泽东这时能够做的工作仍是批阅一些文件、看书——323——和听读报纸。晚年生活的疲惫、郁闷和孤寂,并没有停止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爱好和思维。这年2月初春,毛泽东写信给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答复他上一年8月3日的来信:“我同意你对韩愈的意见,一分为二为宜。李义山无题诗现在难下断语,暂时存疑可也。奉复久羁,深以为歉。诗词两首,拜读欣然,不胜感谢。”这成为他致友人的最后一封信。这年6月下旬,毛泽东同华国锋谈话时,写下“国内问题要注意”几个字。这是他生前所写的最后一句话。“国内问题”指的是什么呢?他没有具体说明。(《毛泽东读书集成》)
2010年9月9日于澳洲新南威尔士州纽卡斯尔市——324——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