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每个人一生也就这一次,而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结婚的习俗也各不相同,虽然历史在变迁,但是一些传承却不会更改。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其中,在洋洋洒洒的新婚庆典的祝辞中,还提到新郎的灵魂金,新娘的灵魂玉;新郎的登天绳,新娘的吉祥绳;新郎的生命箭,新娘的金纺锤,祝祷它们的结合永不分离,将新郎、新娘托付给神,祈祷神灵保护新人的婚姻和生命。从《择偶七善业仪轨》可知当时婚俗之丰富、礼仪之繁缚、内涵之深厚。藏族古代的这一婚仪特点,在今天藏族婚俗文化中还较多地保存着。藏族的婚恋礼俗,从择亲选偶、订亲迎娶到婚后习俗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点,同时,又带着厚重的时代印迹,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混融、多姿多彩的风貌。
一、通婚范围与择偶标准民主改革前的西藏社会是等级森严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贵族与平民被分为三等九级,社会地位悬殊,表现在婚姻的缔结上是严格的“等级内婚制”。不仅贵族与平民、领主同农奴之间不允许婚配,大小贵族之间、平民的不同等级之间婚配都有许多限制。择婚时看重对方的血统、地位、门第和财富,追求的是“门当户对”的婚姻。其实,择偶时看重财富和门第,在藏族古代就已有之。敦煌藏文写卷p·t·1283号和内容相同的p·t·2111号,即《仪礼问答写卷》中,明确记有吐蕃人的择偶标准:“娶妻要选有财富与智慧者,若两者不兼备,应挑选有财富者,选婿要选有智慧而富裕者”。
除等级的限制外,婚姻缔结中一个最大的禁忌就是近亲结婚。有父系血缘关系的人无论相隔多少代一律不得婚配,有母系亲属关系的人原则上亦不得婚配,若婚配,至少应隔五代或八、九代人方可通婚,总之是婚姻双方的血缘越远越好。因此,在藏族社会上难见姑舅表婚和姨表婚等其他民族中常见的婚配现象。
在藏北牧区,人们是以“骨系”来确定通婚的范围。骨系多以父系的血缘来计算,同一骨系的后代属永久禁婚之列,严禁发生性关系,一旦违禁,社会舆论会给以强烈谴责,甚至予以严厉的处罚。有时也有这种情况,由于年代的久远,人们已不清楚婚配双方是否存在亲戚关系,但只要知道过去曾是亲戚关系,不管隔了多少代,人们会自觉洛守禁婚规则。
在人们的观念中,近亲通婚是最不吉利的事,会生下畸形儿,会给家庭、村庄带来灾难。在山南地区,如果四方邻居知道了某人是亲戚通婚会不依不饶,舆论会说:“青草要干枯水源要枯竭,老天都不下雨”,人们还要告官惩办,近亲通婚者会被处以装入牛皮口袋沉江的死刑。在藏北牧区,人们将近亲通婚或发生性关系看得非常严重,认为这种人婚后全身会变黑,成为黑人,影子照到谁谁就会生病,平时不能让这种人坐到自己面前,这种人死了也不能送天葬场,他们生下的孩子会变成傻瓜、长成畸形,还会长尾巴。除人们舆论谴责和歧视外,有的还会受到严厉的处罚,轻者被鞭打一顿,重的用牛皮包裹扔到河里双双淹死。
婚姻是否缔结,还要看男女双方生肖的五行和纪年的十二属相的生辰是否相克或相冲,人们十分忌讳生肖和属相相克相冲,认为生肖相克婚姻不会幸福,夫妻间会吵架、打架或离婚。这一禁婚原则并不十分严格,城镇、农村和牧区以及不同的地方在遵行时也有松和紧的差异,有时生辰属相不合还可请僧人或咒师做法事以求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