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现实中的姐姐们,哪有那么光鲜亮丽。和许多成年人一样,她们所要面临的风浪,甚至比想象中更强。疲于奔命,沮丧脆弱,才是更多姐姐的日常真实写照。
比如三十岁,尴尬的职场女性在谈判场上刚柔并施,还得回家带娃;想谈场安稳的恋爱,披上婚纱,但是另一半可能是个不婚主义;即使是婚后生活里,女强男弱、父母干涉,都可能成为爆燃的雷管……
就像一首歌里面唱的,“其实你知道烦恼会解决烦恼/新的刚来到旧的就忘掉”,人们就是这么逐渐学会和不完美共处。
职场、家庭、个人成长……如此种种,映照在轻熟女性的生活轨迹之中。当纠结成为常态,当代人突围的新方式,也隐藏在姐姐们的故事之中。
这是摆在这个社会所有人面前的命题。
“你们不觉得三十出头的女人很棒吗?渐渐有了主见,做事也果断,这个年纪既可以重新开始,也可以继续站在起点上。”
日本作家山本文绪在书里这么写到。褪去了少女时的青涩散漫,走过三十岁的女性,可以独立为自己做决定,把自己照顾好,这是让人感到愉悦满足的事情。
精致,是30+女性的理想镜像。从妆容到举止,似乎都是美好的样子。
刚迈过三十岁这道坎,开始尝到点成熟带来的甜头,却也时常回看来路的青春,与原生在成年人的社会里还属于涉世未深,面对诸事缠缚的中年压力,也会被外在的变故打得措手不及——这便是30+的姐姐们。
《2020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女性更想兼顾内外。61.48%的职场妈妈认为可以平衡好家庭和工作,比例与职场爸爸接近。
即便如此,希望面面俱到的“完美人妻”,却在现实中遭到职场和家庭的夹击。
在外要拿出当家女掌柜的手段来,回家则是对小宝贝倾注柔情,关键时刻还要“为母则刚”。袖中刀,心头肉,应付得游刃有余,哪有那么容易。
因此,生育等性别差异成为职场女性的阻力。同一份报告指出,63.98%的职场女性认为“生育是女性摆脱不掉的负担”,还有51.81%的女性认为“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造成职场中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原因。
生育压力、社会成见,把成年女性的从容笃定挤得变形。女性呼吁男女共同承担育儿责任,或者提出发展自己的事业,可能就会被看作是不称职的妻子或母亲,显得过于强势。
该做的事情缺了一块,会被归因为女性一方的“撒手不管”,但是谁最初把这些本应双方共同承担的事情接到手上,往往没有人深究。育儿师、家庭医生等职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加上男性协作不健全,让女性颇受非议。
有时是主动妥协,为了回应家庭那份柔软的爱意而做出牺牲,有时是被迫无奈,在职场上难免竞争厮杀——渐渐地,精致体面变成了一地鸡毛。求而不得,理想的裂缝让人疼痛。
日本记者斋藤茂男的纪实著作《饱食穷民》里,主妇奈美子靠不断拒绝食物进行呕吐来排解痛苦。在“厌女症”严重的日本社会,她徘徊在“讨丈夫喜欢的妻子”和“有工作、能自理的女人”之间,感受到自身意义丧失和被社会遗弃的痛苦:
“吐过之后,就觉得整个世界突然变得宽敞了……感觉自己这样就能跟他顺利地相处下去。”
而看我国,当前婚姻幸福度也有待提升。婚恋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有72.16%的人对当前的婚恋状态不满;18.94%的人对自己的婚恋状态非常不满意;而对自己现在婚姻状况满意以及非常满意,愿意维持并享受现在状态的人仅占8.9%。
相比起理想中的形象,现实中的女性,往往是通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界定自己,比如说婚恋生活。《三十而已》中的钟晓芹可能道破了许多人的心声:婚后生活平平淡淡,和丈夫缺乏沟通,对家庭乃至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以为多少岁结婚就算是达标了,却没有什么是自己发自内心真正想要的。
社会的定见总会造成一种错觉,仿佛考上大学就达标,找个好人家嫁了就完事,冲过终点线之后的一切都无需操心。比起乘风破浪,更像是随波逐流,被外界的理所当然定义着,做一条平凡的“咸鱼”。
一汪掺了慢性毒药的温水,麻醉我们的现实生活。直至人心被埋没在日常的柴米油盐,直至问题有一天半夜敲门,才会让人惊醒,所谓的现世安稳,并不是天然有机的馈赠品。
都说家是避风港,“都想避风谁当港啊”,钟晓芹和丈夫大吵一架,撕破了平庸和懒散织就的遮羞布。
《2019Q1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显示,超三成离异人群表示婚姻倦怠期为两年,其次为三年(23%)、八年(20%)。可见,七年之痒已经升级为两年,而婚姻比想象的更需要经营。
撕掉外界的标签,女性更应懂得用心经营伴侣间的亲密关系,以及自己的人生。而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社会,或许也要改变固化的模样,给每个寻求蜕变的追梦者一点鼓励。
成年女性折射出的当代人图景,除了理想中的,现实中的,还有一个拼块,那就是潜藏的自己。
这个部分,或许有着一些不被熟悉,不被理解,甚至不被认可的东西。
社会愈发复杂,成年之后的我们,遭遇更多欲望。传统观念中,人们的欲望,尤其是女人的欲望往往得到负面的评价,这使得人们回避或者掩饰潜在的情愫。
从历史上的武则天,到近期被热议的蓝盈莹,直接表达自身诉求的女性,往往会被贴上“野心女”甚至“坏女人”的标签。不仅如此,在国人这里,大多数欲望都要被滤镜修饰,变成淡泊名利、无欲无求的样子。魏晋名士式的闲散风流是高雅的,就算想要入朝为官,也至少要摆个隐居的样子,走“终南捷径”博得声誉。
但赫尔德认为,“人类所有的欲望都是一种狂热的驱动力量……它能够协力促成事物更好的秩序的出现”。欲望常在,只视乎如何应对。
不像《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那样,对男友带来的物质享受犹豫留恋,多少带了点自我否定和厌弃,日剧《双重幻想》中的高远奈津对自己的欲望更加坦诚,对自由、肉体、爱情、成功的追求也更勇敢一些。多重关系,出格写作,或许有点惊世骇俗,但是最后那个赤足而上的眼神,却格外坚定。
对王漫妮而言,贪慕虚荣是欲望,为工作奋力争取也是欲望。外界扰人的杂音,支撑前进的动力,诸此种种,皆是欲望。
名利场里的潜规则,奢侈品带来的虚荣感,晋升路上的小近道,哪个不是在抓挠心脏,看欲望到底可以靠舍弃什么来交换。成年人与欲望博弈,其实也是在诱惑的挑战之下,解构并重塑自己的价值观。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求有所得,抑或未得,七情六欲,总不圆满。成年人学到更深层次的一课,是怎么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人生,并在外界的冲击之下坚守不退让。
生命不止,风浪不息,成年人尤其是女性要遭遇的生存压力,是应该被体谅的。虽然女性的困境早被提出,但是还远没有到问题彻底得到解决的程度,真切存在的种种,需要被承认。
社会的正视和关怀,或许是解除束缚的开始。与此同时,缓解焦虑的突围方式,也在于我们自己。所谓体验和修行,说来玄乎,不过就是阅历而已。
对于成年人来说,无论处在哪个年龄段,都可以有一种“不过而已”的平常心,破除定义束缚,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年龄,终究成为数字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