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家高汀说:“习惯,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它的奴隶。”
当我们习惯了这样,就无法接受“那样”,因此形成刻板效应。
作为父母,总是会告诉儿女,要如何如何找对象,同时儿女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择偶方式和标准。
不知不觉,一家人都有了一些“老习惯”,在儿女找对象的过程中,就会套用。
而缘分、婚姻都是灵活多变的,人与人的相遇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太多的爱情,都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后来发现,第一印象是错的,某一次吵闹是误会,彼此不够了解,导致错过。
也有一些年轻人,在结婚之后,才发现被对方的表象蒙骗了,开始悔婚。
因此,扔掉一些“老习惯”,少一些套路,才可以把握真实的缘分。
01
第一,“媒妁之言”过时了,需要亲自见面。
有句骂人的话:“宁愿相信世上有鬼,也别相信媒婆的嘴。”
媒婆在介绍情况的时候,言语几乎是一致的——夸耀某某有多好,对缺点进行隐瞒。
媒婆都是在撮合,从来不会拆散。就算彼此不合适,也会介绍得津津有味,让人迷糊。
古代,很多妇女以做媒为生,介绍成功一对,是可以有收入的。这样的情况下,还能信吗?
也有一些媒婆,为了钱,缺德的时期都可以干。比方说,《水浒传》里的王婆,撮合潘金莲和西门庆,不顾潘金莲已婚的事实。
对于媒人的说辞,听着就好,一切以亲自见面为准。保持应有的理智。
北宋时,眉州青神的王弗,到婚配的年纪,让父亲王方举行了一次活动,请来一批才子,给书院里的一个水塘取名字。算是“比武招亲”。
才子苏轼,在池塘边喊了一声,就有鱼游出来,然后说:“唤鱼池。”
王弗的幕后,惊叹不已,因为苏轼的想法,和她的想法,不约而同。
之后,王弗故意出现,和苏轼见了一面,彼此心悦,然后才请媒人撮合,结婚。
还有《红楼梦》里的邢岫烟,被薛姨妈介绍给薛蝌。
邢岫烟满口答应。其实是她之前遇到过薛蝌,情况在掌握之中。
有人帮做媒,这是引路,而未来如何走路,还得要你自己决定,别过于草率了。就算自己的亲戚是媒人,也别太信任。
02
第二,“有房有车”过时了,需要精神富有。
婚姻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找对象是建立在结婚的目标上的。
若是找了一个穷人,要自己去扶贫,多半是不甘心。
有房有车,成为了很多姑娘的择偶条件,若是恋爱期间对方没有房子和车子,那么结婚的时候,肯定要有,否则就拒绝结婚。
谈了房子车子,接着就谈彩礼,反着就是钱的问题。
从现实社会来看,房子不是大问题了。
很多家庭有几套房子,就是大城市没有房子,在县城是有的。居住的话,有一套房子就够了,多了反而是浪费。
车子就更容易了,几万块钱的事情,很多家庭,是能买得起的。若是不嫌弃,几千块钱,二手车就有了,也能开着去兜风。
彩礼是无底洞,若用大量的金钱来衡量,就是无理取闹。
古人云:“夫妻交市,莫问谁益。”
只要是冲着婚姻去爱一个人,那就不要在金钱方面过多苛求。
事实上,两个年轻人感情最好的时候,不是一起享福,而是一起奋斗。
奋斗会让来个人有目标,也有成功的喜悦。
当下,只要年轻人不懒惰,有一定的头脑,养家糊口是不成问题的。懒惰的人,有房子车子,也是看不到希望的。
住在精神面貌,体现出好的人品、积极求发展的姿态、勇敢承担责任、笑着面对困难。这是无形的财富,可以滋养一生。
记住《朱子家训》里的一句话:“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03
第三,“满足条件”过时了,需要因人而异。
有一位上海的女孩珍珠,她在找对象之前,设定了很多条件,若是男人有三条不符合,马上就拒绝。
每次去相亲,都是把条件亮出来,看对方是如何回答,到底满足吗。
珍珠慢慢发现,虽然自己的条件不苛刻,但是百分百满足条件的男人,似乎是没有的。
相亲的过程,似乎是在做选择题。总是给对方打钩,打叉。
与此同时,男人也在用尺子衡量她,她的自身条件,也不一定符合对方的条件。两相对比,就只能走散。
后来,她不再带着条件去找对象,而是和看得还顺眼的男人,相约吃个饭,周末去运动,彼此以“搭档”出现。
几次交往后,珍珠嫁出去了。她说:“能有一样爱好的人,比自己不会差。”
要知道,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快节奏的人,也许是熟得很慢的人。
按照条件去找人,一见面就拒绝,那就是一次次错过。换一种相处方式,不把对方当成对象,而是生活中的朋友,发展爱好的师傅,情况会比想象中更好。
职场上,可以因人设岗,爱情中,也是可以的。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但凡喜欢的,一切条件都符合,或者说,一切条件都会舍去。
04
找对象,就像挑选白菜,翻来翻去,菜叶烂了,还不一定能卖出去。
不要说买菜的人不识货,应该反观自己,改变自己。
建立一些新的习惯,不那么刻板,一切都会好起来。
其一,学会尊重对方,建立平等的沟通模式,彼此熟悉起来,后来就好办了。
其二,努力做更好的自己,让自己有闪光点,一步一步富起来。
其三,习惯多种相处模式,不要一开始就是正式场合,放松了,相处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