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我立刻分配对象”“周末脱单活动,氛围轻松,仅限年轻人”“高净值人群,实名认证”……点开社交媒体,时不时会刷到这样的活动推广文案,配有俊男靓女在游轮、豪宅参加派对的图片。看到这些,单身的你会不会也想“给自己一个机会”?
然而,填了资料被“红娘”邀到婚介机构,你或许会发现,其中套路真不少。不少人被“红娘”拉进“小黑屋”,各种话术一聊就是3小时,有人交了钱才能看到合同并为此贷款,还有人见了相亲对象发现“货不对板”却遭遇退费难。这些婚介机构具体有哪些套路?这些套路是普遍存在还是个案?近日,记者对此展开深入调查。
案例
接连“货不对板”退钱“难上加难”
6月4日在社交平台联系,5日线下见面签合同,7日相亲,12日开始维权……林小姐在两天内刷卡消费的29800元,耗了两个多月都没追回。
据林小姐透露,她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个账号,该账号发布了多条适龄未婚男子的信息。她看对方条件还不错,便私信联系了该账号。
图说:好不容易拿到了“不付钱不给看”的合同曹博文/摄(下同)
见林小姐有些犹豫,“红娘”表示在合同期的半年内可以一直为她介绍,让她“多见几个”,并称林小姐说的“找个和我条件差不多的人”的要求太低了,“这种我可以免费给你介绍,但是你怎么也得找一个年薪40万元且有房的呀,介绍好的那肯定得花点钱”。后续聊天中,“红娘”一直强调林小姐条件优秀,很容易找到心仪的对象。
魏小姐也有相似经历。去年9月,两家婚介公司通过魏小姐留在人民广场相亲角的联系方式,多次联系她。在第一家婚介公司消费3999元后,她见了两名男士,“一个迟到了两个小时,进来了就‘葛优躺’;一个周末见面聊了一个小时,之后再也没联系过我”。意识到“红娘”“忽悠”人后,魏小姐将希望寄托到第二家婚介公司:“一方面觉得自己在第一家机构交的钱少了,另一方面自己也很着急,38岁了,想尽快找到合适的对象,而身边又没人介绍。”在第二家婚介公司,她签订了10000元套餐,合同上标明只能见3人。由于前两名男士在见面后不回消息,魏小姐向“红娘”询问情况。“红娘”表示,需要见完第3人才知道合不合适,并催她去见最后一个。结果在交谈中,魏小姐了解到这名男士的真实工作、薪资完全和介绍资料对不上。
意识到自己“被套路”的魏小姐去线下维权时,之前对接的“红娘”再未出现。公司先说“红娘”身体不适,后来又说“红娘”因为“对顾客乱承诺”被辞退,让魏小姐去找“红娘”对质。
在另一家婚介公司,李小姐也遭遇相同“剧情”。在社交媒体刷到“脱单活动”,被“红娘”拉到线下一对一交流,付款42000元签订了“见3个人”的合同。在陆续见了两名男士后,李小姐发现“红娘”没有给予任何反馈和复盘,且男士实际情况不符合“红娘”承诺条件,便开始维权。由于在此前的交易中暴露了自己的工作地点,这家婚介公司在李小姐选择拿起法律武器维权后,两次前往其工作单位骚扰闹事,最终李小姐不得不报警处理。在维权过程中,李小姐被告知这家婚介公司已注销,在市场监管局组织的调解会上,该婚介公司承认安排会见的对象的收入信息是伪造的。
在一个维权群里,不少消费者告诉记者,许多人在同一机构购买同样的服务,价格却天差地别甚至相差几万元,简直是“见人下菜碟”。而向机构维权“磨”到最后,消费者还要签下“保密协议”才能拿到扣除30%费用后的退款。
图说:填写的个人信息表
暗访
网络帖子“引流”合同“先付再看”
为了印证消费者“被套路”之事,了解这些对婚介行业的吐槽是否属实,记者决定亲自体验一番。
记者被带进一间仅酒店卫生间大小、灯光昏暗的房间内一对一交流,并填写了一张长长的资料卡。当记者问起那位“高颜值、性格乖巧、条件不错”的女生的详细信息时,这名“红娘”却语焉不详,称有更好的资源介绍给记者。
在这间小房间中,“红娘”不断展示女士的照片,并说:“你肯定也是自己找不到才来这边的吧。我们这里的女孩子都是有明确目的要找对象的,眼光肯定会放宽一些,我有七成把握帮你匹配成功。”当记者问能否参加社交平台帖子中的交友活动时,“红娘”坦言“那主要是引流的”,真想找还是要付费购买服务。之后,“红娘”提出6800元和10800元两种付费模式,其中,6800元的服务包括将个人信息输入数据库建档,如果遇到合适的人就有机会推荐匹配,但不保证一定有线下见面的机会,而10800元的服务则承诺会在3个月内安排3次见面。
然而,当记者要求看一眼合同时,“红娘”却说合同属于“商业机密”,没有付费是不能看的。在记者的坚持下,“红娘”将6800元档的合同拿到了记者面前。记者惊讶地发现,整个合同竟然只有300多字,且未写明服务的具体内容。当记者对合同拍照时,这名“红娘”连忙站起来抢夺手机,其间又有一名工作人员走进来坐在门口,不让记者离开。最后,记者假装删除了照片,表示不接受服务才得以脱身。
后来,记者又通过另一个交友活动链接,经另一名“红娘”邀请,来到位于圣爱大厦的另一家婚介机构。在这里,记者的遭遇与上一家如出一辙。记者留意到,“红娘”似乎对所介绍对象的资料并不熟悉。在现场,“红娘”展示了一些女士的照片,口头介绍资料。谈了一个多小时后,当记者提出再看一下照片时,“红娘”对同一名女士的毕业学校等信息的介绍明显与之前不同。谈话中,“红娘”不断暗示记者:“你现在条件算好了,再过几年,等到三十岁,没个100万元年薪谁跟你?”记者发现,这家机构虽然自称是“十年老店”,但实际上成立于2023年5月。
图说:平台上引流帖子
解题
现有合规指引还应广泛落实
如何解题?记者注意到,针对诱导冲动消费及合同纠纷,今年5月,上海市民政局会同市场监管、公安、网信和通管等部门,联合发布了首个婚姻介绍服务机构合规指引,其中3—7天冷静期退费制度为业内首推,有望遏制诱导消费问题。另外,针对合同纠纷频出的状况,今年6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上海市婚姻介绍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4年实体店版)》中明确将冷静期写入文本内,为规范婚介服务合同提供了重要参照。
新民晚报记者曹博文实习生张潇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xinmin.cn2024Allrightsreserved!Tech-vm-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