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高度凝练,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的深刻总结。具体而言,“因事而化”的基本要义是抓住事务、解疑释惑、化解难题;“因时而进”的基本要义是抓住时机、锐意进取、谋求发展;“因势而新”的基本要义是抓住大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落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工作方法要在“融”“稳”“实”上下功夫,进而提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关键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意蕴;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这段论述意蕴丰富且深刻,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破解工作难题开出了良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高度凝练,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的深刻总结。“事、时、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最大的实际,必须精准研判和把握,“化、进、新”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实践要求,必须精准领会和落实。“事、时、势”与“化、进、新”的对立统一,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
一、“因事而化”的基本要义:抓住事务、解疑释惑、化解难题
因事而化,就是要坚持围绕学生,遵循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事务为抓手,在关心、帮助学生中教育和引导学生。
(一)“因事而化”关键是要善于把握学生的需求点、兴奋点,增强其获得感、共鸣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1]做人的工作不是空洞说教、单向灌输,必须结合具体
的事务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合作,通过科学管理、真诚服务和因材施教产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帮之以义的育人效果,如此才能让学生认可思想政治工作,信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为人,进而认同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学生之所以能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在具体事务处理中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解学生之所困,有时候还能找准学生在思想上的兴奋点并通过交流对话找到共鸣。应该说,“因事而化”正是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体验到的最渴求、最直接、最真实的获得感。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先讲情感基础,再讲工作艺术
没有真挚的感情做基础,教育则极易变成说教。而增进感情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具体事务处理上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学生的事无小事,这个“事”包括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的一切需求,既有人生大事,也会有生活琐事。毋庸置疑,在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情形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事务越来越繁杂,任务也越来越繁重,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无法回避这些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因为回避了具体事务就意味着远离了学生。
“因事而化”,并非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无论大事小事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而是在具体事务的处理上,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看待事务,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化解难题,在必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另一方面要在做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创新方式方法,开拓平台载体,提升自身的工作效能,努力把纷繁复杂的事务安排得井然有序。
“因事而化”,化解的不仅仅是学生在生活、学习、工作上遇到的现实困难,更重要的是化解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的困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1]近年来,受到“经济下行”“道德滑坡”“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消极言论和思想的影响,
加上青年学生面临的生存、就业、发展压力加大,部分青年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困惑与不安。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务必要把准学生的“心结”、拆除学生的“心墙”,及时正面回应和化解学生的“时代之困”。
二、“因时而进”的基本要义:抓住时机、锐意进取、谋求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克服因循守旧的旧观念、摒弃不合时宜的老做法,革除长期形成的体制积弊,抓住时机、锐意进取、谋求发展。
(一)“因时而进”关键是要善于把握工作的时机、契机,增强其时效、实效
(二)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既看时代烙印,又看时代背景
从大的方面讲,“因时而进”的“时”主要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大学生身上的时代烙印,二是指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抓不住他们身上的时代烙印,就无法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真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对“95后”大学生做出点评:“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总书记的点评,正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深刻领会和把握的当代大学生的时代气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唯有做到能倾听时代声音、紧跟时代步伐、把准时代脉搏,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这里的“时”即为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2]青年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时代这个大熔炉。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抓住的是青年学生极为活跃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一方面,互联网为青年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宏的时代背景和广阔的空间平台。另一方面,互联网本身所固有的扁平化、碎片化、多元化、去中心化功能正在对传统组织形态和社会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构与重构,网络上大量消极的言论也正在侵蚀和消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这与我们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所秉承的理念、体制与机制形成了内在的张力。
三、“因势而新”的基本要义:抓住大势、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史记》有云:“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借势、谋势、造势,最终实现“因势而新”。
(一)“因势而新”关键是要善于把握工作的情势、规律,增强其适应性、信服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天,宣传思想工作的社会条件已大不一样了,我们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不日新者必日退’。”[3]简言之,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情势发生了变化,需要谋求创新。无疑,宣传思想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内在规律是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因势而新”才具有生命力。无论何时,思想政治工作者都不能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必须根据情势变迁来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
“因势而新”,出发点在“势”,落脚点在“新”,实际上是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平台、载体提出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是搭花架子、搞表面工程,而必须根据现实情境来推动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同步创新,使得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贴切。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理应是在深入研究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