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征及治理对策

摘要:传统犯罪模式的转型,通过互联网平台作案已成为当前主要的犯罪形式。在互联网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作案手段日新月异,电信诈骗案件呈现出高发、多发、频发的态势,给人民的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通过分析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特点及规律,明确我国目前打击电信诈骗犯罪面临的困境,最终建议我国应采取完善法律法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开展事先反诈防范及协同作战的打防模式。

关键词:诈骗;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反诈;反诈宣传;互联网

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定义,目前我国学界主要有两种主流观点。一是从法学的角度定义,电信网络诈骗可以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电信、互联网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来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是从犯罪行为角度定义,电信网络诈骗可定义为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设备,以远程、非接触式手段来非法获取被害人财物的行为。因此,综合上述观点,可将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定义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捏造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借助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

首先是被害人反诈意识不强。在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实施者的精心布局中,部分群众迷失了自己基本的判断能力,偏离正常的“金钱”观念,面对“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金钱诱惑,丧失了最基本防骗意识。

其次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支付的普及,为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高发频发提供了便利条件。伴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银行卡转账、第三方支付、网络交易平台等新型交易方式,这种互不见面的网络交易给诈骗实施者实施诈骗带来了可乘之机。

1.3.1“杀猪盘”案件

1.3.2“杀鱼盘”案件

“杀鱼盘”是当前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的主要类型之一,其诈骗过程分为“撒鱼饵”“钓鱼”“杀鱼”“分食”四个环节。“撒鱼饵”是指诈骗实施者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沟通平台,向受害者宣传虚假诱惑信息,比如提高信用卡额度、低利率借贷、低价处理二手商品等信息,吸引受害者上钩。“钓鱼”是指对“上钩”的受害者进行初步的诈骗布局以获取受害人的信任,获取信任后再实施诈骗。“分食”是指在诈骗成功后,诈骗者会迅速拉黑受害者的联系方式,并迅速完成赃款转移。

1.3.3“杀鸟盘”案件

在信息化的时代,利用移动通信、互联网实施诈骗已成为当前财产性犯罪的主要类型。在这种模式下诈骗实施者通过手机、计算机进行跨区域的远程操控实施诈骗行为,从作案谋划、沟通联系、资金转账,再到取款成功,每个犯罪环节都可能分散在世界不同的地域。

近年来,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作案手段不断更新演化。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作案手法主要分为6大类300种。这些诈骗类型可分为三个演化阶段。一是以网络社交媒体作为作案工具的,诱导网民点击链接或扫描二维码,骗取被害人钱财的初级手法。二是利用“猫池”(ModemPool)和虚拟号码进行二次“升级”的中级方式,这种升级使得作案人和作案方式都处于虚拟状态。三是利用人工智能系统的高级方式,这种方式可以结合特定程序,增强点击和操作能力,实现诈骗自动化操作。

应对新型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态势,最有效的方式是加强事先的反诈宣传及预警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诈骗分子的作案手段花样百出且更新速度极快,导致公安机关对诈骗手段的预警具有滞后性,通常是案件发生后,才被社会和公安机关所察觉。其次,利益诱惑大、群众侥幸心理强,面对高额的金钱诱惑,当反诈民警介入对其进行劝阻时,被害人反而会对民警有所怀疑,进而滋生出一系列抵触民警劝阻的行为。

在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诈骗团伙内部分工明确,从目标选取、制定诈骗方案、实施诈骗、资金转移等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且高度分离,诈骗成功后便可完成资金的周转与分赃。同时,作案人彼此之间互不认识,公安机关抓获其中一个环节的作案人,也无法及时对下一个环节进行侦破,使得追回赃款面临极大困难。

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使得传统侦查模式的被动式侦查难以发挥效能,公安机关必须转变侦查理念,向主动型侦查转变,通过大数据技术武装侦查手段,加强境外非法电信网络的搜查与监控,分析破译预谋中的非法活动,最终阻止诈骗实施者的非法活动。其次,面对诈骗案件多人异地作案与涉诈数据信息不全面、不准确的客观情况,公安机关必须注重与社会部门建立密切联合机制,做到数据共享,形成以公安机关为龙头,金融、通信、互联网公司等行业与部门为辅助的大型社会联防工程,做到案前有察觉、案后速查清电信网络诈骗深度合作的治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反诈骗宣传工作的重视,并将反诈骗宣传工作纳入各级公安机关常态化工作之中。目前,从我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防范治理来看,及时、全面地反诈骗宣传能够很大程度的降低此类案件的案发率。因此,公安民警在宣传内容上,要充分提高国家反诈App的使用率以及通过各种自媒体或线下等形式进行反诈宣传讲解,普及反诈知识以降低诈骗犯罪的发案率。

近年来,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发展,给人们带来正面价值的同时,也推动了传统财产型犯罪的转型。因此,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防范机制尤为重要。就目前而言,第三方支付平台有必要设置“延迟到账”功能,在用户向行为人转账时,以大数据自动识别是否为陌生人,对陌生人进行“延迟到账”限制,尽最大可能保护受骗财产。其次,第三方支付平台做好资金流向痕迹记录,建立专门数据库统一记录管理,便于侦查机关追查流动资金账户。

个人信息泄露是造成电信诈骗案件高发的重要原因。面对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我国应健全法律法规加强企业监管力度,防止个别企业为牟取不当利益将个人信息泄露。同时健全个人信息统一监管制度,删除非必要个人信息以防止个人隐私泄露。另一层面,健全互联网法律法规,打击网络犯罪行为,取缔非法注册网址、软件,防止其成为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作案工具。

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我国一直处于频发、高发的态势,其作案手段与方式花样百出,团伙作案成为常态,犯罪模式呈现出专业化、组织化的特征,给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带来了极大困难。因此,面对案件侦查难度大,嫌疑人归案难、预警防范难、追缴赃款难等诸多困境,我们应当从革新侦查手段、加强防范宣传、强化企业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注重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构建我国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防范与打击模式。

参考文献:

[3]倪鹏.电信网络诈骗打击中合成作战的运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3(11):135-137.

[4]袁瑛.电信诈骗案件中的话语模式与言语策略研究[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9,31(04):64-68.DOI:10.13310/j.cnki.gzjy.2019.04.010.

[5]陈舒琦,任延涛.“杀猪盘”网络诈骗的心理诱导机制及预防对策[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22,35(04):86-93.

[6]刘鑫琰.“杀鱼盘”电信网络诈骗特点及侦查对策研究[J].网络空间安全,2022,13(02):89-94.

[8]赵长明.跨国电信诈骗的风险挑战与治理机制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1):77-79.

[9]薛锡煜,朱军.网络传销犯罪案件取证难点及对策[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23,36(05):57-68.

[10]盛天姿,潘金刚.大学生在电信网络诈骗中的心理分析与防范机制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5):40-42.

[11]葛悦炜.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宣传策略研究*——基于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角度[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8(04):78-84.

[12]王万平.新机会理论视角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侦防对策研究[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22,34(02):118-125.

[13]陈金秀.政务微博“国家反诈中心”反诈宣传的优化策略研究[D].导师:王亿本.南昌大学,2023.

[14]金鑫,井晓龙.第三方支付平台在电信诈骗犯罪侦查领域正负价值分析[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20,29(04):123-128.

[15]晋晓彤.我国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研究[D].导师:邓琦.哈尔滨商业大学,2023.

[16]姚浩亮.论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电子取证[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23,35(04):75-83.

原文刊载于《互联网天地》2023年12期,王大开,作者单位: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THE END
1.以网络婚恋交友为诱饵实施的虚假投资诈骗相关裁判规则犯罪诈骗案5.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杀猪盘”交友婚恋类网络诈骗,骗取他人钱款,数额巨大的,构成诈骗罪——宣某某诈骗案 【案例要旨】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设置骗局,实施“杀猪盘”交友婚恋类网络诈骗,骗取他人钱款,数额巨大,其行为构成诈骗罪。 案例来源:重庆法院网 2023年9月11日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FKICOLP05455BAL.html
2.从35件“婚恋诈骗”案件中,揭秘常见作案手法南方plus婚恋诈骗作为一种传统的诈骗手法,以经营情感为基础、获取钱财为目的,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被害人往往会遭受情感创伤与财产损失“双重”打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信息化技术推动了各类线上线下交友平台、APP的蓬勃发展,婚恋诈骗也随之出现了团伙性专业作案、被害人受害渠道更为集中、涉案数额增大等新型特点。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3/07/c7430195.html
3.反诈题库合计100道(解析版最新)反诈知识题库100道判断题76.今年以来,以单位职工企业白领为主要作案对象的电信诈骗案件类型依次为? A.网络交友诈骗、游戏装备诈骗、冒充老板骗会计类诈骗。 B.刷单类诈骗、网.上贷款类诈骗、冒充网店客服类诈骗。 C.网络博彩诈骗、重金求子诈骗、PS裸照诈骗。 D.冒充公检法诈骗、电话冒充熟人诈骗、短信中奖类诈骗。 https://blog.csdn.net/wuyanne/article/details/121984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