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的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内容:认知,需要和动机,情绪情感和意志,能力和人格。
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以过程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容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和神经系统的出现相联系的,只有有了神经系统的动物才会有心理现象。
灵长类动物能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处于思维萌芽阶段。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德国艾宾浩斯
冯特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专从事心理实验研究的实验室,看作科学的心理学的诞生。
学派汾争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际。
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实验法。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神经系统
除嗅觉外,其他感觉器官的神经元都要在丘脑换一个神经元才能抵达大脑。
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睡眠和觉醒的神经结构。
下丘脑:调节内脏系统的活动。
大脑外层又叫大脑灰质、大脑皮质、大脑皮层。
第二单元内分泌系统与心理略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创立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就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
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又叫工具条件反射。
第三节:感觉、知觉
第一单元感觉概述
第二单元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感觉阈限分为: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感觉阈限是一个范围,能够引感觉到的最小刺激强度叫下限,能够忍受的刺激的最大强度叫上限。
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刺激都是可以引起感觉的范围
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韦伯(符号是三角形)◆I/I=K适用中强度刺激
费希纳
第三单元各种感觉
锥体细胞明视觉细节和颜色中央窝附近
杆体细胞暗视觉明暗和轮廓视网膜边缘
彩色:色调、明度、饱和度三种特性
色觉异常:色弱,分为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弱者能分辨颜色,但感受性差。
部分色盲:
红绿色盲:看不见光谱上的江和绿,看见黄蓝
黄蓝色盲,看不见光谱上得黄和蓝,看见红绿
色觉缺陷的人对明度敏感,看见的是物体的明度,不是颜色。
色觉异常察觉不到自己色觉上的缺陷,别人难以发现。
色觉异常大多是遗传造成,女生色盲仅是男性的1/10。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声波的特性:频率、振幅、波形。
(上下对应)
外部感觉:
视觉380-780mm
听觉(颞叶)16-20000Hz,对1000-4000Hz最敏感
老年人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
听觉适应:
听觉疲劳:
听觉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干扰,使听觉阀限升高的现象。
听觉器官:科蒂器官
皮肤感觉:皮肤表面温度叫生理零度。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
内部感觉:
运动觉
平衡觉
机体觉(内脏感觉):内脏器官正常工作时,引不起内脏感觉。
痛觉:最难适应的感觉,机体保护作用,人对疼的认识、态度、性格和意志特点有关。常见错误答案:反映一个人的灵敏程度。
没有适宜的刺激造成伤害都会引起痛觉。
第四单元感觉现象必考
感觉适应: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想受性发生变化。(对光适应,对暗适应)
正后像:刺激物性质相同。灯灭后,留下的视觉形象还是亮的灯。
负后象:刺激物性质相反。红的负后像是绿,黄是蓝。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感觉对比进行分类时,将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先后发生形成的对比叫相继对比。
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看到红色觉得温暖。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知觉的特性:(理解区分,必考)
整体性:
选择性:
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而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
理解性: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的特性。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听觉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
生物钟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不同感觉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产生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过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人类智慧的根源。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语义记忆:对用词语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景、情绪、语义、动作。
根据是否意识到分为:外显记忆、内隐记忆。
短时记忆中,对语言文字的记忆是听觉记忆。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
回忆又叫再现,从大脑中提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第二单元遗忘及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
遗忘规律:先快后慢
原因:自然衰退或干扰。
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对先前的干扰。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思维概述
思维:间接性和概括性。
常出现错误答案:抽象性、可操作性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按思维形态分为:动作、形象、抽象思维
按探索问题答案方向不同分为:辐合思维、发散思性
按是否有创造性分为:再造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辐合思维:按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又求异思维。
一题多解属于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不属于逻辑思维。
第三单元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概念内涵越深,所含的本质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
个体掌握概念是由浅到深的,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了他的思维发展水平。
人工概念是:人工制造的,对自然概念的模拟。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迁移作用(分正负迁移)2、原型启发3、定势的作用
定势: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影响。促进或干扰问题解决。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或刚刚发生的经验都会使人产生定势。
第四单元语言和言语
语言(名词)社会现象语言学研究对象工具
言语(动词)心理现象心理学研究对象过程
第五单元表象和想象必考
表象的形象可以在头脑里放大,缩小,翻转。来象的这种特性叫表象的可接作性。
表象的操作性使表象成为想象的素材。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常见错误答案:积累理性知识。
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并没有创造出新形象。
想象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创造出来了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思维范畴。
幻想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意识:人类大脑特有的反映内能,人的心理和动物的心理的根区别,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
意识是觉醒状态下的觉察,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睡眠4个阶段
梦出现在快速眼动阶段。
第二单元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引起无意注意:强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
第三单元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范围7±2
注意的分散,即分心
注意转移: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分配: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注意分配的条件:必须有一些活动是非常热练的,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对内外环境的欲求。
自然需要:生理或生物需要
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求知成就,交往。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动力。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不同活动也可由相同成相似的动机引起。
动机的产生:需要的基础。
影响动机产生的因素:内驱力、诱因、情绪。
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
诱因: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动机和效果,一般来说是一致的,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也会出现不一致。
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效能
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必考)
生理需要:食物、空气、火、性和休息的需要,又叫自然需要
安全的需要:安全、秩序、稳定以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稳定的地位,得到他人高度评价,受他人尊重,并尊重他人。属于缺失性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属于生长性需要。
缺失性需要:依靠他人从外部提供满足的条件。
层次越低,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出现得越晚。
层次越低需要力量越强。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
表情: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包括面部、身段、言语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动机、组织、信号(传递信息、沟通思想)
情绪和情感的两极对立的特性。
第三单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从生物进化角度分为:基本情绪和复会情绪。
从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
心境:一种微弱,持久,且具有弥漫的情绪状态,又见心情。
应激: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第四单元意志
双趋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两个都想避开,只能避开一个
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对自己有利又有弊,所遇到的矛盾心情就是趋避冲突。