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门是绍兴传统建筑,白墙黑瓦,藏在古城小巷深处。最近,《绍兴古城台门故事》宣传册新鲜出炉,收录了“一城一桥三故里”现存122座老台门,记录了台门里人们的奋斗历程和生活点滴。
走进每一座台门,都犹如走进绍兴文化的纵深处。其中,分别代表绍兴酒缸、酱缸和染缸的沈永和台门、高家台门和相家桥22号台门,它们曾是聚族而居之地,见证了“绍兴三缸”的繁荣兴盛,在漫长的岁月里,默默地延续着古城文化脉搏,又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面前,重新焕发生机。昨天,记者走进这三座台门,叩开尘封的历史,感受市井烟火气。
消防改造提升,留住“酒香”
“我也姓沈,虽然不是‘沈永和’创办人的后代,但这个台门是绍兴黄酒的象征,我们要守护好它,留住‘酒香’。”昨天上午,新河弄89号沈永和台门居民沈祥云说。随着阳明故里的开发,经常有游客光顾,打听“沈永和”的细节,他渐渐清楚自己生活的老台门有“故事”。
沈永和台门。
入口的门楣上,用篆书写着“沈永和台门”五个字。记者走进台门内,发现共有五进,纵深向内,长约百米,由文首、门斗、天井、堂屋等组成,布局规矩整齐。台门内有一口老井,水质清澈。这口井伴随着台门而凿,已有百年历史,以前居民吃水都靠它,现在还可以洗菜浇花。
1993年,沈祥云搬到沈永和台门。30多年来,台门内的格局没有变过,但大家对台门的安全越来越重视。台门内,不再乱堆乱放,还配备了灭火器等消防设备。最近,越城区文物所开始对台门实施消防改造提升,包括智能用电监控报警系统安装、消防灭火设施购置、入户线路整理改造、过道照明灯安装等项目。“完善消防救援设施,提高台门居民自救意识和能力,我们共同把家门口的‘酒缸’保护好。”铁甲营社区干部朱晓芳说。
据了解,沈永和台门现在有近20户人家,居民们知道这座台门跟绍兴黄酒有着深厚的渊源,但背后的故事鲜有人清楚。绍兴文史爱好者马云庆说,“沈永和”不是人名,而是店名,创始人叫沈良衡。他年轻时从江苏到绍兴谋生,起初在城内酿酒作坊打工。后来把积攒的钱,以搭酒的方式经营黄酒生意。随着实力的增强,后来他在新河弄一带办起酿酒坊。为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同心协力、继承父业,他给酒坊取名为“永和”,寓意永远和气生财。
沈良衡的后代没有辜负他的期望,把沈永和酒销往国内外。至今,该品牌盛名犹在。“清代初期,沈良衡的后代在新河弄上建造台门,该建筑一直流传至今。以前台门并没有名字,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纪念这位绍兴黄酒业知名人士,这座台门被命名为‘沈永和台门’,成了绍兴酒缸的文化象征。”马云庆说。
闻不到酱香,婚介很走俏
高家台门位于仓桥直街322号,在台门入口处挂着“陶老师工作室”招牌。“30多年前,我在台门里租下部分房子,开了一家幼儿园。近些年,因条件简陋,幼儿园停办,我又做起婚恋介绍,并把租赁的房子买了下来。卖主姓高,听说他祖上以生产酱制品为业。”陶老师说。
在她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台门内。台门共四进,厢房保持完整,斑驳的墙体,陈旧的木材,充满着历史感。不过,天井内摆放着不少盆景,给老建筑增添了勃勃生机。“这些年,随着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和徐渭故里的开发建设,高家台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有机更新,台门内卫生等设施进行了完善。”青藤社区负责人王雅平说。
高家台门。
目前,高家台门内,原生住户并不多,只有一户高姓人家,但因为家中有事最近不在,其他都是像陶老师这样后来搬进来的住户。“我们听说这座台门原来是高姓大户置下的房产,当时高家以酿造酱制品为生,作坊就在台门对面。”一位住户说。
果然,在高家台门对面,有幢面积更大的民房,其结构跟传统台门不一样,外观看起来跟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厂房相似。“这里以前是高家的酱制品作坊,后来房子重建过,我们小时候这里还是豆制品厂。现在被私人买下来了,出租后这里开了家民宿。”附近居民说。
据了解,高家台门在2017年成为绍兴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现已列入“三普”文物。马云庆说,酱是绍兴传统“三缸文化”之一,素有“绍酒行天下,酱园遍全国”之美誉。绍兴的酱园始于明崇祯年间,到清光绪年间已名扬天下。清代晚期的高锦荣和高锦甫兄弟俩,从兰亭到城内创办“万通酱园”商号,店铺拓展到沈阳、青岛等城市。富裕的他们,于民国初期在仓桥直街建造宅邸,即高家台门,至今仍保持原有风格和布局。
采访中,陶老师开心地说,这些年,仓桥直街旅游红火,节假日游人如织。她这个工作室也接待过一些外地游客,他们纷纷在此登记征婚信息。有韵味的古城,吸引着外地青年想要在这找个绍兴对象,然后在此扎根。
染坊台门外,发展机遇交汇
相家桥22号台门,门口正对着北海路。走进台门内,只见天井、堂屋和厢房错落有致,干净整洁,且装修颇为考究,门窗框上端,采用民国时期最为流行的穹顶拱门线条布饰,内部拱门顶端堆饰雕花图案——秋水海棠图,寓意“玉堂富贵、瑞祥平安”。“这座台门是我们祖上建造并流传下来的,当时祖辈们开染坊,生意做得很大,房子也造得很气派。”正在台门里洗衣服的张老太告诉记者,她今年73岁,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
“这座台门是1919年绍兴一位染坊创办人张茂德建造的,跟我母亲同龄。后来,因张茂德的子孙多,枝繁叶茂,台门里住不下,于是又在附近的单棚弄建造了台门,部分后人分流过去。”张老太说。在她记忆中,自己的父亲也从事染坊生意,只要鼻子闻一闻气味,就能辨别染色成效。不过,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下,家族染坊渐渐式微。
相家桥22号台门。
马云庆说,相家桥22号台门又称“染坊台门”,而张茂德虽然出生年月不详,却是民国时期绍兴染坊业的领军人物,特别是1926年在西郭门外开出染厂后,规模逐渐扩大,很快声名鹊起。可以说,相家桥22号台门见证了张茂德以及绍兴染坊业的兴盛史。只是随着家业的不断增加以及子女的增多,他后来才又再觅别处买地建房。
目前,相家桥22号台门里有10多户人家,但实际居住的只有4户,人数不足10人。“虽然染坊已成往事,但‘染缸文化’应得到传承。近年来,随着阳明故里和西小路历史街区游客的增多,相家桥22号台门也经常有游客造访。所以我们日常加强了台门管理,保持其内部整洁,守护其安全。”西小路社区党委书记周丽丽说。
近年来,古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持续推进,越城积极配合实施包括阳明故里在内的名人故居激活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八大历史街区与两个历史地段提档升级,阳明故里、上大路茶饮一条街、迎恩门风情水街等一大批文商旅新景观陆续涌现,而相家桥22号台门地处阳明故里、上大路历史街区、西小路历史街区和迎恩门风情水街交会点,离计划实施改造的北海桥直街也近在咫尺,具备如此独特的区位优势,居民们对台门的未来及周边生活条件的改善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