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元旦后,我调到40团军械修理所。军械股领导让我学习技术的愿望实现了,安排在雷达组当雷达技工。
我到军修所时,所长周广平、指导员王学君、火炮技师李福堂、何锡康、雷达技师何集程、指挥仪技师姜德忠、刘宝才、油机技师黄福缘、詹生斌、枪械技师卓忠杰,以及尹忠群、曹国际、张育能、刘春季、于润堂、赵树生等一批志愿兵、老技工,他们大部分在部队提干了,成为技术骨干。因为我当军械保管员时常接触,对于军修所的人员,基本都认识。现同单位,大家的关系更融洽。
军械修理所简称军修所,连级单位建制,只配所长和指导员,无副职。与团的炮连相比人员少些。由于是技术部门,专业人员比较多,干部主要是各类技师,志愿兵(技术骨干,现称士官),各类技工占一半。所里班子开会,一般技师都参加。所里干部和志愿兵大多是共产党员,这点与连队有所不同。
军修所总的工作安排:春季集中全团三分之一的兵器检修“换油”;换油是修理人员对这项工作的称呼。在兵器检修维护时,对兵器设备运转部分的电机轴承拆洗,换上清洁润滑油,再重新组装,然后对兵器的外壳重新喷漆翻新,每年一次,三年一个循环;夏季随部队到机场附近驻训,即全团各炮连雷达排,每年拉练到甘肃省的中川机场或临洮机场驻训,有飞机升降的地方,便于高炮部队雷达、指挥仪瞄准训练;秋季随部队到玉门低窝铺实弹打靶;冬季天气寒冷,连队开训少,兵器故障少,所里主要是理论业务学习为主。
我住在技工班,人员少,每人单床,我单独靠在一侧的墙边。早上随所里干部战士一同出操,如前晚加班,一般不强求,以自愿为主,没有警卫排严格。一些人有时戏说我们是“稀拉兵”,这是他们不了解我们的工作性质。兵器有故障,一般在24小时内检修完毕,因而有时整晚加班,如果未能修复,连队要上报团部,因为涉及到备战值勤问题。平常除了所里共同科目,安排大家学习。一般情况下,由各兵器维修组技师自己掌握,如不下连队就自学业务。
雷达维修组,简称雷达组,技师何集程,1970年兵,广东揭阳人;技工齐锋,1977年兵,陕西人;技工谢汉光,1979年兵,广东化州人;加上我共4人。到军修所,何技师就是我师傅,他为人和蔼可亲,说话不急不躁,办事考虑周详,严谨慎行,有技术人员风范。
我刚到所雷达组业务不懂,真的是从头开始,感到压力很大,如何追赶业务,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技工,是当时的真实想法。平常除了跟随何技师到连队检修雷达,看他如何操作,有时向何技师请教问题,就像小学生一点一点的学,用心记。何技师也耐心解释。回到所里,带着问题看书,了解雷达的工作原理。对连队雷达出现故障出现的现象和何技师的处理排除过程,以及他的言传身教,谨记在心。虽然自己还不完全明白其中的原理,但通过各种类型的故障,也使自己对雷达兵器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见多识广,一点一滴地积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每年春季军修所换油工作,因为在一个多月内,有很多兵器的使用、实际操作在所里进行。说白了,会使用兵器你才能发现兵器的故障问题。例如雷达经换油后,就要对雷达进行调试,校正兵器的误差,确保雷达兵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除了这些操作调整、调试,在兵器换油中如何对电机轴承的拆卸、如何对轴承的清洗,如何上润滑油;如何调漆、喷漆。这些基础的工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里面隐藏很多的知识。所内从事技术工作人员,有着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只要想学,虚心请教师傅,你就能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所里换油工作分工不分家。有次,所里要我将一雷达车的牵引挂钩拿到兰空汽车大修厂做热处理。牵引挂钩是由于汽车倒车挂车时,未能对正挂钩,将它给碰撞变形。经所里纠正牵引挂钩后,不敢保证钢的质量、韧性和硬度能否达到技术要求,需要回火进行热处理。当时热处理(工艺),在军修所里没有这样的设备,必须到兰空汽车大修厂进行。雷达助理员邓子刚,他是个雷达技师出身,对业务细心和细致。我当军械保管员就了解他,当时他说和我一起去,我真是求之不得,有领导带我去,可以更快捷些,更放心。到厂时,厂技术人员询问情况,随即帮助我们,立即给牵引挂钩进行热处理。从回炉加热、冷却、回火、再到试拉(重力)检验一系列的工序,足足用了一个上午才完成。
通过这件事,我对金属材料学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增长了这方面知识。也就是说,看似表面同一样的钢材,其实不一样,钢材有不同的型号类别,不同的型号都有它的使用范围和质量要求。知道的越多,越感到自己的知识缺乏,学习求知欲望也就更加强烈和自律。工作车间就成了我学习的“家”。
所里常有修理变压器的维修工作。变压器的计算制作,书本也有阐述。如能按设计要求,制作一个变压器也是很实用的。当时我对这项技术很感兴趣,自学掌握基本的设计计算方法,为我后来考军校,起了很大作用。
雷达组4人各负其责。在工作中团结一致、相互配合,力求工作精益求精。对全团各连的雷达进行巡回检查维修后,又着手做好一年一度打靶前的准备。
那年,我以雷达技工的身份,参加玉门低窝铺的打靶驻训。雷达组有一台解放30工程车,该工程车设备齐全。有发电机,车床、钻床、电焊,维修工作台等等设备。当时雷达组还没有配司机,用车时都由汽车连的司机开车。1983年年后,配有专属司机廖鹏飞。在靶场,当我们在宿营地安定下来以后,又下到连队开始巡查了。靶场的雷达检查保障工作最严格,来不得半点松懈。否则,贻误实弹射击成绩。
因在靶场与部队宿营地有一段距离,靶场阵地每天都需要有人留守的值班,看护兵器,他们的吃饭用水也是水车送去,曾经装过电瓶水混合液体的塑料桶误用来盛装饮用水,晚上吃宵夜时发生意外。
曹技师对这件事一直记在心里,2016年9月29日,我与朋友一行12人自驾游,从西藏回到兰州市顺路看望他,相见时,我与曹技师合照(图51)。曹技师还带兰州战友到酒店接风洗尘(图52)。席间他念念不忘说当年我救了他的命。
图51
图52
由于雷达组的工作严谨细致和艰苦努力,及时排除了雷达各种故障隐患,为靶场实弹射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实弹射击中没有因雷达故障影响全团的成绩。
图53
打靶回到兰州驻地,团部对军修所在靶场驻训保障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同时给雷达组集体记三等功一次,团奖励一面锦旗和奖状,另奖给一套理发工具。1979年10月6日,军修所党支部给雷达组每人记嘉奖一次,详见奖励登记表(图54)。
图54
说起理发工具,让我回想打靶前,徐中和副团长(山东人)与军务股领导,有次来军修所检查军容风纪和内务卫生。获知快到军修所时,周所长(山东人)吹哨集合,在军修所内的球场等待。徐副团长到达时,周所长向首长报告所里应到多少人,实到多少人,有部分人员下连队。徐副团长听完报
告回礼后,周所长跟在他身旁。由于团司令部与所较近,他与周是老乡,徐不只一次到军修所,认识所里很多人。
那天在队列,徐副团长走到我前面说:“小黎你的头发这么长,也不理一下,像什么样”!领导的批评让我的脸一下子红了起来,承诺马上理,搞的我不好意思。队伍里听到一些人窃窃自喜的声音,幸亏领导没有抓到他。也许我刚到军修所又是个新同志,抓老同志怕拉不下面子,找我开刀吧。
这次奖给军修所雷达组一套理发工具,其实也算是奖励给所里的,是否要求我们在做好兵器保障的同时,也要注意军人的形象呢,答案是肯定的。
年底总结评比阶段。在所里各项工作、每个人的表现,有目共睹。只要你努力,做出成绩,大家都能看见,也就是政治工作常说的:“工作成绩不说跑不了,缺点错误不说不得了”。1979年12月20日,通过自己的努力,年底评比又获所里嘉奖(图55)。
图55
工作学习之余,也有一些让人难忘的事。在水果场当知青时,在宣传队学过二胡演奏,还在入门阶段,懂一些基本的指法。在军修所时,有指挥仪技师刘宝才(1972年兵、天津人)和志愿兵尹忠群(1970年兵、广西柳州人)他俩的二胡演奏非常好,我时常看他们怎样拉,也会问一些问题,大家都在一个单位,自然是有什么说什么,给我讲解。知道我也会一些,闲暇时我向他们借二胡学习。
有次星期六,我借尹忠群战友的二胡,到团汽车修理所陆柏洪战友那里玩。陆柏洪与我同年入伍,他与我大哥是同学,大家在云浮时相识,比我大两岁,我叫他洪哥,当时他分兵时安排在团汽车修理所木工车间当技工,车间有较宽的场地,他利用一些废木料制作了一些简要的板凳。因有碎木屑,在车间还砌了一个锅台,周六日会邀老乡战友一聚,时有加个菜喝个小酒。我那天到他车间拉二胡,他看到感兴趣,也拿来学习。
经过几次周六的相聚,我教他一些基本指法,他渐渐上手。为了回报,他教我一些拳脚功夫。由于他喜欢抽烟,拉二胡时,喜好用双脚夹住拉,还吸着烟,不料烟灰头掉落二胡的蛇皮上,把二胡的胡面烤了洞。这下子让我尴尬了,如何回去向老兵尹忠群战友交代,毕竟损坏了他的二胡。陆柏洪当时也觉得不好意思,我说没什么,不用你赔偿,我会处理好。
星期日,找借口向所里请假,去兰州市区文具店,花了20多元买了把新二胡,急忙赶回所里,到尹忠群战友的房间向他说,自己不小心把他的二胡烧烤了个洞,现还您一把二胡。他先是一怔,马上就说没事,能拉就行,不用你赔,我们是战友。我再三要把新购买的二胡给他,他执意不要。要我将新二胡拿回去留下自己用。我当时非常感动,像犯了错误得到原谅的孩子。特别是他说我们是战友!让我至今仍记住“战友亲如兄弟”的真正含意。
汽修所木工车间后来就成了云浮战友相聚的地方。记得军修所换油时,有一次轮到二连和五连的兵器送来,负责跟车过来的有两名云浮战友分别是冯其学和罗明新。战友相会机会十分难得,为此,我叫机关指挥连和汽车连的云浮战友一起在汽修所的后面山坡上照了张相,算是留影纪念吧,天气冷大家戴着手套。当时用的是120相机,还需要自己冲洗,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很珍贵(图56)。
图56后排左起李能、罗明新、丁权明、卫卓明前排左起冯其学、黎明
1980年2月5日,适逢立春时节,我邀请陆柏洪和指挥连战友李能一起去兰州市玩了一天,这是当兵以来,首次以休闲方式与云浮战友到省会市区走走,吃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在照相馆留影(图57)。
图57
李能、陆柏洪退伍回乡后,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开辟了自己的事业,事业有成。特别是陆柏洪战友凭着对粤曲和音乐的热爱,把云浮市的云声乐社办的有声有色,后当选云浮市曲艺家协会主席。2016年11月28日,在广东省曲艺家协会选举产生新一届领导机构时,他又被选为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第九届副主席。
1980年春节期间,刘股长告诉我:“小黎,今年全军恢复统考,桂林炮校招生,你想考吗,要考就要做准备”。后来我知道,桂林炮校全称:空军高射炮兵学校。完全是与我们高炮部队直接对口的学校,学成回原部队。学习科目为各类技师和军事指挥专业。
刘股长这么关心我,非常感谢他。考军校也是我在部队进步的唯一出路,要想提干,在部队工作,1980年以后只有从军校出来。我报考是雷达技师专业,报军事指挥不符合我的条件。
当时,部队没有组织统一复习,复习和资料只能个人准备。为此,写信回家,请父母给我寄来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写出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17本,这些书至今仍保留着(图58)。
图58
有了“数理化自学丛书”,自己再找些语文资料。那时,没有电脑,没有老师辅导,只能靠自己看书学习。白天要工作,晚上在车间多下些功夫,天气寒冷,只能把车间用来为变压器烤漆的电烤箱打开,增加车间的温度。我未能晚上按时回宿舍休息,相信所里领导、技师和技工们都知道,内心感谢领导和战友对我的支持。
短短几个月,一晃过去了。那天在师部集中统一考试,我们团参加考试有20多人。我相信语文、数学科目是统一考题,综合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有所侧重,其中,因为我的物理题是一个变压器的制作和所接的负载电器计算,我想这道题,要么没有分,要么得高分。如果变压器前期制作计算错误,后面的负载电路计算就会全错。如果变压器计算正确,后面也正确,那就能得高分。幸好自己在军修所,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对其也有所了解,给考试带来了便利。以前常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确实一点不假。
发榜那天,军械股和军修所领导说我考上桂林炮校并祝贺我。可以说,没有刘股长透露消息,没有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同意报考。我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没有用,是部队这个革命大学校培养了我。
后来获悉,我团考上桂林炮校共4人,有3位浙江人考军事指挥专业,只有我是雷达技师专业。到桂林炮校二大队五队雷达技师班(部队考生),其中有师部一名放映员李向红同班,也就是说,兰空高炮十四师那年考上炮校雷达技师班的就两人。
在团部机关的云浮战友知道我考入军校都为我高兴。入校前,有一天在汽修所木工车间,陆柏洪与汽车连卫卓明、丁权明、指挥连李能和我所的何石波战友一起,煮了两只兔子、喝酒为我饯行。战友的情谊终身难忘。
根据入学通知要求,我离开了部队,离开了曾经一起工作生活的战友,踏上了火车,奔向军校。
(五)军校生活
从兰州乘坐火车出发,途中换乘车次,于1980年8月29日到达桂林火车站。在车站的出站口,看到地面上立着一个牌子,写着“热烈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学校新学员”,并清晰告知地址和乘坐的公交车编号。空军高射炮兵学校简称为桂林炮校(现空军空降兵学院),它位于桂林市正南方向瓦窑镇附近的国道G321旁,从火车站乘坐公交车只需十几分钟。1980年学校地址属郊区,现已划入市区。
我被安排在学校二大队五队学员宿舍。我在五队三区队,队里新学员共48人,是来自全国各地高炮部队,像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的人员都有。这批学员中,很多是部队基层连队的骨干,除少部分是中共党员外,几乎都是共青团员。总体上与同年同批的地方(招收来校)学员相比较,部队来的学员,纪律观念比较强,队列规范统一,又有部队工作生活的经验。队里领导、教员授课管理也相对轻松一些。
入学那年,校长李贵福、政治委员于云章;二大队教导员张乃期(广东揭阳人),队长张列贵。二大队分有六个队。其中:一至三队分别为参谋、指挥和政工专业科目;四至六队分别为火炮、雷达(含指挥仪)和油机专业科目。雷达技师班是五队。在五队里又分三个区队:一区队是地方学员雷达专业;二区队是地方学员指挥仪专业;三区队是部队学员雷达专业,也就是我所在的区队。
9月1日开学那天,在学校的大礼堂,1978年、79年和80年三批入校的学员1000多人汇集一堂,李校长作开学典礼讲话。阐述1978年在桂林重建空军高射炮兵学校以来的奋斗经历,提出要加快学校正规化建设。要求教职员工、学员发扬我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为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雷达技师专业五队每班7人左右(人数与部队类同),我在10班(图59)。
图59
军校生活跟地方大学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军校是培养军人的场所。学习生活秉承人民军队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切行动听指挥的光荣传统。严肃纪律,规范化、军事化管理,几乎是没有个人“自由”的。生活上,军校给了你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去遵守,你没得选择,只能服从和适应;而地方大学给了你充分的自由,需要你自己做出选择。
军校每天早上6点半,军号响起就应得立即起床,集合参加操练,以跑步为主,一般距离3公里以上,跑步回来,7点洗漱整理内务,包括打扫室内外卫生,擦桌椅板凳、门窗,桌面上东西摆放整齐划一,床上被子叠成四四方方的豆腐块。
如果不曾在部队生活过,你会感到强烈不适应和跟不上紧张的节奏;军校生活,是按照部队节奏进行的。它要让你养成了一个整齐有序,统一规范的良好习惯,以此锻炼人的毅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避免放任自流,无事生非。
在校学习雷达专业,我感觉到受益最大的不仅只是熟悉雷达的工作原理,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掌握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出现问题不能只看表面现象,武断决定。另外,对于出现的问题,如何着手解决,要根据不同的类别区别对待。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对于电路故障则采取区分、比较、对换、测量等手段逐渐排除一切可能。
对于学习雷达的使用保养维护课,部队的学员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可以说是轻车熟路。地方考生则需要一个学习熟悉的过程。1981年7月暑假前,我被学校训练部评为兵器维护标兵,奖给笔记本和钢笔(图60)。
图60
在校的头一年主要是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其中还穿插一些队列(图61)和体能上的锻炼。如:越野5000米跑,单双杠青年组的3、4练习;俯卧撑、跳木马和军体拳等等。如果平常少参加体育锻炼,在军校这也是一个苦差事。从部队来的学员相对好一些;对于地方招来的学生学员,他们体能课大部分人就显得非常吃力,累得掉眼泪,哭鼻子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