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为99对新人办理了结婚登记。
从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获悉,2022年我市登记结婚6922对(包括补办结婚登记),新婚比2021年少711对;2022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29岁、女性26.9岁,相比2021年均推迟了0.3岁;2022年办理离婚登记859对,比2021年少60对,总体呈现“一大二少一多”的特点。
结婚的人少了
据往年数据统计,2013年,我市登记结婚6524对,2018年5401对。从历时十年的结婚登记量分年度趋势看,我市的结婚登记量呈下降趋势。
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何莉莉分析,结婚登记数量逐年下降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加重,年轻人减少,适合结婚的年龄段人口整体减少,还有就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年轻一代的婚姻观念已经发生改变。
“当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养育成本高,婚育推迟现象突出。”何莉莉说。
结婚晚了
从数据可以看出,现有的家庭婚姻现状除了“结婚少了”,还呈现出“结婚晚了”的趋势。
截至目前,今年我市男性平均初婚年龄29.2岁、女性27岁,较2021年分别推迟了0.5岁、0.4岁,初婚年龄逐年增大。
“30多岁了还没结婚”在年轻人中已经见怪不怪。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女性的教育水平和经济独立程度的大幅提高,数据显示女性的结婚意愿低于男性。
“姐弟恋”多了
8月18日上午,在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两对新人喜结连理,完成结婚登记,正式从“姐弟恋”步入婚姻生活。
婚姻登记大数据显示:我市结婚双方的年龄差,男方比女方大1至4岁依然是主流。但在2022年结婚登记中,有784对“姐弟恋”修成正果,步入婚姻,比2021年增加了148对,年轻人择偶观更加多元。
此前,据专家统计:1990年,按照结婚的年龄,“男大女小”的婚姻模式占70%,“男小女大”的婚姻占13.32%,其余则是年龄相差不大的。20年过去后,“男大女小”的婚姻从70%下降到43.13%,而“男小女大”的婚姻则从13.32%上升到40.13%。
何莉莉说,“姐弟恋”婚姻数量增长,反映的是传统婚嫁观念的转变,也是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带来的一个变化。
“冷静期”让离婚减少
彼得狄雄说过:“婚姻的难处在于,我们是和对方的优点谈恋爱,却和他的缺点生活在一起”。结婚前双方都把优点放大向对方展示,结婚后双方都把缺点放大向对方抱怨。
2022年,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受理离婚登记申请1107对,办理离婚登记859对;2021年办理离婚登记919对,有474对当事人在冷静期结束后放弃办理离婚登记。
离婚登记量呈逐年下跌趋势,究其原因,民政部门表示与“离婚冷静期”的设立有很大关系。
2013年1月1日,我市推行离婚预约登记服务,当年预约离婚2549对,实际办理1061对,预约离婚却未办理离婚的占58%,比2012年实际办离婚1242对下降15%,成效明显。2017年8月,根据省“最多跑一次”要求,取消离婚预约。
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实施,明确离婚冷静期是30天,规定了当事人提交离婚申请30天后,只要夫妻双方中有一方反悔,未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的,就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实施以及婚姻辅导的开展,让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当事人重归于好,有效减少了冲动离婚。自2021年起,我市积极探索“婚前辅导+婚中体验+婚后跟进”的婚姻家庭辅导模式,为婚姻当事人提供离婚调试和婚姻家庭关系辅导,截至目前受理离婚申请3309对,实际办理离婚2361对,有28.6%申请离婚的夫妻经婚姻家庭辅导后未办理离婚登记。
“对因冲动而申请离婚的夫妻来说,冷静期起了一定作用,但是主动积极地进行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更有必要,杜绝非理性离婚也是目前我们婚姻登记处工作的重中之重。”何莉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