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珊迪编辑|江勇凡是流行的东西,都有跟风模仿者。
说不清这是第几个见证仙魔大战的暑期档了。
上周,由杨超越、丁禹兮主演的古装剧《七时吉祥》播出,开篇就是熟悉故事框架——天界与魔族混战,男主为战神,女主为魔族转世,二人需历情劫才能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熟悉的计时单位:三万年;熟悉的故事情节:男女主角多生多世相爱……
其实《七时吉祥》原本并不是这样略显俗套的故事。
这部剧改编自九鹭非香小说《一时冲动,七世不祥》,原故事中,男女主都未有如此显赫的身份背景,均是平平无奇的小仙,因打乱了姻缘阁的红线被罚下天界去历经七世轮回。
原是单元风格突出的喜剧故事,叠加上战神、魔女等身份,拯救苍生大义等责任,就不免要与其他仙侠剧撞型了,连带七世轮回情缘也如“三生三世”一般不新鲜了。换句话说,《七时吉祥》在改编过程中给自己套上了仙侠剧最经典的皮肤。
《重紫》剧照
《七时吉祥》刚开播,后续的创新点还可以继续观察。但要说到内容创作的跟风现象,不论是内容设定到剧外包装,处处皆有。
虽然说流行文化的一大特质就是跟风,但在这个观众不缺剧集看的当下,重复率过高就会令观众感官疲劳,讨巧利用大爆剧套路的剧集很大程度上要变成平庸剧,再加上制作周期带来的滞后性,一大批泯然市场的案例愈来愈多。
当然,不是说讨厌套路本身,而是害怕打开一部剧只有套路没惊喜,一眼就能望到头儿。
1
类型有公式先从拥趸众多、爆剧概率较高、套路重复率也相当高的仙侠剧说起。
前边提到《七时吉祥》的很多设定,也是大部分套路仙侠剧逃不开的窠臼。
这种套路仙侠剧的标准模式是,主角为战神、上仙、魔王等身居高位者,或武力值高强,或天赋异禀,生来就肩负着拯救苍生/国家/种族的使命。不巧的是,他(她)们总是缺爱,直到与命定之人完成虐恋后,才能完成对主题主旨的表达(如果可以,这份爱还可以在多生多世中反复推演)。不论是爱情还是终极行为目的,都是提前设定好的,按照“相爱相杀——历经磨难——重归于好——消灭反派拯救苍生”的步骤完成即可。
光是今年,就有多部在此框架内创作的仙侠剧出现了,《星落凝成糖》《长月烬明》《花戎》《雪鹰领主》《尘缘》等,部部都在左手恋爱、右手拯救三界苍生。看得苍(guan)生(zhong)都累了,因为苍生也是他们play的一环。
不光如此,套路仙侠剧主角们成长还要正确有爽感,行事高风亮节,高光台词铿锵有力。
但用错劲儿难免会割裂、又当又立。最经典的案例当属《长月烬明》的男主角澹台烬,他既要发疯、邪魅、有仇必报,又要正直、会评理、风光霁月,就导致人物出现了很多矛盾的地方,引发了很大争议。
仙侠剧套路如今能被多么容易识破,就能看得出来以前有多受宠。仙与魔、生与死、几代人的恩怨情仇之间确实能拉开许多张力,但借用套路炮制出来的作品,好像常常除了堆砌恋爱与大义,很难有生动充沛的感情线和成长线。
说完仙侠剧,接下来说说现代剧。
现代剧擅用的套路是惹观众生气、请观众评理。
这招儿说不上多高明,起码是有现实基础且能吸引观众眼球的。
比如,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十有八九会被男友PUA;进入职场的小白会面临被上司性骚扰、辱骂等各种难题,甚至还要被原生家庭追着要生活费;结了婚的十有八九会遇到婆媳问题,80%的老公会在中间和稀泥,剩下的20%可能在出轨……
性别歧视、履历歧视、工作歧视、原生家庭、婆媳关系、贫富差距……总有一款话题能气到你。
犹记得《欢乐颂》的樊胜美与《安家》的房似锦激起过观众对“伏弟魔”声势浩大的讨论,但光拱火不给解决方案还是不行,虽然剧中是圆满结局了,但剧外还是有观众不满意。
于是就有了连贯的第二招儿,要通过爽情节让观众解气。
《欢乐颂3》里又出现了原生家庭讨要生活费的情节,新人物朱喆先是装穷又直截了当地告诉弟弟妹妹,以后不会再供养他(她)们。
诸如此类的还有秒速识别绿茶、手撕渣男、暴打第三者、强势复仇等情节。
于是现在的女性话题剧有渐渐形成“结婚——觉醒——离婚——找到真爱/独美”模板的趋势。
直接、强烈地调动、刺激观众的情绪,可以被称为“情绪剧”,也可以叫作“狗血剧”。
都市剧中,还有一类是套路集中利用的重灾区——甜宠剧。
众所周知,甜宠剧以提供糖分为主要任务,以“宜亲嘴忌逻辑”为行动纲领,以丰富男女主角相遇姿势、相处模式为战略要求。
套路甜宠剧的内容大差不差,无非是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只不过如今“开创”的奇葩噱头愈发多了,穿越时空、性别互换、魂穿等等。
《一不小心捡到爱》是快递少女在路边捡到遭遇事故的霸道总裁;《满月之下请相爱》是女子穿越到十年后遇到男主;《反转人生》是遭到校园霸凌的少女与富二代校霸男主性别互换;《喵,请许愿》的女主是喵星人,因为与男主相爱决定变成人类……
这些形式创新有新鲜劲儿,但保鲜期不长,当叙事回归爱情母题,大概率又要启用“慢镜头+转圈+柔光滤镜+BGM”的方式渲染氛围感,进入“撒糖——误会——重归于好再撒糖”的规整模式中。
2
流水线上的产品套路化制作的剧集,就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不会出大错,但也没有特别能区别同类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套路剧的雷同是由内而外的,内容之外,还有着千篇一律的造型,固定句式的剧名,以及连连看的海报。
造型千篇一律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套路古装剧中。比如,大多仙侠剧会因追求“仙”的效果,选用半披发+素色纱裙+较为现代的妆容,男主角可能还要加上龙须刘海。
所以每每有古装剧播出,就有网友真诚发问:“现在古装剧里面给女演员挽发髻让男演员不留龙须刘海是会犯天条吗?”
剧名方面,各类型剧都演化出了固定句式。
古装剧类别中,历史剧常有“大”格局——《大秦帝国》《大汉天子》《大明宫词》《大秦赋》等,待拍的《大汉赋》和《大唐赋》也属于这一梯队。
此前大女主剧必书写“传”——《甄嬛传》《楚乔传》《如懿传》等,突出主角之间的爱情,则要“行”——《长歌行》《骊歌行》《月歌行》《青簪行》《皓衣行》……
现代剧常在固定句式中替换关键词,像是在做一种很新的完形填空。
最常用的是“亲爱的”和“喜欢”——《亲爱的热爱的》《亲爱的公主病》《亲爱的翻译官》《亲爱的自己》《亲爱的生命》《听说你喜欢我》《你,喜欢我》《你给我的喜欢》《我只喜欢你》《偏偏喜欢你》……
如果想要在剧中突出某一行业或职业又不在片名中直接露出,常会选择用“你是我的”或是“我”“你”来表达关联度——《你是我的荣耀》《你是我的城池营垒》《许你万家灯火》《我的人间烟火》……
当然不是所有的剧名都会直给,一些借用古诗词的剧名,就让人既识别不出关键信息,也看不清剧集类型——《寂寞空庭春欲晚》《玉面桃花总相逢》《海棠经雨胭脂透》《恨君不似江楼月》《人间至味是清欢》《人生若如初见》……
比起剧名,剧集海报的查重率要高出好几倍。
讲述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剧集的海报,通常会使用对视、拥抱、接吻、各站一方等方式。
不光男女主的所占比例要差不多,色调、常用颜色也都相近。
群像剧更像“集人头”,要将所有角色按照番位排列在一张长图中。
曾有剧宣在接受搜狐娱乐的采访时透露,海报越来越趋同,有营销功能的原因,也有大数据的驱使。因为视频网站上的海报会根据用户的点击随时更换,“数据会告诉你什么颜色、哪种构图的海报更受欢迎”。但不论是怎样的海报,都是海报公司根据剧本进行发散创作的。
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套路剧决定了套路海报的生产,因为内容大差不差,所以由此发散的创意也半斤八两。
此外还有剧集的滤镜越来越趋同,以前喜欢饱和度高,现在喜欢饱和度低。武侠剧绿,悬疑剧暗,甜宠剧大开柔光……
不知道如今观众对套路剧的厌烦,会不会倒逼一些处于舒适区的创作者。
最近费翔因电影《封神》第一部重新火了起来,他早年对职业发展的清晰认知被扒了出来。
他讲,艺人与观众的关系像谈恋爱,开始会觉得很新鲜、有兴趣,但艺人的那套东西都被观众看过、没再有新的东西可以提供时,观众就会烦。
放在套路剧中同样适用。
3
还能跟风多久跟风是个长久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了。
今年6月的上海电视节上,《庆余年》导演孙皓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其实现在影视行业跟风现象蛮严重的,《庆余年》播出后,每年我会看100多部剧本,很明显能感觉到一部戏火了、现象级了,立马一大堆剧本递上来,好多题材都这样,基本没有太大突破。”
不仅如此,跟风还在影响着创作。编剧王三毛曾表示,“咱们都有这种观察,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是专业影视公司做出来的,因为他们能坚定地站在编剧背后,让编剧把最想表达的呈现出来。制作方如果跟风、雷同、求快,有这种投机心理,是对编剧创作的打击。”
而跟风模仿多是为了保险。
对于跟风现象,许多行业内人士都曾表示过理解,毕竟跟随市场流行趋势走会安全一些。创新需要冒险成本,拍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内容至少可以为资金所负责。
不过从近两年开始,多家视听平台、制作公司,行业内人士都在公开活动上反思,并反复提及创新、不跟风的重要性。
过去5年内没解决的问题不知道要在未来5年如何落地执行,毕竟想要反跟风、反套路,做成真正的电视艺术品,需要的是影视生产全链条各环节都进行变革。
不过,目前观众对剧集内容的审美要求与口碑反馈,似乎已经决定了大部分套路剧、平庸剧的去路——那就是运送到短视频平台,“碎尸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