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婚姻观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很稀罕一种东西,叫爱情。

多年之后发现,我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的,可能是另一些人。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恩格斯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已经不道德了数千年,还经历了一个最不道德的年代。

永远不变的是变化。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价值观在变,我们的择偶观也在变。但择偶观的核心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顽强的惯性,这个核心就是“郎才女貌”——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才”与“貌”的衡量标准与表现形式。

于是,漂亮的女子不论出身高低,总是前途不可限量;而优秀的男人,不管年老还是年少,总是滑不溜手。

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与几千年前,并无不同。

红色年代,爱情缺席

我们甚至有过那样一个时期,性是被严格压抑的,而爱情是羞于启齿的。

法国社会学家穆勒在分析了婚姻基础的基本内涵后认为:人类历史上的婚姻有三大动机:即经济、子女与爱情。在上古时期,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期,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到了现代,变为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这种划分大体上反映了人类婚姻中择偶标准的变化。

我们的情况或许还有些特殊,因为政治曾经在这个国家近乎疯狂地起作用,上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问题都不免是政治问题,包括择偶与婚嫁。

1950~1960“英模崇拜”成为择偶主流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接受《小康》采访时总结: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几乎没有择偶的自由。

我们的故事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事实上,那时候也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关于爱情的故事发生。

但关于爱情自由的梦想已经萌芽。正是在那个时候,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风靡一时。其中敢爱敢恨的小芹成为青年男女的楷模,而行一贯家长作风的何仙姑在众人的哄笑中灰溜溜地下台,标志着中国进入择偶自由的阶段。

“昨夜晚小芹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二黑哥你当了模范。人人都夸你是神枪手,人人都夸你打鬼子最勇敢。”小芹在影片里的唱词同样形成那个年代的择偶理想。

那是一个价值单一的时代,不似现在黑白模糊,以单一价值选出的“模范”、“英雄”成为1950~1960年代择偶的关键词。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的一则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给了军人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嫁给军人,尤其是获得荣誉的军人是当年女性的理想。即便从战场走回来的军人身体已不再健全,但这些都不重要,军人的光辉与荣誉足以让窈窕淑女趋之若骛。

生产工作中的“模范”成为在军人争夺战中不幸败下阵来的女性们的次优选择。当年,农村与工厂或者国家机关都会兴起“劳模”或“工作积极分子”的评比。那些站在台上胸带大红花的男女自然成为择偶的热点。

那时候,人们找对象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政治上是否要求上进,在工作上是不是模范;那年头,处对象的时候,“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争取工作上的进步”成为交流的主题和中心,并借此发展成为光荣的“革命家庭”。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安琪在一份调查报告中称,1948年到1966年,择偶条件中最关键的是本人成份、政治面貌以及家庭出身等。

而当时的媒人在介绍对方的时候,通常首先就会推出党员身份,以上进的政治面貌作为卖点尤其盛行。

1966~1976政治决定一切

文革十年,对一个国家来说尚且是一段不愿掀开的伤痛;而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那些正处于青春年华的人来说,更为残酷。

那是一个悲情的年代,许多青年受到了双重迫害。那些叫知青的人,不仅在身体上突然间要承受繁重的劳力;同时,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还需要面对沉闷、落后的环境而失去了爱的能力。

“或许有很多人从此再也不能体会到爱情的纯真与激情。”对于那个年代的伤害,作家胡发云以“惨痛的代价”作评价。

很多故事现在听来是荒唐的,而在当时,却以认真的形式在生活中上演。

那时候,一件鲜艳一点的衣服不小心就代表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人们的服装一律灰蓝色,发型也趋于统一。中国几亿人的生活中空前地只剩下一种思维方式,人们只能用谈工作为由进行“地下活动”,情书的开头一定要称呼某某同志,结尾也一定是革命的敬礼。

而对于知青来说,他们的爱情婚姻更加曲折、悲情。“那些无奈选择留在农村的女知青是一个悲剧。”胡发云说。

一位曾在“北大荒”下乡的知青这么回忆自己的队友:一位漂亮的女生,当年出于狂热的政治崇拜而被鼓动去内蒙古插队。但娇弱的身体无法适应牧区生活,只能听从牧民的劝告,嫁给当地一户人家作儿媳妇,以此期盼由夫家来承担她的劳动任务。但最终不但没能卸下自己的任务,自己的命运也就此改写了。

这位知青以“苦涩”来形容自己的知青生活。“在那个年代,不允许谈爱情,这是个人私情,而国家提倡的是建设祖国。我们是感情被荒废的一代。”接受采访时,他语调激动:“即使有一些知青在这十年间结婚了,但他们大多数只是出于生存的考虑,为了获得一张政治的护身符或者一个生活的避难所。”

这是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除了政治,一切都不存在。如果说五六十年代还存在爱情婚姻自由的话,经历过文革的人都知道,在文革期间,一切都被政治剥夺了。

一个时代的错误与伤害,深深地烙印在这一代人的记忆深处。这或许是1980年代初期,伤痕文学能迅速兴起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青年在观看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时失声痛哭。

转折年代,爱之觉醒

以理想主义开始,以实用主义结束。

文化大革命10年间,爱情一如在压抑中等待爆发或死去的火山。

终于还是在等待中爆发了。

一切来得如此之快,我们甚至还来不及准备迎接这突如其来的幸福。

当西方媒体开始用“中国巨变”来形容这30年间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奇迹的时候,他们尚且来不及发现随之而来的中国社会的变化。

择偶标准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必然。经济发展得越迅猛,社会文化冲击得越深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就变化得越彻底。

由于政治与体制上的逐渐松绑,社会分化随之扩大,尤其体现在经济上。于是,在过去的30年间,经济条件以不同形式体现于择偶标准中,并且,在其间的比重速增。

1977~1987至上的学历,浪漫的情愫

1977年,在高考之外,谈恋爱也成为了那一年的关键词。在这一年,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手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

1980年4月,新《婚姻法》施行。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双方感情确已破裂,并经调解无效。中国人终于承认爱情应该成为婚姻的灵魂。

“张建国,男,××矿务局煤矿工人,27岁,预备党员,爱好文学,无烟酒嗜好。欲求心地善良,能料理家务,有正式工作的女人为妻。”旧报纸已经变脆,色呈暗黄。这是一则刊载于1984年某报端的征婚启事。

历经几番政治运动,一度忘却自我,国人渐渐在情感意识上复苏,不再对家庭生活羞于启齿。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话题。

而最能触及这一代人内心深处最柔软部位的是:知识。而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最重要的条件。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那时的学历已具象为一个人前途理想工作事业情调趣味的标志。特别是那些文学青年,他们在外表上往往是挺廓的白衬衣,蓝色的喇叭裤,以及总不离手的一卷书——这一切对于那些对生活憧憬干涸了十几年的青年来说,意味着有知识,有文化,懂生活。

理想,或者是理想主义,这个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关键词同时也主宰着我们的择偶观和爱情观。

最明显的变化反映在那时候的大学校园里。在经历10年禁锢之后,各种思潮在高校校园产生了激烈的交锋,对自由的渴望、对传统的叛逆、对激情的追求,那些被理想主义烧灼的大学生们原有的爱情观被来自西方的爱情观所改变。穷困潦倒,缺乏温情,是他们父辈家庭最明显的特征,这使他们对家庭产生了本能的怀疑。那时候,萨特和西蒙尼是他们的偶像,他们羡慕并且崇拜萨特和西蒙尼,甚至,在他们中有人试图模拟二者的生活方式。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以失败告终,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他们最终也走进了婚姻的围城,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彻底理想主义的土壤。

那个年代,一个叫琼瑶的人对女青年们爱情择偶观的影响是注定要被写入史册的。1982年,《海峡》杂志刊出了《我是一片云》,据说这是琼瑶小说在大陆最早的现身。之后,琼瑶爱情小说红遍九州。在琼瑶笔下,爱情惊天地泣鬼神,甚至无往而不胜。受其影响,女青年们对爱情有了过高的评价和期望。然而,用不了多久,一个个从琼瑶故事里走出来的女孩,在经历了一场或几场恋爱后嫁为人妇,她们终于发现被琼瑶欺骗了。

于是在那个年代的尾巴,实用主义开始左右人们的择偶选择。当时放开的经济政策,孵育出一批“万元户”,这对于当时工资以等级来标定,每月大多只有一二百元的国人来说,是一笔“大财富”。万元户的生活水平在消费相对平均的年代里显得很阔绰。于是,“万元户”这个名词又成为八十年代末期,择偶条件中的“磁石”。

1990~2000婚嫁改变命运

到了90年代,当功利主义彻底取代理想主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的时候,漂亮的姑娘在日渐包容的社会里获得了许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其中,包括婚嫁、交换甚至出卖。

最先开放的深圳,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从那时起,港商、台商以及日本公司纷纷在深圳的投资建厂,大量的内地青年也涌入深圳。在那里,涌动的是发财的梦想和欲望。还有许多年轻漂亮的姑娘,也梦想着能够在这个离“花花世界”最近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

陈小艺主演的《打工妹》反映了打工者在都市中的生活状态,但更多的是从正面来进行表达。电视剧中的女主角坚持自己的尊严,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姑娘被金钱收买。

然而,形势并不会因此而改变多少。多的是梦想着住大屋、穿名牌、享受人生的女人,而大款始终是婚姻市场中的稀缺资源。激烈甚至惨烈的竞争在所难免,但这个时候,在大款之外,人们其实比以往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传统演变的“香饽饽”是高层知识分子。尽管1990S年代后期有“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调侃,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掌握高科技的人才,或许在不经意间就成了CEO,即使投人门下,也有高薪水作为保障,同时,因为学识修养,依旧受到姑娘们的追捧。

如果很幸运地,你有海外关系,那也会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择偶条件。改革开放之后,开放的中国开始以各种途径走向世界,出国潮的兴起使海外的亲戚显得益发珍贵。

婚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是改变命运的手段而被过度使用。在长相上受到上天眷顾的女孩,前途一片大好。因为,女人的相貌始终是男性的首要要求,甚至是唯一要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始没有改变过。如果天生丽质,而且温良淑德,那当然更好。但天生丽质是更重要的标准。

新千年,爱的多元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转眼进入新世纪,这个时代确实有了很大的变化。

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女性就业,在许多岗位上毫不逊色,甚至比男子更为出色地创造财富;教育普及、社会交往和流动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选择和再选择机会的增加;所有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都重塑着女性,进而影响了男女的择偶观。

进入新千年

如果没有爱就退而求其次……

新千年之后,人们对择偶标准的多元呈现表现出空前的宽容。年龄不再是界限,婚否也不再是障碍,只是在钱袋子与真感情间挣扎。

进入新世纪,花容月貌并且才华横溢的适龄女子在大都会中已比比皆是。那样的女子,通常有着比较高、比较稳定、比较有保障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她们往往更多地强调人格尊严、自由和独立,也更有可能抛却经济因素来考虑择偶条件。另一种可能同时出现,在经济条件之外,她们在择偶时对男性有更多的期待,甚至是近乎完美的期待:既要是成熟稳重的,还要是机智幽默的;既要有相近的价值观,还要有相当的人生追求;既要是务实耕耘的,还要是浪漫有情趣的;尽管没有经济上的苛刻要求,但必须是有能力的。

她们骨子里有不同程度的小资情结,张爱玲与亦舒们对这些人往往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她们极度理性却也极度感性。相比低于她们的女性,这些人更渴望纯粹的爱情,似乎也应该更有条件获得纯粹的爱情。

而“男高女低”的择偶趋向丝毫没有要改变的意思,她们中那些不肯屈就的,一不小心就变成了被挑剩的大龄女青年而被社会称之为“剩女”。

她们也能慢慢想开,但后来者比她们想得更开。亦舒笔下的女主人公喜宝是很多人的写照:“首先想要得到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就退而求其次要很多很多的钱,如果钱也得不到就希望自己拥有健康,如此仍是快乐。”

择偶间的年龄跨度近年来日益扩大。如果说2002年24岁的跳水皇后伏明霞嫁给当年正值“知天命”之年的梁锦松还给大众带来一些骚动,那么2005年28岁的广州外语学院的研究生翁帆嫁给当年82岁的杨振宁却并未引起地震,杨翁以恩爱表情十指相扣出现在各大场合。“这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事情,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没什么特别的感想”。随机接受的采访者表示。

这真是一个最感性的时代,却也是一个最理性的时代。

“80后”更为张扬、更为现实、更为多元

“80后”这群独生子女转眼迎来了他们的婚恋高峰期。自我,现实,个性鲜明,善于接受新事物,是对“80后”的性格概括。他们的择偶观区别于前几代人,也呈现出非常鲜明的特征。

或许是因为成长过程中的寂寞,他们对感情表现得饥渴,对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的承诺同样激动不已。他们可以在认识一周后毅然领取结婚证书,但又因为一起相处觉得陌生不适应而分道扬镳,形成“闪婚”与“杯水夫妻”的现象。

这是“80后”中的自信者,他们敢爱敢恨,从不担心失败。

而且,“80后”女孩在择偶标准上对异性的身高有严格的要求:“身高必须是在1米80以上。”在调查中,有87%的女孩及其家长表示在意男方的身高。

同时,一份针对生于“80后”单身女性婚恋现状的调查报告显示:她们在择偶的问题上更加“现实”。其中89%的女孩表示很难在“房子”问题上让步。她们中的大多数要求,车子、房子、票子一个不能少,即使强调自己更看中感情的人,但男性的经济实力对她们具有明显的吸引力。

难怪台湾作家刘墉残酷地对儿子说,一个男人,如果你没有成就,只是哄女孩子,那是不够稳定的;女人常常会很轻易地甩你。刘墉还叮嘱他儿子要找能够帮助自己在社会上有成就的人。

“如果有钱是错,那我愿意一错再错。”在“80后”眼里:财富至上。

在经历层出不穷的“亿万富豪海选征婚启事”之后,“网恋”、“忘年恋”、“闪婚”、“闪离”、“一夜情”任何有关择偶或婚恋的新闻都已经很难惊世骇俗,除非立马进入一个改写历史的女权社会。

“女权社会有一样好处——女人比男人较富于择偶的常识,这一点虽然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却与人类前途的休戚大大有关,男子挑选妻房,纯粹以貌取人。女人择夫,何尝不留心到相貌,可是不似男子那么偏颇,同时也注意到智慧健康谈吐风度自给的力量等项,相貌倒列在次要。有人说现今的社会症结全在男子之不会挑选老婆,以至于儿女没有家教,子孙每况愈下。”

张爱玲批判过后的大半个世纪,情况似乎没有任何好转。

当即将结束本文的时候,笔者突然想到用狄更斯的那段话结尾似乎再恰当不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择偶观念引发新现象

试婚:也就是实验婚姻。它不是正式的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实验。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里,试婚是被谴责的,认为打破了婚姻的严肃性。但在“相爱容易,相处太难”的时代,一些人选择试婚作为正式走入婚姻前的一个过渡,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对方。

周末夫妻:夫妻不再拘泥于“住在同一屋檐下”,以工作忙碌或者距离才能产生美为理由,许多新婚夫妻选择到周末才相聚,形成周末家庭。

八分钟恋爱:即以多对男女在同一地点进行相亲,轮流相互考察,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对象。

亚婚姻:指有法律意义上的婚姻、却没有相对应的完整的家庭生活,出现了离也不是、不离也不是的尴尬局面。亚婚姻状态的家庭,外人看似有着完整的家庭结构,但当事人却有苦难诉。

伪单身:又称“隐婚族”。指的是已办好各项结婚手续,但在公共场合却隐瞒已婚的事实,以单身身份出现。

剩女:也称“3S女人”,Single(单身)、Senventies(大多数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Stuck(被卡住了),她们往往是高学历、高收入、高个子的一群,共同特点是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选择独处的大龄女青年。

THE END
1.拥有正确婚恋观,才能遇见“对”的人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恋爱 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 甚至影响一个人 一生的发展与幸福 如何才能遇见另一半 要“爱情”还是要“面包” 到底是不是“对”的人 “男主外 女主内”还流行吗 …… 如果你也有这些困惑 欢迎走进 团团“家家幸福安康”小课堂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zY5NTMwNQ==&mid=2649975243&idx=4&sn=d1da0a88d359c6d9fcd848982d03e9d3&chksm=89777f2ebd4139add4e5c1eca90eebde3b1a3f9eef47df3a9c949ead3baafd6c0f99a6b91a6e&scene=27
2.当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当下社会正确的婚姻价值观,并详细阐述夫妻之间如何有效经营婚姻,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一、当下社会正确的婚姻价值观 1. 平等与尊重 在现代社会,平等与尊重是婚姻关系的首要原则。这意味着夫妻双方应在地位、权利、义务等方面保持平等,相互尊重对方的个性、兴趣、职业选择及人生目标。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8768420157646920&wfr=spider&for=pc
3.婚姻观普陀民政局离婚劝和工作室调解员黄锦英说,她在调解小夫妻婚姻纠纷时都会劝导他们“三思而后离”,好好适应婚姻中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只想着自己会不会吃亏,不要因经济利益而葬送一辈子的幸福。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831/10/1691131_144686697.shtml
4.婚姻观,viewofmarriage,音标,读音,翻译,英文例句,英语词典婚姻观 1.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arriage view,the contemporary Japanese female s marriage views transform a lot. 与传统婚姻观相比,当代日本女性的婚姻观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非婚一族,产生了新的家庭模式,掀起各种离婚热等,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这一转变的原因,也指出了其中的弊端。 2.http://www.dictall.com/indu/245/24469518927.htm
5.正确的婚姻观是什么婚礼纪人人都渴望有美满的婚姻,而婚姻来自于爱情,正是由于两个人在很多事情上有不谋而合的想法,才最终走向婚姻生活,携手走过一生。 维系婚姻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彼此有着正确的婚姻观,那怎样的婚姻观才是正确的,才能使两人的感情不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淡呢? https://www.hunliji.com/bai_ke/detail_33149/
6.婚姻观凤网首页 女性新闻 湘女e家 焦点新闻 家庭生活 凤网专栏 托育早教离婚冷静期真的来了!能保护婚姻吗?80后女生“另类”婚姻观引发热议 上拉加载更多https://m.fengone.com/tag/%E5%A9%9A%E5%A7%BB%E8%A7%82/
7.婚姻观爱情其实有三层境界,每一层都决定着你感情的深度和未来。不少情侣在这一步卡住了——他们发现彼此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无法调和,甚至每天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这种境界的感情非常稀有,因为它不仅需要双方对自我有足… 文章 259阅读 王真兮情感 · 3个月前 父母婚外情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00:27 文章 102阅读https://remark.sohu.com/cell/label/63ecbc3282b7bb6462ae6a1e
8.婚姻观是什么?婚姻观从字面上的理解就是看待婚姻的观点和想法。 实际意义的婚姻观应该包含两个要结婚的人对未来婚姻生活的态度与设想,以及他们的态度与设想的契合度是否统一。 每一对踏进婚姻生活的夫妻,可以有不同的婚姻观,但不允许有背离社会道德的婚姻观,如所谓的小三上位,或以各种诱骗得到婚姻,如果踏进婚姻的双方不是 坦诚相https://www.zhihu.com/tardis/bd/ans/2735383320
9.婚姻观包括什么婚姻观是对待婚姻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正确的婚姻观强调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https://www.ximalaya.com/ask/q6332907
10.正确的婚姻观你知道是哪些?昨晚和亲近的朋友约了去吃烤肉,好久没吃烤肉的我,开心到吃饭时候都已经摇头晃脑了,吃着吃着,和朋友聊到了感情观,我也不知道大蜜的感情观婚姻观算不算正的,还是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也许,你会有比我更有意思的观点。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感情观刚刚建立的时候看到了太多不好的东西,虚假的,现实的,灰https://www.meipian.cn/39i6rybx
11.《傲慢与偏见》里的婚姻观(傲慢与偏见)剧评这部剧可以说是对小说的神还原,把小说的精髓,当时社会的人物风貌都很好地拍出来了,十分经典,从里面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婚姻观念。一、《傲慢与偏见》三段不同类型的婚姻影片有不少日常生活的情景,生动反映了当时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尤其是小说中各色人物在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686285/
12.佛教的婚姻观佛教的婚姻观 图片发自简书App 《经》言:情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深不堕轮回。就是因为我们有牵挂、不舍和贪婪,才生生世世辗转于这娑婆的世界。 当知一切因缘际会,譬如潮汐涨落,无法预测,掌控,也强求不得,你只能默然接受。也许命运早已安排了一切的聚散,一切的起灭,行过你身边的每一件事物,都是与你结了缘法https://www.jianshu.com/p/6ca597980a89
13.当代人的婚姻观大家好,我们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的学生。现有一份调查关于当代人的婚姻观的调查问卷,现在需要占用你宝贵的三分钟的时间去完成一下,谢谢您的配合 *1. 你的性别? 女 男 *2. 你的年龄? 0-18 18-25 25-35 35以上 *3. 你的职业? 自由职业者 在校大学生 事业单位 *4. 你认为最佳结婚年龄? 18-20 20-25 https://www.wjx.cn/jq/46145421.aspx
14.伊斯兰教的婚姻观婚姻的构成必须要有共同的信仰,这是建立美满婚姻家庭的首要条件。因为信仰是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基础,如双方无共同信仰及生活、饮食方面互异,不同的信仰会产生不同的人生观和不同的价值观。简言之,因为有了共同的信仰、言语和爱好,对建立一个和睦、团结的家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结婚男女必须都是“穆斯林”。 http://www.pacilution.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5851
15.基督徒的婚姻观查看日记基督徒的婚姻观 引言:信仰即生活,生活即信仰。信仰是关乎永生,婚姻是关乎终身。是故,除了先天性的生理缺陷、人为或意外造成的生理缺陷、为虔诚事主而甘愿过独身生活等三种人不结婚外( 引言:信仰即生活,生活即信仰。信仰是关乎永生,婚姻是关乎终身。是故,除了先天性的生理缺陷、人为或意外造成的生理缺陷、为虔诚事https://www.yage.com/diary/546.html
16.佛教的婚姻观(深度剖析)佛教的婚姻观,简明的说就是佛教对婚姻的看法。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 ●婚姻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 ●婚姻源自爱欲心; ●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爱欲源自“我见”,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1、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 http://www.nootoo.cn/news_details.html?article_id=1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