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因素TheInfluencingFactorsofPost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兴义

收稿日期:2023年11月15日;录用日期:2023年12月13日;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5日

摘要

关键词

婚恋观,00后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TheInfluencingFactorsofPost-00sCollegeStudents’ViewofMarriageandLove

XunqinYang,XiaorongZhang,XiaofeiLuo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MinzuNormalUniversityofXingyi,XingyiGuizhou

Received:Nov.15th,2023;accepted:Dec.13th,2023;published:Dec.25th,2023

ABSTRACT

Keywords:LoveandMarriageView,Post-00sCollegeStudents,SenseofLifeMeaning

ThisworkislicensedundertheCreativeCommonsAttributionInternationalLicense(CCBY4.0).

1.问题提出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以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发放问卷750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639份,有效回收率为84.2%。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分别为190名、323名、107名、4名,其中男生281名,女生350名。

2.2.研究工具

2.2.1.大学生婚恋观量表

本研究采用苏红(2006)编制的大学生婚恋观量表,她将大学生婚恋观分为性爱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婚姻倾向、恋爱动机、婚姻忠诚观、婚姻价值观七个因素。问卷共34个条目,采用李克特式五点记分制,并且采用单选迫选形式,总分越高,婚恋观越保守,总分越低,婚恋观越开放。本研究信度为0.741。

2.2.2.父母婚姻量表

父母婚姻质量量表采用蔡恒翠(2004)编制的量表对大学生婚姻质量进行测量,包括共同相处、情感表达、分离倾向、意见一致性及冲突现象五个维度。量表共30题,采用李克特四点量表计分方法,在分析结果时,将分离倾向与冲突现象反向计分,量表总得分越高,代表子女知觉到的父母婚姻质量越亲密和谐。本研究信度为0.779。

2.2.3.成人依恋量表

成人依恋量表采用吴薇莉,张伟,刘协和(2004)通过对89名神经症住院患者以及110名正常成人进行了AAS的施测,总共有18个题。本研究信度为0.799。

2.2.4.生命意义感量表

生命意义感量表用刘思斯和甘怡群(2010)等学者在Steger编制的生命意义感量表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临床现状进行翻译并修订,共含9个项目,量表包含两个因子,即生命意义体验和生命意义寻求,量表采用Likert7点计分,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得分越高,生命意义感水平越高。本研究信度为0.741。

3.数据统计

4.研究结果

4.1.各变量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

Table1.Thesignificantdifferenceofeachvariableingender(M±SD)

4.2.各变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变量上的差异

Table2.Thesignificantdifferenceofeachvariableintheonlychildornot(M±SD)

Table3.Correlationanalysisofcollegestudents’viewsonmarriageandlovewithparents’maritalquality,adultattachmentandmeaninginlife

注:*p<0.05,**p<0.01。

大学生婚恋观与父母婚姻质量、成人依恋、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回归分析

Table4.Theresultsofregressionanalysisbetweenvariables

6.讨论分析

6.1.大学生婚恋观及其各维度的呈现情况和特点分析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婚恋观及各维度绝大部分居于开放与保守之间,各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性爱抉择观>婚姻忠诚观>婚姻倾向>恋爱动机>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婚姻价值观,由此可看出00后大学生婚恋观维度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与吴倩(2014)研究结果:“性爱抉择观>婚姻倾向>婚姻忠诚观>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恋爱动机>婚姻价值观”一样的。绝大数人在选择时性爱更多看重的是情感积累,看重因爱而性,而非为性而性,多数学生都向往婚姻生活同时非常注重婚姻中双方的忠诚,在双方关系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婚姻中双方应该处于平等状态,并非男生占主导地位,在选择什么样的伴侣,什么时候结婚等系列问题时应注重家人的意见。

6.2.婚恋观在部分人口学变量分析

在婚恋观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与苏红的结果不同,从各因子分析,性爱抉择观、婚姻角色观、婚姻自主观、婚姻倾向、恋爱动机、婚姻忠诚观6个维度在性别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均为女生更保守一些。

整体上看大学生婚恋观总分与绝大数维度在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差异,与苏红(2006)的研究结果一样,但是在婚姻价值上是否独生子女存在显著性差异,表现为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表明非独生子女不再认为个性相符,兴趣相同是婚姻的前提条件。

6.3.父母婚姻质量在部分人口学变量分析

6.4.成人依恋量表在部分人口学变量分析

成人依恋在独生子女变量上不存在差异,在性别变量上亲近分量表和依赖分量表存在差异,体现在亲近分量表上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与人接触时感到舒适程度比女生高;依赖分量表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在与他人接触时女生更容易依赖他人。

6.5.生命意义感量表在部分人口学变量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生命意义感量表在大学生性别、独生子女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7.结论

本研究表明:

1)00后大学生婚恋观及各维度绝大部分居于传统与保守之间;

THE END
1.是什么绊住了年轻人婚恋的脚步社交圈子越来越窄的年轻人,虽然高喊“搬砖至上”,但也不时蹲守在各类交友平台碰运气,寻找真爱,“周末情侣”“短期恋人”“赛博恋爱”也逐渐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婚恋“冷热”的巨大反差,反映出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化。 婚育压力大。 婚恋新时代,究竟是什么让爱情的脚步变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Njk3MjUxNQ==&mid=2247577810&idx=1&sn=4f7e9e23debec257012259b7362a4f4a&chksm=9647e2c9f6bfab739f6518c6d6bce5e7bc18d2a3d4f61e14502647f91bada5466472c41e18a4&scene=27
2.经典婚恋调查报告(精选6篇)篇1:经典婚恋调查报告 《XX-XX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近日发布,其中一些颠覆传统的婚恋观点引发关注,如“90后爱情观最保守”,70后“伪保守”等,而对于越来越多的剩男、剩女,调查发现,“宅”成了单身罪魁祸首,而且收入越低越爱“宅”。 数据分析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vlp76rb5.html
3.正视现代婚恋观,目前社会的婚恋观正视现代婚恋观,了解目前社会的婚恋观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客观、清晰、详尽、规范的文章来分析和解释现代婚恋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和适应婚恋观念的变化,建立健康、平等、幸福的婚姻关系。 目前社会的婚恋观 一、 婚龄推迟趋势的出现 http://www.aichao521.com/hunl/9189.html
4.婚姻观念是否受个性影响?从四个维度了解你的婚恋态度刘阿姨与小艾观念的冲突,恰恰说明了不同年代人的婚恋观已发生了变化。 纵观身边人的发现,不同年代的人的婚恋观有着如下特点: 60后大多是通过相亲和家人朋友介绍的方式认识对方,还算合眼缘的话就慢慢步入婚姻的殿堂,对于家庭、婚姻更是看重“责任”二字。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2038956
5.普通高校学生婚恋观分析16到20岁 20到24岁 24岁以上 *3. 你所在的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4. 您是否谈过恋爱 是 否 5. 你谈过几场恋爱 1 2 3 4 5场及以上 没谈过 6. 若是单身,已单身多久? 半年以内 一年以内 两年以内 三年以内 三年以上 *7. 你打算多少岁结婚? 18-22岁 22-26岁 26-30岁 30岁以上 还没https://www.wjx.cn/jq/14208693.aspx
6.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历史项目免费模板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您现在的婚恋状态 恋爱中 曾经恋爱过 没恋爱过,正在憧憬 没恋爱过,不憧憬 您对恋爱的理解 是为了选择终生的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 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不会过多考虑将来 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 不用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 若家长反对且多次交谈没有作用,你会 https://www.wenjuan.com/m/slp/vUzM7jW/
7.现代婚恋观带来的问题分析!对爱情和婚姻满怀憧憬的女性在不正确的婚恋观的引导下又被“一见钟情”的激情撞成“瞎子”加低智商,美满婚姻、幸福生活也就成为空中楼阁、海市蜃楼,不仅仅是可望不可及,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 问题一:婚姻变得越来越不确定、越来越娱乐化。不顾孩子、父母、亲朋的感受与看法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497516839&efid=D8GuCeYUNR6C6V5nNAt4WA
8.浅议当代青年婚恋观的现状及对策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人们思想观念、利益需求、行为方式的多元化,折射出价值观变化和社会变迁给传统的恋爱婚姻、家庭社会带来了挑战,婚姻家庭领域和道德观念领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婚恋观、一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滋生,并在一定程度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704/11/144735_36804498.shtml
9.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婚恋观马克思主义论文一、当代中国社会婚恋观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80”后,如今已渐渐成为中国社会婚恋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的婚恋观映射着当代社会婚恋观的发展变化,也可从中窥见中国社会婚恋观的大体现状。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环境和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影响下,当代青年女性鲜明的自我意识崛起,她们愈加https://www.lunwendata.com/thesis/2019/156931.html
10.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近七成青年“愿等待不愿将就”该报告从“青年择偶观、恋爱观、婚姻观、生育观、婚恋伦理观以及对团组织开展的青年婚恋服务活动的看法”六个方面对青年婚恋观进行了分析。调查发现,“健康”和“能力”是男女青年都比较注重的方面。值得注意的是,男女青年对对方的“学历”“地域”“家庭背景”“收入”的关注度普遍较低。相对传统观念中的“门当户https://news.cctv.com/2018/05/22/ARTIQRSfib2mvgGjuoZQcI3o180522.shtml
11.高校医学新生婚恋观现状调查分析中国降心理学摘要: 目的 了解高校医学新生的婚恋观现状,探讨大学新生婚恋观的特点,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婚恋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320名医学新生进行婚恋观调查.结果 高校医学新生恋爱发生率为20.6%,婚恋观较积极,大部分学生认为恋爱是婚姻的前奏,婚姻应该从一而终,双方保持忠诚;当代大学生性观念较为开放,部分https://www.360qikan.com/zgjkxlx/201108/664188.html
12.师院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调查本研究选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 机选择我校220名女生进行了大学生婚恋观方面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我校女大学生婚恋观年级差异显著,低年级的女生比高年级的女生的婚恋观更现 代和开放.(2)我校女大学生是否为独子的婚恋观无明显差距, 更多 关键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data/paperhelp?cmd=paper_forward&longsign=c233601fc37c7e652fcf8a744f45f0e3&title=%E5%B8%88%E9%99%A2%E5%A5%B3%E5%A4%A7%E5%AD%A6%E7%94%9F%E7%9A%84%E5%A9%9A%E6%81%8B%E8%A7%82%E8%B0%83%E6%9F%A5&fr=wise&tn=SE_baiduxueshuwise_y5e9t2rx
13.青年群体婚恋观的影响因素及分析原文对照报告.docxPAGE PAGE 10 青年群体婚恋观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摘要] 本文的研究背景就是针对现在断崖式的出生率为出发点,去研究青年的婚恋观发生了哪些变化。通过国内外一些学者的研究调查报告,同时通过一些国内外的理论来论证。对婚恋观的历史发展做了一些研究,看婚恋观在历史变迁之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然后从婚恋观的基本概念论述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320/8044064072004064.shtm
14.婚恋观教育范文12篇(全文)[1]金乐.当前高校大学生婚恋观分析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 2008, (01) . [2]吴彬.大学生婚姻恋爱观的变迁及原因[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04) . [3]王大钊.大学生婚姻解禁后的理性思考[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05) .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zv8i7y7.html
15.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调研世界2012年10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许多新亮点,但也面临不少困惑和挑战。在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冲击下,如何引导、端正大学生的婚恋观,将成为新世纪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难题。本课题从大学生恋爱观、婚姻观、多元社会的爱情观念等角度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DYSJ201210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