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打“人情牌”让会员买了近25万课程
2022年7月,家门口的全时健身李沧宝龙店正在举办年中的大促活动,想到孩子喜欢运动,刘女士就花1988元办了张为期一年半的健身会籍卡。在健身的过程中,刘女士遇到了好几个健身教练,他们不约而同地向刘女士推荐私教课。
“一开始我是觉得自己不会练,有人指导一下也好,但后来让我买的课越来越多。”在过去的一年里,刘女士上过三名教练的私教课,包括拉伸课、康复课、常规力量课、自由搏击课等等,还经常是刚买了课没多久,教练就打“人情牌”让帮忙继续买课。“有时候他们说自己最近的业绩不好,想冲冲业绩多赚点提成,我想着平时关系也不错,再加上全时健身又是大品牌的健身房,就掏钱了。”
从刘女士提供的收据看,她购买的这些私教课很多时长都是一年起步,其中普拉提大器械的课程甚至持续到了2025年6月,每次买课的费用从1600元到57000元不等,一来二去加起来的总费用已经累积到了244320元。
刚签完协议全时健身就要闭店
思来想去,刘女士在6月30日来到宝龙店提出退课退费,但当天在场的区域经理表示宝龙店是正常营业状态,并没有闭店,如果刘女士执意退费,就得按照合同扣除各种费用,“经理说器械已经安排维修了,教练也只是去其他门店培训,并不是调走了,所以我说的理由都不成立。”
随后,区域经理给出了两种退费方案——一是扣除已经上过的私教课,刘女士剩余的课时费有15万元,按照合同扣除各种费用后,预估仅能退还两三万元;另一个则是直接扣除剩余课时费45%的违约金,能够退回8万元左右。
“那么多课我还没有上过,而且是在服务质量下降、疑似要关店的情况下我才提出的退款,凭什么要扣这么多钱”面对全时健身的退费方案,刘女士当即表示不能理解也难以接受,但该区域经理称由于健身教练已经把后续全年课程的计划都做好了,因此要每节课扣除120元的费用。
想拿到退款就得先签协议,刘女士怕15万的课时费彻底要不回来,就只能先签了协议书,拿回了大约8.7万元费用。然而,就在一天后的7月1日,全时健身就在前台贴出了一份闭店通知,称“商场与达翁市场合作问题导致店面经营不善,我们不得不做出停业决定,本店将于2023年8月1日闭店。”
全时健身称会员已经签协议不作其他回应
信网联系到与刘女士沟通退费事宜的全时健身区域经理,对方表示,刘女士已经签订了退费协议,也就等于她已经同意了扣除45%违约金的方案,并且协议书上写着“收到退款后,与全时健身宝龙俱乐部再无任何经济纠纷”,“要是想进一步了解更多详情的话,我不便再多说,将由全时健身总部专员答复。”但截至发稿,全时健身并未给出回应。
山东元鼎律师事务所刘乔乔律师认为,由于双方已经签署了退费协议,对刘女士来说是比较被动的,“但消费者可以举证证明签署过程中有胁迫欺诈等行为,要求确认协议无效,或者是主张重大误解,要求撤销该退费协议。”刘乔乔律师建议,消费者在健身房购课签署合同时,最好要求健身房把口头承诺的各种服务和优惠在合同中明确体现出来,同时把退款等合同解除条款仔细审阅,对自己不利的条款,直接要求健身房予以修改。
山东青博律师事务所齐彪律师则认为,法律规定在没有损失的情况下违约金最高为20%,退费协议中约定的45%违约金不合适,“该店铺第二天即将闭店,签订协议当天还坚持说不会闭店,在这样的基础上商讨45%违约金,商家可能构成欺诈,如果说明了即将闭店,消费者肯定是要求全额退款的。”
“预付式消费”弊端凸显健身类投诉占比较高
近年来,健身潮流蔚然成风,各种健身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在盛行的预付金模式之下,健身房“爆雷”跑路、退款困难等弊端也日渐尖锐。据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发布的《预付式消费专题调研报告》统计,在省内预付式消费投诉领域,健身类投诉占比超过30%。
业内人士介绍,预付式消费是把“双刃剑”,创业初期,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帮助企业缓解资金链压力,迅速铺开商业规模,“预付费模式可以说是健身行业最为广泛应用的运营方式,但是从长远来看,商家疯狂扩张店铺,后期很容易出现现金流崩盘负债的情况,不得不‘拆了东墙补西墙’,最终很可能走向倒闭的无奈结局。”
教培机构预收费早有规定健身房乱象有待进一步规范
今年4月18日,北京率先发布了《北京市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领域资金监管实施细则(试行)》,规定经营者发售的预付卡期限为3个月及以内的,应将预收资金的40%作为存管资金。3个月至1年的(包括1年)应将预收资金的80%作为存管资金,超过1年的应将预收资金的100%作为存管资金。
青岛市体育局体育产业处的工作人员告诉信网,青岛目前尚未出台针对健身行业预付款的明确规章制度,青岛市体育局此前指导开发了国内首个用于体育预付式消费领域的数字人民币资金监管服务平台“智金卫士”,鼓励各企业积极加入,自觉保障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