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刊发4个涉老年人诈骗典型案例,聚焦常见诈骗类型,邀请法官、检察官以案说法,揭露诈骗伎俩和手段,进行风险提示、提供防骗指南,以增强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年人的防骗意识和能力。
——编者
诱导“投资养老”——
勿信“高回报、低风险”
此外,蔡某明知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仍与王某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骗取王某履约保证金共计350万元。
【说法】湖南省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检察官陈华英介绍,近年来,有不法分子以“投资养老”“以房养老”等名义、以“高回报、低风险”为诱饵,进行虚假宣传,骗取百姓养老钱,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本案被骗的投资人达1442人,绝大多数是老年人。
推销“老年产品”——
“专家”售药设下连环计
【说法】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王栋介绍,本案属于以销售“保健品”“药品”等“老年产品”为名的诈骗类型。在这类诈骗案件中,不法分子往往采取冒充专家、开展虚假诊疗等方式,欺骗、诱导老年人群体,实施诈骗。本案中,不法分子夸大药品功效、进行虚假宣传,甚至设下“连环计”,让受害者越陷越深。
以婚恋为名骗取钱财——
当心“黄昏恋”为骗局
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黄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1万元。
【说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副庭长纪娜介绍,隐瞒婚姻关系,虚构用钱事由,假借婚恋交友之名骗取老年人钱财,是当前诈骗老年人钱财的一种常见套路。
在此类婚恋交友诈骗中,一边是受害人对恋爱存有美好期待,逐渐放松警惕;一边是施骗者以金钱为目标,精心设置陷阱。法院从近年审理的案例中分析得出,婚恋交友骗局常用的套路主要表现为:一是虚构身份,隐瞒婚情,假冒单身,甚至改名换姓,企图随时脱身;二是短暂交往,借口索财,假意许诺,借机骗财。行骗一方还会借助承诺结婚等手段,加速实现索要钱财的目的。
鼓吹“收藏品”升值——
“公司”原来是诈骗团伙
【案情】许某桥注册成立公司,招募员工组成诈骗犯罪团伙。这些人把廉价批发来的工艺品、字画包装成“收藏品”,引诱缺乏收藏知识的老年人购买。他们谎称“收藏品”有很大升值空间,为了打消老年人的顾虑,他们还对老年人说收藏品升值后可以代为拍卖或者销售,甚至可以兜底回购。
为取得老年人信任,许某桥等人伪造了很多“证明”。比如虚假的“收藏品”拍卖、销售记录等,甚至编造购买部分“收藏品”还能享受财政补贴。
截至案发,该诈骗集团共从160余名老年人处骗得2071万余元。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许某桥有期徒刑十四年,其余主犯和从犯等16人也被判刑。
【说法】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法官吴文亮介绍,近年来,针对收藏品爱好者的诈骗伎俩翻新多样,而老年人群体由于获取信息渠道相对较少,风险防范意识不足,极易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
不法分子专门收集老年人的联系方式,设计针对老年人的营销话术,利用老年人希望通过售卖收藏品获得利润的心理和防诈意识薄弱的特点,以帮助老年人获取高额利润为诱饵,骗取老年人的信任。不法分子还会以“收藏品公司”包装自己,为“公司”租赁繁华地段的办公场所,并且有较为齐全的人员架构和设施配备等,营造“公司”正常经营的假象,以骗取信任。
吴文亮提示,广大收藏品爱好者尤其是老年人投资收藏品时,一定要认真核实资质,不能简单以公司环境、规模等表面现象判断其是否正规。要提高对诈骗犯罪的警觉,对涉及钱财的陌生来电应提高警惕,不要轻信不法分子的宣传或推荐,一定要通过正规拍卖机构进行交易。同时增强防范意识和证据意识,发现违法犯罪苗头及时报警,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