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AI虚拟男友与马恩婚姻观”——兼同重庆大学蒲清平教授、向往博士商榷
文/上征
蒲、向原文请自行于网络检索
尊敬的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蒲清平教授、向往博士:
你们好!
同样,阁下所谓之“两性之爱按其本质来说就是排他的”也可能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阁下在注释中把这句话同上一句话分列为两个出处(前者为马恩全集,后者阁下似乎校对出了问题,把注25标注成了20,我看参考文献,判断出处应该为马恩文集),但以我的记忆和检索,其实它们都出自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并且几乎就是前后文。我相信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和博士应当不会犯百度检索恩格斯名人名言的低级错误,我善意猜测应当确实是阁下二位一人读过马恩全集,一人读过马恩文集吧!猜测完毕,我们回到这句话本身。恩格斯说:性爱按其本性来说就是排他的,但是还有后半句,——虽然这种排他性今日对妇女才是完全有效,……由群婚向个体婚姻应当归于妇女,而男子的进步仅仅是促进“一夫一妻制”,然而实质是使妇女地位恶化,从而促进了男子的不忠实。此中的所谓“排他”,恰恰不是阁下所幻想的坚守忠贞不渝的爱情,恰恰相反,恩格斯辛辣地批判了这种排他,指出这种排他不过是资产阶级婚姻中男子对女性“忠诚”的要求,而男子却可以在外寻欢作乐,花天酒地!恰恰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男性把女性看做自己的附属物的体现!
这就是阁下所提倡的“排他”的爱情观吗?阁下真的阅读过《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吗?阁下在夸耀恩格斯和爱人玛丽“情感依赖,婚姻美满”的时候是否知道,正是因为恩格斯厌恶这种资产阶级婚姻,所以恩格斯和爱人玛丽白恩士终身没有“结婚”!甚至“依赖”“磐石不转”本身也有待商榷,在玛丽去世之后的日子里,恩格斯还和玛丽的妹妹莉亚相爱并同居!我不忍以过分之言论批评阁下对于马恩感情生活的描述是多么不切实际,但是这种言论和当今互联网上部分年轻男性“遍地都是青年马克思却遇不到一个燕妮”的言论有何区别?不过还是幻想一个能够全心全意服务于自己的所谓伟大理想的“田螺姑娘”式的配偶而已!凭什么要求女性在选择哪怕“虚拟男友”的时候都要“保持忠诚”?我在此不禁想引用毛主席写下的一句话来回应阁下之观点:整天的对我们围着,什么“贞操”却限于我们女子!“烈女祠”遍天下,“贞童庙”又在那里?整天说什么“贤母良妻”,无非是教我们长期卖淫专一卖淫,怕我们不受约束,更好好的加以教练!
言已至此,我想阁下应该已经可以认识到鄙人之观点为何了。当然,说实话,即使是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观点,也会因为其身处的时代而具有局限性。恩格斯对于“相互爱慕”的理解,今天看来也带有一定的乌托邦幻想。但是有两点是必须指出的——一是,不去分析如今的专偶制婚姻制度和其土壤——资本主义父权制生产关系,空谈“相互爱慕”的“正确爱情观”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二是,哪怕就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为基础,也请至少站在他们的历史时代,或者至少基于全面的文本分析来论证和引用,否则和古代八股文对四书五经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的行为,又有什么区别?在此,鄙人想引用一段阁下最喜欢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的内容来作总结,不知在阁下那里,对恩格斯这段话如何理解,是否也是您笔下的“误导了爱情观”的“女权主义”呢!
“家长制家庭的根本之处在于,一是把非自由人包括在内,一是父权。这种家庭形式表示着从对偶婚向专偶婚的过渡。为了保证妻子的贞操,从而保证子女出生自一定的父亲,妻子便落在丈夫的绝对权力之下了;即使打死了她,那也不过是行使他的权利罢了。……一方面是专偶制,另一方面则是淫游制以及它的最极端的形式——卖淫。淫游制和社会的任何其他制度一样,也是一种社会的制度;它使旧时的性的自由继续存在,以利于男子。在实际上不仅被容忍而且特别为统治阶级所乐于实行的淫游制,在口头上是受到诅咒的。但是实际上,这种诅咒决不是针对着参与此事的男子,而只是针对着妇女:她们被剥夺权利,被排斥在外,以便用这种方法再一次宣布男子对妇女的无条件统治乃是社会的根本法则。……现代的个体家庭建立在公开的或隐蔽的妇女的家务奴隶制之上,而现代社会则是纯粹以个体家庭为分子而构成的一个总体。现在在大多数情形之下,丈夫都必须是挣钱的人,赡养家庭的人,……这就使丈夫占据一种无需有任何特别的法律特权的统治地位。”
最后,请允许鄙人再引用一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内容作为本文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