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找对象难”:男性和女性的困境差异

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杨华从2007年开始,持续到全国各地的农村,进行适婚青年婚配问题的田野调查。根据他的研究,从80后进入适婚年龄以后,农村男青年的确出现了结婚难的情况。

在杨华教授看来,“如果只是简单呼吁移风易俗、改变‘天价彩礼’等措施,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甚至连‘治标’都没能做到。有的地方‘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这也不是办法,人口是自由流动的。”以下是杨华教授的讲述:

口述|杨华

记者|吴淑斌

编辑|王海燕

2007年底我们团队去湖北英山调研时,当地一个村子里10个适婚男性当中,有四五个是光棍,有些地方甚至会出现“光棍村”,这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就开始特别留意这个问题,当成一个课题来研究。

在社会学里,有一个词叫“婚姻挤压”,是指适婚男女性别比失衡后,其中一种性别的人口无法找到配偶的现象。婚姻挤压现象的出现,我把它分成三个层级来解释,第一个层级是宏观层面的性别挤压,第二个层面是地域上的梯度挤压,这是中观层面的,第三个层级是竞争挤压,这是微观层面的。

先说性别挤压。在中国农村,被挤压的是男性。男青年难找对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性别失衡,男性数量比女性多出许多。

性别比是以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为计算标准的,一般是在102~107之间,也就是说,出生100个女性对应102~107个男性是正常范围。在这个范围的性别比下,有些男性会往下一个年段寻找对象,有一些身体有残疾的男性最终可能就找不到对象。

根据统计数据,1982年起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就有所失衡,那年的比例是108.47,稍微超出正常值范围,但1990年就升高到111.87,已经高出正常值许多,2000年上升到了116.96,属于超常规性别比了。这种失衡在农村更突出。

这种南北差异,除了性别失衡外,还有人口流动的影响。在南方,尤其是云贵川等西南地区,耕地面积小,年轻人从80年代就开始向东部经济发达的地方流动。按照我国的传统,女性可以外嫁,而男性即使外出,一般也会回本地结婚。所以南方农村大量女性流出之后,这些地方的本地通婚圈很快就瓦解了,适婚男性在本地也就很难找到对象。

而北方的耕地面积大,农村人口外流相对比较慢。90年代时,这些地区主要是男性外出务工,女性大多留守家乡,本地通婚圈没有被打破,所以80后尚且没有出现比较大规模的光棍现象。

但最近十几年,不管南方北方,到东部、到大城市里务工已经成为了大趋势,年轻人口都在流失。一般来说,在外地,女性能够很容易找对象、结婚,并留在打工的城市。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中西部相比东部、农村地区相比城市地区,都出现了结构性的女性资源稀缺。通俗来说,就是“山上的姑娘嫁山下,山下的姑娘嫁城郊,城郊的姑娘嫁城里”。

我把这种现象称作婚姻挤压的第二层级——梯度挤压,指的就是因不同地区的农村发展有较大差异,自然、经济条件较差的中西部农村,适婚男性“被挤压”的现象。

“彩礼”的竞争

人口流动导致城里的男性相对容易结婚,山上则成了“婚姻低洼地”。因此,山上的男性就不得不提高婚姻支付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天价彩礼”问题。

一般来说,农村地区还是更偏好本地婚,双方知根知底,婚姻较为稳定,也有利于增加男女双方的社会资本。在性别比相对合理的状态下,彩礼多是象征性的。

以前我们在南方农村调研发现,性别均衡时,彩礼钱不会很多,叫做“奶水钱”,是男方给女方家庭的劳动力补偿。其逻辑是,女性外嫁,对其原生家庭来说,是抚育成本和劳动力的纯损失,因此婚姻的成本主要由男方来承担,包括酒席花费、彩礼、首饰等。

但后来,在性别平衡本就被打破,女性还大量流出农村的情况下,条件较差地区的适婚男性要想结婚,就得加筑自己的婚配条件,形成“比较优势”,彩礼除了补偿女性的原生家庭外,还增加了竞争成分。

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婚姻挤压第三层级了——竞争挤压,指的是婚配圈子里,低洼地带内部、无法支付高额婚姻成本的男性就会被挤压掉。注意,这里真正参与竞争、相互绞杀的,全是低洼地带的适婚男性。因为性别相对均衡的发达地带,适婚男青年找对象没有那么难,无需参与如此激烈的竞争。

不过我这里说的“彩礼”,除了明确支付给女方的那笔钱,还包括其他婚姻成本,比如农村男青年为了结婚,在城镇买房、买车、买更高档的东西等。我们这次在驻马店地区调研,当地明确需要付给女方的彩礼钱一般是12万到15万,高的有18万,但当地男青年主要的结婚成本并不在这笔钱,而是房子、车子这些结婚的硬条件。

这种竞争也会引发女方的标准提高。我们调研时有一个访谈对象,他的大家族里,舅妈和姑妈两家都有女儿。舅妈家的女儿先结婚,当时彩礼20万,是当地最高的水平。那么再往后,姑妈家的女儿要结婚时,彩礼肯定不会低于20万了。

因为在当地,哪家索要的彩礼突破了之前的高线,其他女方家庭便会往这个标准靠拢。即使有些女方家长比较开明,不想给男方带来压力,会明确不要彩礼,但女方家庭必须到处宣传是自己主动不要彩礼,而不是对方不给彩礼,否则会显得没有面子。

另外,彩礼的高低也和一个地区父辈对子代婚姻责任感的强度有关。毕竟年轻人没有那么多钱,婚姻成本太高,最终还是得落在父辈的身上。在父代对子代成婚责任感强的地方,“帮助子女结婚”变成了父母心里必须完成的一项人生任务。这甚至决定了他们在村庄中是不是有面子,有尊严,人生是否圆满。

但父辈作为重要甚至主要参与力量的婚配中,无论是因为他们的偏好,还是社交能力,都导致他们更倾向为子代寻找本地婚姻对象。但刚才已经说过,中西部农村的本地女性资源本就很少,这种选择偏好只会推动当地男青年继续提高彩礼,增加自己的竞争优势,几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

从这个角度,“天价彩礼”的出现,是性别挤压、梯度挤压和竞争环境共同导致的,本质是为了结婚而付出的成本。不要一笔彩礼,还可以要房子、车子,婚姻成本并没有真的下降。

正是因为资源过少,竞争门槛又越来越高,一些地方甚至会出现了非法性质的团伙,进行拐卖妇女、骗婚等刑事犯罪。

如果只是简单呼吁移风易俗、改变“天价彩礼”等措施,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甚至连“治标”都没能做到。有的地方“鼓励女青年留在家乡”,这也不是办法,人口是自由流动的,因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当地如果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教育机会,人口一定是中西部往东部走、农村往城市走,只靠呼吁和鼓励是留不住人的。

东部农村和县城女性困境

除了农村男青年,我调研出来的农村女青年婚姻的现实情况,跟现在网上讨论的焦点不太一样,尤其是东部农村女青年的婚配状况。

在网上,大家常常会看到关于城市女性的讨论,好像城市里没有结婚的大龄女性很多。但是之前有研究发现,城市里大龄未婚男性是比女性更多的,在农村,差距就更悬殊了。

重庆大学的董天策老师在一篇研究论文里说到,“所谓城市‘剩女’其实是在消费主义藩篱下被刻意构建出来吸睛的媒体奇观”。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城市里的大龄女性没有结婚,更多是个人选择,只要有个人意愿,择偶还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城市里的大龄适婚男性也很多。

反而是很多人没有注意的东部农村,根据我的调研,确实存在适婚女性找不到对象的情况。这里的东部“农村”,我把范围放宽到了县城、集镇和村庄三个层次,因为东部地区的县乡村一体化程度较高,无论是生活、工作,都已经是县乡一体,不像中西部的农村和县城界限那么明显。

适婚女性找不到对象,这显然和全国及农村超常规的出生性别比是相悖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刚才提到了,中西部农村大量适婚女性流入了东部地区,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东部地区失衡的出生性别比,甚至导致人口流入地区的适婚女性多于男性,从而大大拓展了当地男性婚姻市场的选择空间。虽然也有外地男性流入,但当地女性一般会更偏好“本地婚”。所以,东部市级以下地区,从结构上来说,女性的择偶其实是更困难的。

而且,在东部农村,党政机关的“公务员”是被公认的优质工作岗位,有地位、有优质社会关系、有较多福利、有较大上升空间。在这里工作的男青年,结“本地婚”要找到一个条件相当或者相对差一些的女性很容易,因为这个群体几乎是当地所有女性择偶时的最佳选择。调研时,访谈对象就会提到,有时一个地方事业单位刚进来个男青年,就有许多同事来帮忙介绍对象了。

相比之下,同样是公务员、家庭条件不错的女性,很多人不会选择外地来的、体制外的男性。这就是为什么一些看起来县城里条件很好的“白富美”,最后可能在择偶中被“剩下来”。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无论东部还是中西部的农村,适婚男青年很多都是靠父母帮助,边立业、边成家。这种模式下的男青年,很少选择“晚婚晚育”,婚姻被父辈掌控的可能性也更大。

回到农村地区,总的来说,目前全国农村适婚青年的婚姻问题是不均衡的,本质上都是因为人口性别比失衡和经济差异带来的人口流动。要从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从经济上入手,让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伴随有充分的工作机会和教育机会,吸引年轻人就业,也要致力于降低适婚男女性别比。

THE END
1.网络红娘小龙女聊婚恋交友网站:找对象要大胆业界科技时代说到交友,网上有一种是兴趣交友,还有一种是聊天交友,还有就是婚恋交友,还有色情交友,我觉得有这么几类,世纪佳缘网站交友,只是针对要找对象的交友,事实上我们网站上也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高校的研究生,还有一些本科生,还有一部分是已经工作的。我觉得在校的这些学生他们很真诚地希望有一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已经工作https://tech.sina.com.cn/it/2006-01-23/1115827191.shtml
2.找对象的11种途径接亲网到了合适的年龄,许多小伙伴都会想找一个对象在一起,作为依靠,也作为分享日常生活,可以在有困难时帮助你的人,但是越想找可能越没有,其实找对象也是需要方法的,找对象还是很重要的哦,特别是在女孩找对象的黄金年龄,想谈恋爱却没有合适的人认识,别担心,小编今天给过各位小伙伴介绍11中找对象的途径,赶紧在爱情的转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11702.html
3.有一说一,中国底层男青年基本已被婚恋市场抛弃,很难找到对象#村委会奖1000激励红娘为单身男找对象#有一说一,中国底层男青年基本已被婚恋市场抛弃,很难找到对象。 有一次跟一个搞相亲业务的人聊天,对方说前来相亲平台愿意交费的人,多数是女性用户。我当时问道,不是说中国的男性人数比女性多3000万嘛,为什么相亲平台反而是女用户多于男用户?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1132972
4.35岁的大龄剩女找对象为何如此艰难?第1页作为一个成功把30多对“生理年龄较为大,也很优秀,但是可能没有缘分,所以尚且没找到另一半的单身女士”送入婚姻殿堂的人,我看太有发言权了! 虽然这些话可能没有那么好听,甚至可能会刺痛一些人,但是这就是现实:很多“生理年龄较为大,也很优秀,但是可能没有缘分,所以尚且没找到另一半的单身女士”之所以找对象难,是https://tinynews.org/new/440970857/1
5.国内首家校园相亲“官网”面世缘于女博士给校长写信称找对象难“缘来友你”网站是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建议创办的。因曾有女博士向他写信,吐露找对象难。于是,张尧学提出在学校建立交友网站,由学工部牵头建设,研工部负责维护。 这称得上是国内首家由高校建设的“官方”相亲网站。 有评论称,中南大学能够正视高学历群体的婚恋难问题,并以建立校内相亲网站之举作为解决之道,体现出https://news.csu.edu.cn/info/1062/68389.htm
6.教师节:揭秘你不知道的教师婚恋大数据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一说到老师,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看到过的一个关于老师婚恋的大数据统计。 教师=“婚恋困难户”? 1、近半数老师认为找对象难,收获爱情不容易。 数据表明:在针对老师婚恋问题难易程度的调查中,44%的人认为老师找对象难,41%的人认为不好说,一半一半。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910/09/15604356_785339293.shtml
7.探讨:四大女会计师们为什么难找对象探讨:会计师们为什么难找对象(转) ] 金领,高级写字楼,深色西装和套装,按小时收费,商务舱和五星级酒店这是我们对会计师们的一般印象。可最近财政部副部长王军专门批示,要求各级注册会计师协会关心会员婚恋问题。 会计师的婚恋问题已经到了要发文件的地步?在著名的四大会计事务所内,婚姻问题又有多严重呢? 漂亮女孩https://m.douban.com/group/topic/7576994/
8.世纪佳缘这样婚恋网站的“原罪”与堕落但是,基于婚恋行业的特殊性,婚恋网站的用户大都属于一次性消费,通常都是尝试过一个服务周期就会离开--如果找到了心仪对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就不需要服务了;若找不到,觉得服务不好,也不会再续费。虽然婚恋网站的用户规模可以基本上保持相对稳定,但用户黏性却很低,因此,用户更迭速度快导致了网站的周边衍生服务无法有https://tianfangyantan.com/articles/246
9.大城市婚恋特别难搞的问题是优质男生很稀缺龙城茶座大城市婚恋特别难搞的问题是: 1、优质男性非常稀缺,比你们想的要少很多,而且这部分男性又不着急找对象。(只谈恋爱不结婚) 1.5、次优男性(聪明、收入高、性吸引力一般)在恋爱圈子中并不具备竞争优势,他们有意愿结婚,但过不了女性恋爱筛选的这一关。优质女性认可这些人的条件,但就是觉得「不来电」、「没感觉」http://www.hualongxiang.com/simple/?t16334913.html
10.长沙市政府门户网站(一)大龄女性找对象难 大龄未婚女性占其未婚女性的比重不断上升,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分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比不匹配。尽管总人口中,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但在女性的黄金期段,如15-19岁、20-24岁、25-29岁这三个年龄阶段,都是女性人口多于男性,尤其是25-29岁,女性人口比男性多出5.7%。女性选择范围小,自然就会要http://www.changsha.gov.cn/szf/ztzl/sjfb/tjfx/201211/t20121129_8253914.html
11.最好的婚恋平台排名榜前十名最好的婚恋平台排名榜前十在这个信息化、快节奏的时代,找对象似乎变得越来越难。面对众多的婚恋平台,很多人难以抉择——到底哪个平台最适合自己?有没有一个“最好的婚恋平台排名榜前十名”?别担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在这些平台中挑出那些值得信赖的宝藏。 1.什么样的平台才算是“最好”? http://www.wedating.cn/hunl/47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