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什么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精神疾病的危害
精神疾病会危害自己
精神疾病往往危害患者自己的身心健康,自伤自杀是对精神疾病的危害最大的一种行为方式。据临床调查,自杀率最高的精神心理疾病是抑郁症,其自杀危险高于一般人的50倍;其次是精神分裂症,在死亡的精神分裂患者中约占13%。
精神疾病的人会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控制的,得了精神疾病,行动就不再受思想调控了。由于受到病理心理的影响和支配,患者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危及社会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患者会攻击伤害他人
由于受病态心理的影响,或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会出现危险的冲动行为,攻击他人,多会对被攻击者的心理和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被攻击者往往是患者周围熟悉的人,甚至亲人居多。
破坏家庭和美
精神疾病的危害不仅因病态行为给家人造成身体乃至生命上的伤害,还会造成家庭经济状况及家人生活质量的下降、精神负担加重等情况,尤其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发育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心理健康素质十条
强调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健康密切关联、相互影响。
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缓解焦虑抑郁。
出现心理问题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
睡不好,别忽视,可能是心身健康问题。
抑郁、焦虑可有效防治,需及早评估、积极治疗。
服用精神类药物需遵医嘱,不滥用,不自行减停。
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要多了解,多尊重,科学引导。
预防阿尔茨海默病,要多运动,多用脑,多接触社会。
要理解和关怀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歧视,不排斥。
用科学的方法缓解压力,不逃避,不消极。
精神疾病影响因素
婴幼儿(0~3岁)
问题:因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
建议:尽可能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照料者,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学龄前儿童(4~6岁)
问题:注意力不能指向外界,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
学龄儿童(7~12岁)和青少年(13~18岁)
问题: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
建议:培养孩子“学会学习”的能力,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
中青年(19~55岁)
建议: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是避免中青年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中老年(55岁以上)
问题:退休、与子女关系紧张、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
建议: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
突发事件
问题:各类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外,还会引起明显的心理痛苦,严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碍。
建议:认识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变化,积极寻求心理支持和救助,是避免突发事件导致的精神卫生问题的可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