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前两天我们去找传送门里的那位老王,他说去年某日夜观星象的时候,掐指一算就预测了七件事:
1.“无限流量”启幕
2.BAT“参股”运营商混改
3.华为手机全球出货的市场份额超越苹果
4.传统利益格局分化
5.人工智能继续狂飚突进
6.中国互联网全面“国际化”
7.出现估值达到十亿人民币级别的自媒体
这七件事都在2017年内成为了现实,这准确率高得哟,就恨当初预测前没去买彩票了。
既然虎嗅的老朋友们预测辣么准,今年应该继续呀!那么问题来了:今年预测什么呢?
好了啦好了啦,剧透太多怕伤身,2018年各个行业可能会发生什么,各位还是自己往下看并寻找答案吧。
王新宇:房产税离我们有点远
宏观市场:变
根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中国110多个城市,相继出台了两百余条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政策的频频发布,主要还是为了抑制过快增长的房价,但这轮调控与往年调控不太一样的关键词“长效机制”,不停出现在大家视野当中,对于2018年房地产的走向,尤其政策的走向,预测如下:
1.长效机制,主要是为了遏制房价的上涨,尤其是投资性需求。在购房条件上,2018年可能会更加严格,这意味着,购买房子的准入门槛继续加大,购房需求持续累积。
2.中国市场太大,不要用一二线城市的市场和眼光去看待全国市场,目前国内市场的供求还是不均衡,调控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稳定市场,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市场,所以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方式去应对。库存仍然较多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会在2018年做好去库存工作。
4.当下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城镇化进程的问题,受到价格挤压不得不离开城市的人会越来越多。
房产税:远
笔者认为房产税比较远的原因在于:
1.重庆和上海,作为试点城市,征收房产税显然并没有能降低房价。房产税可能更多的是从心理上影响房价,但这不是关键因素,更有可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2.房价过高的城市,对于征收的标准、税率其实还有很大争议,容易给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负担。
3.中国特色的房地产政策下,房子本身的产权年限建筑物和土地是分开的,现在的房地产多是缴纳了土地出让金。如果征收房地产税,那么土地出让金制度是否合理,这还需要仔细研究。
4.房产税如果严格征收,不排除房子多的人采用离婚、过户等手段规避,规避无效的税金成本,极有可能转嫁到租客身上,变相提升了租房成本。
是否应该买房:快
2.如果你是投资性需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考虑购买地段比较好的房源,做长线投资,当然,你也做好冒风险的准备,市场涨跌是一方面,针对投资性需求的政策和打击是最大的灰犀牛。
3.长远的趋势来看,产权房会变的更加稀少,因为供应量在2018年,随着政策的收紧,土地政策的变化等等,通常意义上的理解是开发商降低了预期,本身2018年的供应量开发商会自我削减,另外一个层面理解供应量减少可能不仅仅是体现在2018年,而是宏观土地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需要做长远的谋算,所以该买还是要买,否则就去考虑租房吧
王云辉:小米赴港上市,新热点是物联网
先来说一下2018年手机行业的总体趋势。
第一,手机出货量将会继续降低。
中国已经是手机的存量市场,存量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手机迭代的周期。Counterpoint的数据已经指出,国内手机用户的换机周期平均为22个月,也就是说,每年的手机出货量,是用户手机保有量的差不多一半。除了迭代周期外,也受到技术更新的节奏、运营商的补贴政策,供应链与渠道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供应链持续涨价,尤其是内存和屏幕。
第三,线上线下渠道趋势反转。
之前已经可以观察到,从2017年第二季度开始,线上渠道的销量就全面回升,渠道份额占比也开始提升。业界预计,线上渠道已经重新成为市场的主要拉动力,而且这一趋势有望延续到2019年。
第四,手机市场格局可能迎来两个变化。
一是国内手机市场会越来越向头部厂商(华为、OPPO、vivo、苹果、小米)集中;二是锤子等中小品牌,借助线上渠道重新发力的红利,仍有成长空间。
最后,我认为2018年以下情况可能成为现实:
1.手机端至少出现一款现象级AR游戏
2.小米完成IPO,上市地点为香港
3.华为在美国市场获得突破,最近也公布了与AT&T合作的消息
4.全球第一款5G手机或将于2018年发布(发布,非商用)
5.运营商流量收入增长放缓(使用规模持续增长,但是收入放缓)
6.物联网领域出现共享单车级别的新风口
壹娱观察:中国迎来科幻电影大年
2017年的电影市场也收获了550亿票房,其实主管部门在2017年想要一个更高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批片已经没有了前两年的数量限制,在2017年给我们带来了接二连三的惊喜,为中国市场贡献了超过50亿的票房。
2018年总的票房数据一定还会往上走,并且进口影片的数量还有可能进一步增加,这就意味着上游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知道,2017年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中国观众的成长速度远比市场想象得要快,想赚快钱的低口碑电影很难靠忽悠来拿票房了。
虽然电影总体票房会增加,但是电影院的日子却会越来越不好过,因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市场屏幕数和影院数保持了超高增速,但是这两年电影票房已经跟不上影院屏幕数量的增速。影院的上座率在2017年陷入了近几年的低点,在2018年还会继续低下去。
电影产业将面临周期性调整期,互联网+电影的渐入谷底更是尤为明显,有人把泡泡吹爆了,有人把影业退守成了电商公司。明年,所谓的中国电影工业化一定不会成熟,但一定会前进。
2018年可能真的要迎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有数部体量不等的科幻片将要陆续上映,这是一代中国年轻电影人的梦想,2018年将是中国电影的一次梦想绽放——尽管我们都不知道结果如何,但做出来就是成功的第一步。电影是遗憾的艺术,对这个我们久违数十年的类型,从头积累遗憾是没法绕过去的坎。
电影现在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多元,除去《王者荣耀》这样的游戏,还有网剧。而在电视剧市场,话语权正在转移从电视台转向视频平台。
从剧制作市场来看,制作成本将为了“精品化”投入越来越大,与此同时,稀缺的头部IP和明星会更加抢手,90%的长尾IP和演员将由中下级别制作团队来消化,并有望异军突起。
张昭轶:至少两家音乐公司上市,新产品形态有待观察
1.音乐流媒体再无故事,资本市场继续顽强挣扎
2.已逝的风口不再回暖,新形态将百花齐放
3.音乐APP或是继续没落,或者形态跃迁
音乐下载也好,流媒体也好,均是在贩售音乐的介质,这包括付费的下载和会员业务,但前景都极为有限,多家APP平台多年的尝试都已证明了这些尝试难处奇效。
判官:“买买买”“合并”“2B”
2018年,互联网行业,可以用三大关键词来形容:“买买买”“合并”“2B”。
先说“买买买”。
第二个买:在当下流量红利褪去、争夺用户数量进化为争夺用户时长的阶段,2018年内容生产者毫无疑问将成为各大内容分销平台的座上宾。
第三个买:传统互联网行业在充分汲取线上红利后,将在2018年回归线下,充分汲取线下的用户流量及商业价值。而由于线下资源存在独占性,对传统线下行业展开投资、收购就成为一种必然。
再说“合并”。
由于其产品场景边界和用户群体的限制,各大新贵们的业务天花板,已在2017年内先后到来。在这之后,或者调兵遣将开发新品,去争夺另一个用户群体,或者在现有的用户群体之下经营商业化变现产品。
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对企业的产品力、内部合作、资源投入、品位都是硬桥硬马的考验。而一旦这两件事都不顺利,则企业内部之前被高速发展掩盖的各种矛盾,就会集中爆发。企业一旦进入这样的阶段,由于其估值或市值受损,将为其竞争对手的并购大开方便之门。此时,企业创始团队的意志,将屈服于资本的意志。
最后说一下“2B”。
2017年我观察到很多比较成功的创业项目,包括被热炒一年的人工智能,都将先行服务于2B领域。改进和提升当下各种企业的业务效率,或降低成本,都是2B型项目的价值。
而另一种2B创业,是服务于个人用户的自我提升。职场和职业进化、阅读与写作能力、情商与婚恋辅导、理财与投资。都是当下个人成长型项目的热点。而此类项目由于提供的价值直接而明确,用户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强,作为创业团队面临的资金压力也会小很多。
师北宸:知识付费面临续购问题,只剩两三家大平台
我认为,将“知识付费”称为“知识电商”更合适。现在的“知识电商”市场是这么一种状态,大概与十年前的视频网站市场类似,几十个视频网站,各种长视频、短视频往上扔。
如果这么类比去看,未来的知识电商市场大概会是这么一个状态:
1.只剩两三家大平台,每一家平台都量身订做内容,就好像现在只有腾讯视频、爱奇艺和优土,其它家基本远离大众市场。
2.平台品牌无差异性,内容产品会成为获取付费用户和收入的最主要吸引力,就好像《吐槽大会》《见字如面》之于腾讯视频,《中国有嘻哈》《奇葩说》之于爱奇艺。节目在哪里,用户就在哪里。用户拥抱自己喜欢的节目,为此付费,但很少直接因为腾讯视频或爱奇艺这个名字付费。
知识电商市场的内容产品供应方主要是个人,甚至是业余的个人,从2018年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成建制的、系统化地内容制作方出现,内容策划与制作、录音、拍摄、宣传推广等模块工作会更加细分。
作为一名课程制作人,以及花了一整年探索优质知识电商内容产品应该如何制作的角度,再从这样的眼光来审视,现在99%的“知识电商”的内容不及格。
此外,2018年会大范围面临续购率的问题:制作一门课程,让一位老师十年的积累全部清空。接下来如何持续制作高质量的内容,如何因为产品而不是因为好奇、焦虑、IP去买单,将是各大平台面临的严峻问题。只有持续提供优质内容产品,用户才会继续买单,平台们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栗浩洋:人工智能+教育激烈厮杀
第一,互联网教育行业在过去五年的发展,颠覆了只有用户量、注册数但没有销售额的状态。未来五年,线上教育的市场会更加高速增长,类似电商领域淘宝刚开始五年的发展速度。K12课程辅导领域,五年之内一定有两家以上会超过新东方和好未来三倍以上的销售额。
第二,所有工具类和O2O类的教学应用都会走向平静,他们会全部转型成高收费的线上教育,只有高收费的教育才能够提供比较好的教学质量。线上一对一的教育模式也会在明年走向顶峰,然后开始停滞或者下滑,所有机构开始转向一对多或者用人工智能自适应的方法来替代一部分教师的成本。
第三,人工智能+教育,也就是智适应的模式会像去年共享单车,五年前滴滴快的打车大战一样,发生血腥的拼杀场面。数十家教育机构会涌向这个赛道,并在人才、市场扩张、产品研发三个方面激烈竞争,但是一年之后只会剩下不超过三家。
更多获得高估值和高额融资的公司不再是过去的大量技术领先+2B的公司,而是技术领先+2C应用场景+市场销售能力“三全其美”的公司,比如AI教育和AI医疗领域。尤其是通过AI+传统行业直接对过去的传统行业或者没有AI介入的互联网公司的代替型公司。比如AI电商等(类似今日头条把推你喜欢的商品做到极致,让你逛街停不下来,购买停不下来)。
超市老万:2018年,零售行业得站队
你是依附阿里,还是腾讯?
今年阿里的一连串动作让人眼花缭乱:阿里入股新华都,阿里系的苏宁与恒大结盟,阿里入股高鑫零售,继而私有化要约高鑫,让银泰与南京中央商场合资设立新零售公司。从中可以看出几个关键:苏宁恒大做商业地产、盒马做超市主力军、银泰做商业主力军。
阿里的做法,让人有一种感觉:要么是我的,要么是我的敌人。
这些行为更多只是在声势上与阿里叫板,不断喊话:“我扳回一城啦。”
但腾讯也有腾讯的优势:不称霸,广结盟,给流量,来赋能,谋共赢。所以说,2018年真的是零售行业站队的一年。两家巨头都会开始喊话:“来,加入我,你能生存下去。”
加入阿里阵营,你有一个好处,套现(如同尹衍梁),其余不用再操心了,交给阿里就好了;加入腾讯阵营,你可以依然掌控你的企业,背靠大树,与阿里系决斗。
或许,还有一种方法:两边都不选,两者都粘边,可否?也许可以,除非有第三方势力来组织大家,一起团结起来去制衡两巨头。虽然很难,但至少有两点好处:反垄断、不等死。
我们来盘算下,这个第三方可能是谁?雷布斯的小米可以吗?丁磊的网易可以吗?还有李彦宏的百度可以吗?至少到目前为止,传统零售无论从技术还是资本,亦或是理念,暂时还看不出谁有这个能力或者实力。
云阳子:“群狼”追赶盒马鲜生
超市老万已经对零售行业做了一个总体预测,我单独就商超大卖场、便利店、社区商业做一下预测,具体如下。
商超大卖场
1.“站队”格局变化:民企上市公司站队结束,比如:步步高、人人乐、家家悦等各有归属,不是阿里系就是腾讯系;国企上市公司站队,涉及混改等复杂问题,应该会有第三选择出现。
2.大卖场改造:阿里入股大润发,会极大的加快大卖场改造进程,盒马模式(多套改造方案)是样板,一二三线城市是2018年的主战场。
3.“群狼”追赶盒马:盒马自营店+联营店,疯狂扩张,一马当先;其它“群狼”奋起追赶,永辉的超级物种、美团系的掌鱼生鲜超市、京东的7FRESH生鲜超市、复华集团的地球港新零售超市,都可能在未来3年里迎来几十亿级别的投入。
便利店
1.办公场景:有三种势力交织一起,传统便利店派(7-11)、新型便利店派(便利蜂)、无人货架派(小E微店),抢同一批用户群体。两个结论:传统便利店极其难受,2018年转型难度很大;新型便利店派和无人货架派2018年打融资大战,头部名单下半年基本确认,但结束战局还早得很。
2.交通场景:京东与阿里都在抢占加油站便利店,劫道者是滴滴搞出租车无人货架,朱啸虎已经天使投资一家叫魔急便的公司。
3.社区场景:夫妻小店与连锁社区便利店开始正面争锋,互联网公司赋能夫妻小店(如天猫小店)与规模化公司连锁社区便利店进行对抗。
4.无人货架:一个新渠道,抢占办公室近场零售,未来很可能会诞生一个百亿美金的平台型公司,前景看好,融资多多。
5.无人便利盒子:一个新渠道,抢占社区近场零售,2018年会清晰这个赛道并没那么性感,前景一般。
社区商业
这是一个最复杂的场景,夫妻小店、社区便利店、社区超市、各种社区专业店(零食、果蔬、日杂百货等)都交织在一起,很难看清2018年的发展趋势。但是机会多多,也风险多多,需要极强的战略洞察力。
毛琳:生存类和社交类游戏将成为2018年爆款
2016年是RPG游戏《阴阳师》,2017年是MOBA游戏《王者荣耀》,而到了2018年,有两类游戏有望成为爆款。
生存类游戏成为爆款
2017年“吃鸡”风靡一时,热度甚至接近《王者荣耀》,网易的《荒野行动》和《终结者》占得先机,《小米枪战》和腾讯CF共同角逐,到2018年吃鸡类生存游戏只会更火。
2.腾讯做局,加速“吃鸡”品类发展。腾讯除了CF的“吃鸡”模式,另有重磅的天美开发的《绝地求生:光荣使命》和光子开发的《绝地求生:刺激战场》,腾讯的品类开发能力不容小觑。
3.生存类游戏天然的社交性。一群朋友组队“吃鸡”的TPS的社交属性远大于MOBA游戏,更易于组队游戏。
但由于生存类的TPS的难度高于MOBA游戏,所以生存游戏热度和营收可能超过《王者荣耀》,但玩家用户数是不可能超过《王者荣耀》的。
社交类游戏成为爆款
《王者荣耀》之所以风靡,社交关系链和组队排位的机制功不可没。到了2018年游戏以社交为核心,以社交为目的游戏有机会借助链式传播成为爆款,用户越来越愿意和好友一起玩游戏,也更加愿意与陌生人因游戏而社交。在常规游戏品类都被腾讯网易霸占的情况下,新公司从社交品类上进行突破是核心方向。
目前《奇迹暖暖》团队研发了新游戏《恋与制作人》,就是养成类社交游戏的代表。预计该游戏在2018年白领女性市场会爆红,同时在2018年此类游戏会越来越多,氪金能力也比MOBA和TPS等更强。腾讯市值瞬时峰值超过苹果
1.苹果受制于iPhoneX销量增长放缓。2016年苹果市值约增长10%,2017年增长约30%,但iPhoneX目前已调低出货量和销量预期,苹果2018年业绩增长乏力,股价增长受限。而2018年是产品发布小年,苹果业绩不如预期几乎是肯定的。
3.腾讯投资公司上市带动股价增长。2018年腾讯投资的多家行业龙头会上市,微医、快手等都在筹措港交所上市,阅文等之前港交所上市的企业会在香港市场对腾讯股价有良好的助力。
薛洪言:互联网金融巨头上市,第三方支付再起波澜
互金行业于2017迎来了强监管,校园贷、ICO、虚拟货币及现金贷的风口在监管风暴中终结;互金行业的2017也有了新的迹象,网联面世、信联诞生、金融巨头强强联手、金融业务加速AI化,新模式在孕育之中。
展望2018,互金行业或将迎来如下变化:
现金贷清理战场,消费金融风口终结。始于12月初的现金贷新规影响将延续至2018年,平台加速退出,以贷还贷链条断裂,火爆的市场或迎来满目疮痍的结局,伴随之后的是消费金融风口的终结,市场终究是大玩家的。
P2P开启去刚兑模式,投资者或用脚投票。苦等许久,备案登记终于开启,去刚兑是前提。大平台开始探索去刚兑模式,没了保证金,投资者必定用脚投票,P2P理财或沦为小众投资品。合规总是有代价的。
网联收割市场,第三方支付波澜再起。6月,网联将正式完成对第三方支付直连模式的替代,之后,或陆续完成线下扫码标准化、聚合支付官方化、账户体系互联互通等一系列动作,引发第三方支付底层逻辑变革,固化的市场格局或再起波澜。
强强联合开辟新市场,互金巨头或迎来上市窗口期。互金巨头与银行的合作已然开出硕果,2018年或步入全面收获期。从颠覆竞争到开放合作,互金巨头的重新定位更加符合政策期许,IPO上市绿灯或再次开启。人工智能成行业新宠,金融AI化全面开启。
人工智能落地。2018年或是量变引发质变的一年,继智能风控之后,智能营销、智能客服、智能投顾等相继成熟,金融AI化或全面落地。届时,你猜人工智能会抢走谁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